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理念与模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家庭财富与养老

财富是收入减去消费后的结余。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个人整个劳动期间实现的总收入,应当在个人整个生命期间尽量平均消费,如此可以使得个人效用实现最大化。工作期间的财富积聚,最终要在晚年养老期间给予最大限度地消费运用,并尽量于自己寿命终了时将遗产减少到最低限度,由此得到的结果就称为个人财富效用实现了最大化,否则就是有所缺憾。

(一)养老与家庭财富

随着老龄化危机的日益加重,大家对养老的话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心。什么是养老?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年轻力壮的中青年时代,有意识地通过劳动、经营、理财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除供给当时代的较高消费外,还会有相当部分有意识地积聚起来,成为我们平日谈到的财富,到老年时代丧失劳动能力时,正好可以动用这笔财富积累满足养老生活的需要。就某种程度而言,人们在中青年时代创造并积聚财富的目的,正在于为其晚年养老生活作出最好的经济物质储备。人们在年轻时代的财富积累,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般谈到的财富积累,往往是指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养老寿险等货币资产,再加上拥有的住房、车辆、生活器具、电器家具等实物资产。但从广义上来说,家庭财富表现为人力资产、住房资产和货币资产三大内容。

(1)人力资产,通常称为人力资本。包括本人及其家人,尤其是儿女的人力资本状况,如家庭成员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才干、受教育程度、道德观念及由此而来的赚取钱财并持家理财的能力等。这是家庭创造财富并积累财富的人力基础,人力资产的状况越好,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就会越大。人力资产又可以归结为个人及子女的智商、财商、情商和健商四方面内容。

(2)住房资产。如家庭购买或建造的产权归为己有的住宅,包括商品房、房改房、经济适用房和其他形式自行建造的住房等,这是一种可供家庭长期使用支配的不动产。若只是居住单位或国家的公房,或临时长期租入的房子则不应包括在内。

家中拥有的车辆、生活器具、家用电器、家具用具等实物资产,固然是一项重要财富,也为养老生活不可或缺,但因其消耗快,变化多,价值较为低廉,无法将其视为一种养老资源。

(3)货币资产。包括家庭拥有的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养老寿险、外汇存款、期货期权、手持现金及其他金融资产等,至于尚未还清的按揭贷款的本息,则是一种负资产,应从整个货币资产项目中予以减除。

综上所述,儿子(这里还包括从养老角度而言,对父母更为贴心、发挥效用也更大的女儿,只是为表述起见而省略,下同)、房子和票子三大财富的积累和消耗运用,共同构成家庭财富的三个方面,将这些财富用于养老,就形成了通常谈到的养老资源。

(二)财富积累与养老的关系

尽管儿子、房子与票子三者的属性及在养老生活中发挥功用的不同,但其相辅相成、相互配合,有助于人们灵活自主地选择自身应有的养老方式。一般而言,大家拥有什么样的财富,就需要依靠什么财富来养老,从而就有着什么样的养老方式。反过来说,大家希望选用何种养老方式,也就需要在中青年时代有意识地积累何种财富。比如:对票子养老崇尚无疑时,会在中青年时代多多积累货币财富;对传统的养儿防老特别感兴趣者,则会将生育子女、增加子女的数量、提升子女的“情商、财商”质量放在第一要素看待;对房子养老有很高评价时,也会在年轻时代将购置住房作为生活的重心,并对购买的住房提出某些特殊要求。三种财富形式的积累及由此演化而来的养老方式,就包括了儿子养老、票子养老和这里要大力倡导的房子养老。

就房子养老而论,人们在年轻时,用收入扣除消费后的结余购买住房,资金不足时尚可以按揭贷款的形式以弥补,到自己年老收入已不足消费使用时,再将住房中凝聚的巨额价值逐期释放以弥补生活费用的不足。简单而言,就是年轻时“用钱换房居住”,年龄大时“用房换钱养老”。住宅资产的价值凝聚与释放,正体现了金融资产与住宅资产两者间的一种跨期很长的价值转换与配置融会。总的目的是清楚的,即借此将住房——家庭中拥有的最大财富纳入养老保障的范畴之内,以增加本已捉襟见肘的养老资源,实现家庭资源配置优化和个人效用最大化。

我们认为,今天的养老政策与实践,应当是将儿子养老的天然优越性继续发扬光大,将货币养老、社会养老保障的主导力量积极发挥。同时,大力推进以房养老新理念,将家庭拥有房产资源的价值尽量给予盘活,使其在养老生活中派上更大用场。这即可称为“三子养老”,并最终建立“三子养老”的新养老保障体系。

(三)家庭三大财富积累与养老方式

家庭拥有人力资产、货币金融资产和住房实物资产三大财富,三者之间又应当有较合理的比例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比例也在发生相应变动,以更好地符合当时代社会和家庭生活的需要。同时,儿子、房子、票子三大资产的状况和所占份额,又构成一个较合理的资产组合。比如:家中有几个儿女,儿女的状况如何,能否担当也乐意担当起养老的重任;长期养老生活中需要花费的钱财数额将会达到多大,家中拥有的钱财又能供应到何种程度,应对养老的需要是绰绰有余,还是常感不足;家中拥有住房是几套,面积几何,价值多大,升值的潜力有多高;等等。

资产组合得好,有利于充分发挥资产效用,使家庭拥有的有限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功能活动履行的需要,反之也一样。如资产组合中出现某种结构性的短缺和富余,如富有房产却缺乏足够的现金积存和流入,或有足够的现金积蓄和流入,却缺乏较为舒心适意的房产资源可资利用;或是家财万贯,身边却缺少儿女相伴,日常生活孤苦伶仃,苦不堪言;或是儿女成群,对父母也很孝顺,却是物质钱财上自顾不暇,难以对父母有较好关照。如通常称道的“房产富人、现金穷人”或“房产穷人、现金富人”等,都必然会影响拥有资源的充分运用和功能发挥。这就需要通过以房养老、房产置换等办法,对现有资源以重新调配、转换与融会,使之能更好地发挥功用。今日已经引起大家异常关注的个人理财规划,或称个人金融理财等,在这里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养老包括货币钱财资助、生活起居照料的劳务服务和精神情感安慰三方面内容,晚年养老资源也分别包括儿女、票子和房子三种形式。养老正是将家庭拥有的儿女、房产与货币这三大资源,根据养老生活运行不同阶段的需要,给予相互间的融合贯通与价值流转,以较好地适应家庭整个生命周期阶段的跨期优化配置的要求,符合家庭长期目标运行和养老生活对各项资源运用的需要,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结果。

三种财富积累的手段和形式不同,所能达到的养老效果也不尽相同。人们对拥有三类财富的积累形式的选择,是注重房产资源的积聚,还是金融资产的积蓄,抑或是子女这种人力资产的积累,这些因各人的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不同,子女的素质与能力不同,积累各项财富及对财富的运用安排及要达到的目标等,都会有较大差异。这都是对的,无可厚非,大致分工及优劣程度等,可如表2-1所示。

表2-1 三种财富积累形式

房子、票子与儿子都为养老生活不可或缺。这些养老资源的获得,既可以是老年人于中青年时代有意识地为自己积累,如参与养老储蓄、商业养老保险、缴纳养老保险,购买较大较好的住房等,也可以是儿女为父母提供经济物质资助、生活起居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还可以是国家为公民提供养老补贴、税费优惠减免,或外界社会对老人的捐赠、救济、购物及劳务服务中的种种优惠等。

单就老年人自身而言,如年轻时代未能做好财富的自我积累,老年时代就无法很好地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这就只好依赖国家及外界社会的相应资助才可。人们的年轻时代正是身强力壮干事业的好时机,哪怕是将人生目标较多地定位在金钱上,只要是合理合法,凭借自己的努力劳动和勤奋经营、强化投资等多多赚钱,也都属于正常、应该。

比如,今天年轻人中间大量出现的“月光族”,就应该来点强制性储蓄,以积累资金供给未来养老。我们在这里尚不要求个人必须对社会、家庭等承担起多大责任,至少是自己的年轻时代对自己的晚年时代应负起相应的责任。如果这一点都很难做到,又如何指望社会或他人为自己承担这份责任呢!倡导中青年时代有意识的积累财富,强化老年时代自我养老的新理念,并辅以其他养老形式应是非常需要的。

(四)家庭财富积累与养老模式变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内容、质量和标准的改变,为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代社会和家庭生活的需要,家庭围绕养老而产生的财富积累与资产组合,也在发生相应变动。

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是养儿防老、遗产继承,简而言之是“儿子养老”,这一思想被人们广泛传扬运用。在早期的中国,父母通常把抚养子女当作一种特别的财富储备,将其视为晚年生活的经济来源。子女基本上可以视为父母的一种专有资产。父母在中青年时代养育子女,并为此花费极高的代价,除传宗接代、延续宗族香火外,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自己的晚年生活中,能够得到来自子女的钱财给付、孝敬陪伴、侍疾问药等作为养老保障。

在我国20世纪50~70年代里,大家每个月的收入扣除当月的生活费开销外,几乎没有剩余,足以自豪的就是每个家庭几乎都拥有一大帮孩子,这正是父母的最大财富和晚年依赖的养老保障。当时,每个家庭除了儿女数量的富余外,差不多都是钱财没有多余的,房产则几乎是没有,好在当时的老年人数量不多,需要养老的时期不长,养老的要求和标准也很低,政府还给予一定的退休金,养老并不构成一个大问题。所以,养儿防老不仅是传统观念使然,也是客观现实所在。

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进,货币积蓄总量急剧上升,社会养老保障初始推出,商业养老寿险也开始出现于社会,养老金积蓄相继进入每个家庭,依靠儿女担当养老重任的意识则在大大减弱,再加上国家推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子女生育的数量大幅减少。可以欣慰的是,大家对子女的质量、素质的要求大大增加了,养老方式也发生了新的转变,养儿防老开始向货币养老趋进,这可通称为“票子养老”。

到了90年代末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增进,货币积蓄快速增加。养老储蓄、养老寿险、社会养老保障等货币养老,大量走向人们的视野并发挥着重要功用。尤其是随着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制度改革的大力推行,90%的家庭开始有了自己的住房,且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和收入水平的迅速提升,住房面积在迅速增大,功能在显著增强,品位和价值都在大幅增进,房产占据家庭财富的比例已达到半数左右,而老年人拥有住房价值占据家庭总资产的份额,往往高达60%~80%。这就为晚年的以房养老,准备了充足的前提条件和运行的物质基础。

到今天的21世纪,人们拥有的货币在快速增加,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已超出55万亿元大关,积聚在股票、债券、养老寿险、外汇乃至手持现金等其他货币资产,也在10万亿元以上。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进一步增强之中。城市居民拥有的房产价值据估计已高达70万亿~80万亿元之多。孩子的数量在持续减少,培养成本却在不断升级。随着由独生子女构成的“四二一”家庭成为未来家庭的主力,相对而言,父母已不必要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用于子女的养育上。许多父母提出,目前已经很难指望儿女对自己的养老作出太多的奉献,依靠儿女养老已非很现实。相反的是,老年人的数量大幅上升,退休后存活的年份迅速增长,晚年生活追求的质量和标准大大提升,养老就成为一个大问题。

在某种情形下,可以说老天是最公平的,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每个家庭都要养育四五个孩子,抚幼中的劳累是可想而知,但父母年老时也能同时得到四五个孩子的侍奉;八九十年代,每个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子女养育的代价虽然是大大升高,但在家庭生活开销中的份额却是急剧缩减,负担大幅减轻,而父母年迈后从子女处所能得到的,也必然会打一个很大的折扣。最为明显的一点是:今天某位老人住院后,身边总会有数位大儿大女侍疾奉药,忙得团团转;而当这些大儿大女明天老态龙钟住进医院时,能站在身边侍奉的就只有一两个儿女了。

(五)家庭养老模式与财富积累的选择

目前,创造财富、积累财富,通过理财规划来配置运用个人家庭拥有的财富,已成为一个时髦话题。大多数城市家庭都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和若干货币金融资产,足以应对老年生活。用房产实现养老的重任,以部分地取代养儿防老和货币养老,是有积极意义的。充分发挥住宅的价值,尤其是自己死亡后该住宅仍遗留的价值来加固薄弱的养老保障,就是应有之义,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住宅作为一种物质实体,有着不同于一般物质实体的基本特性。以房养老的理念提出,有助于人们对拥有资源的运用与合理安排给予较好选择,如在财富积累形式的选择中,是注重房产资源的积累,还是货币金融资产的增加,抑或是子女这种人力资产的抚育。三种财富积累的手段和形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基于以房养老的深刻内涵,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拥有各类资源的状况,就自己的晚年生活以合理科学的安排,既使自己的人生历程得以顺利度过,又使个人家庭资源的配置运营的效用实现最大化。这种个人晚年生活的长期安排,不是到了老年才开始打算,而是人到中年就应对此有积极规划与打算,并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

在家庭财富积累与养老的相互关系上,不仅要从自身的因素,从家庭内部的资源配置最优、效用最大化的角度观察问题,是否符合家庭自身的需要,还更有必要将家庭置于宏观社会的大范围里,从社会对家庭经济运行的要求及外部影响等给予衡量和评判,如此做法才是科学合理的。家庭、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在大的整体方面的利益追求应当是一致的,但也会有种种利益纷争而出现某些非根本性的矛盾。国家社会应给予家庭个人应有的利益激励与合理导向,促使各个家庭的微观经济行为,能更好地符合国家和社会的根本要求。比如,家庭的子女生育同社会的人口经济活动、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关系;家庭的货币积蓄、养老保险,同社会养老保障、公共养老对资金需求投放的关系;家庭购建住房、设施器具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房地产市场交易的关系;等等,都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