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对国有林场贫困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研究
现有研究对国有林场贫困现状的描述多是局部的、表面的,主要集中在经济贫困上。本研究将国有林场作为一个特殊贫困群体,结合贫困理论和国有林场实际情况,从我国国有林场的发展进程和历史沿革入手,除对国有林场贫困状况进行总体表述外,还从资源、经济状况和人力资本等角度对国有林场贫困状况进行了深入系统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也不仅仅局限于国有林场自身,而是通过区位、行业之间的对比来进行全方位的阐述,以期对国有林场贫困的状况有更加全面、立体的展示。
2.对国有林场贫困标准进行界定
国有林场要解决贫困问题,首先要明确扶贫主体,也就是要明确哪些国有林场属于贫困国有林场。而对贫困林场进行界定又首先要解决贫困标准的选用问题。我国目前对国有林场贫困标准的确认问题研究不多,本研究提出了一套贫困界定标准,并利用这一标准对全国国有林场进行贫困界定,最终形成国有贫困林场界定的行业标准。
3.提出国有林场反贫困的对策建议
造成国有林场贫困的原因错综复杂,有直接影响因素,也有间接影响因素。本研究在对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成因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借鉴和总结我国国有林场现有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结合脆弱性理论,对国有林场贫困的形成机理,贫困的脆弱性等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反贫困理论,提出我国国有林场反贫困的具体框架和政策建议。
1.2.2 研究意义
本研究运用林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以及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反贫困理论、脆弱性理论等为指导,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当前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现状进行分析,对其贫困问题的成因、制约因素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对当前我国国有林场贫困进行全面界定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一套国有林场反贫困的具体框架和对策,以期对我国国有林场扶贫工作进行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为国有林场改革服务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近几年来,国有林场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工作目标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各地国有林场都在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努力实现林业三大效益的最大化。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本应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发挥龙头和示范作用的国有林场却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危困局面,难以有效发挥龙头和示范作用。如何解决国有林场贫困问题,落实国有林场的改革方案,推动我国国有林场事业的快速发展,是当前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国有林场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解决城镇和农村贫困问题的经验,对我国国有林场贫困问题的现状、成因、制约因素进行深入系统分析,这些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结果,为我国国有林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2.为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重视提高林地生产力,实现土地、森林保护与发展间的平衡,既是世界国有林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现有的森林资源可持续性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管理体系和各种具体的森林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结合林场实际,从微观层面开展可持续经营研究的比较少。就业岗位减少、可采森林资源减少、经营严重亏损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国有林场,国有林场的贫困与森林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解决了林场的贫困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创造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环境,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3.为国有林场提高经营水平和效益服务
国有林场的根本任务是国家保护、管理和培育森林资源,森林经营管理是林场的主要工作。在这个原则下,国有林场如何既促进现有森林资源质量和数量的提升,又能切实提高经济效益,摆脱贫困状态就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本研究对我国国有林场的经营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针对目前我国国有林场存在的危困问题,尝试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些都将丰富我国国有林场生产经营实践,为国有林场提高经营水平和效益服务。
4.为促进国有林区的稳定和发展服务
目前我国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农村,对于国有林场贫困问题的关注不多。我国国有林场的贫困问题,不仅导致了林场职工及其家庭的经济困难,而且已经成为阻碍林场进一步改革和社会稳定的隐患。本研究从我国国有林场的实际情况入手,分析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国有林场反贫困进程的对策建议。将对缓解国有林场的贫困状况,促进国有林场乃至整个区域的脱贫致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