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备考教程 逻辑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知识弱相关型试题知识要点及其应用

第一节 推理的概念及推理形式

基本理论

逻辑是关于推理形式有效性的科学,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对象都是推理或论证。批判性思维则重点关注下述问题:给出一个人信念或行动的各种理由,分析、评价一个人自己的或者他人的推理或论证,设计、构造更好的推理和论证。

一、概念

概念是组成命题和推理的基本要素,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单位。概念有内涵和外延之分。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殊性或者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概念的外延是反映在概念中的不同种类的事物。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

概念的相容关系包括:同一关系、从属关系、交叉关系。同一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从属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的关系;交叉关系是指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命题

推理是由命题组成的。推理的前提和结论单独看来都是命题。对命题的不同分析就导致对推理结构的不同分析。

(一)直言命题

直言命题的分析方法就是对一个命题作主谓式分析,即把它拆分为不同的构成要素: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主项和谓项统称为“词项”,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果主项表示某一单个对象,则用小写字母表示。联项有“是”和“不是”,量项有“所有”、“有些”。

(二)复合命题

复合命题的分析方法就是把单个命题看做不再分析的整体,通过命题联结词把它们组合成为复合命题。在日常语言中,这类联结词有:

(1)并且,然后,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既不……也不……;

(2)或者……或者……,也许……也许……,要么……要么……;

(3)如果……那么……,只要……就……,一旦……就……,只有……才……,不……就不……, ……除非……;

(4)当且仅当,如果……那么……并且……,只有……才……;

(5)并非,并不是。

三、推理

推理是从一个或者一些已知的命题得出新命题的思维过程或思维形式,其中已知的命题是前提,得出的新命题是结论。

下面的推理是由四个命题推出最后的结论:

小鸟有翅膀,

大雁有翅膀,

天鹅有翅膀,

小鸟、大雁、天鹅都是天上飞的动物,

所以,凡是天上飞的动物都有翅膀。

推理通常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一般被说成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即根据某种一般性原理和个别性例证,得出关于该个别性例证的新结论。归纳推理则被说成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即从一定数量的个别性事实,抽象、概括出某种一般性原理。但更精确的说法是:演绎推理是必然性推理,即前提真能够确保结论真;归纳推理是或然性推理,前提只对结论提供一定的支持关系,前提真结论不一定真。

推理形式是指在一个推理中抽掉各个命题的具体内容之后所保留下来的那个模式或框架,或者说,是多个推理中表达不同思维内容的各个命题之间所共同具有的联系方式,由逻辑常项(如命题联结词“或者”、“并且”、“如果……则……”、“当且仅当”和“并非”,直言命题中的系词“是”和“不是”,量词“所有”和“有些”等)和逻辑变项(如命题变项 p、q、r、s、t,词项变项S、P、M等)构成。任何一个推理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如果前提(成立),那么结论(成立)”的条件命题,只要用“并且”把它的前提(如果有多个前提的话)连接成为一个联言命题,作为该条件命题的前件,把它的结论作为该条件命题的后件。其中逻辑常项代表推理中的结构要素,常项的不同决定了推理形式的不同;变项代表推理中的内容要素,变项由相应的常项替代,就从推理形式得到了具体的推理;对同一个推理形式,做不同的替代,可以得到不同的具体推理。

例如,对推理形式

如果p,那么q

p

所以,q

其中的命题变项p、q作不同的代入,可得到下面两个不同的推理:

推理1:

如果刘时文感冒,则刘时文会发烧;

刘时文确实感冒了,

所以,刘时文会发烧。

推理2:

如果天下雨,则地湿;

天确实在下雨,

所以,地会湿。

逻辑考试中有一类为“推理结构相似比较型”的考题,要求考生比较几个不同的推理在结构上的相似或者不同。

例1 如果学校的财务部门没有人上班,我们的支票就不能入账;我们的支票不能入账,因此,学校的财务部门没有人上班。

请在下列各项中选出与上句推理结构最为相似的一句。

A.如果太阳神队主场是在雨中与对手激战,就一定会赢。现在太阳神队主场输了,看来一定不是在雨中进行的比赛。

B.如果太阳晒得厉害,李明就不会去游泳。今天太阳晒得果然厉害,因此可以断定,李明一定没有去游泳。

C.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加这一次的决赛,除非没有通过资格赛的测试。这个学生不能参加决赛,因此他肯定没有通过资格赛的测试。

D.倘若是妈妈做的菜,菜里面就一定会放红辣椒。菜里面果然有红辣椒,看来,是妈妈做的菜。

E.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公司一般不批准职员们的事假申请。公司批准了职员陈小鹏的事假申请,看来其中一定有一些特别的原因。

【解题分析】 题干的推理结构是:如果P,那么 Q; Q,因此P。

A项的结构是:如果P,那么Q;非Q,因此非P。

B项的结构是:如果P,那么 Q; P,因此 Q。

C项的结构是:P,除非Q;非P,因此非Q。

D项的结构是:如果P,那么 Q; Q,因此P。

E项的结构是:如果P,那么Q;非Q,因此非P。

显然,D项和题干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答案为D。

例2 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针政策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改革开放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开放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

以下哪种推理方式与上面的这段论述最为相似?

A.一切行动听指挥是一支队伍能够战无不胜的纪律保证。所以,一个企业、一个地区要发展,必须提倡令行禁止、服从大局。

B.经过对最近6个月销售的健身器跟踪调查,没有发现一台因质量问题而退货或返修。因此,可以说这批健身器的质量是合格的。

C.如果某种产品超过了市场需求,就可能出现滞销现象。“卓群”领带的供应量大大超过了市场需求,因此,一定会出现滞销现象。

D.凡是超越代理人权限所签的合同都是无效的。这份房地产建设合同是超越代理权限签订的,所以它是无效的。

E.我们对一部分实行产权明晰化的企业进行调查,发现企业通过明晰产权都提高了经济效益,没有发现反例。因此我们认为,凡是实行产权明晰化的企业都能提高经济效益。

【解题分析】 题干的推理结构是:所有M都是P; S是M,所以S是P。在各选项中,只有D项具有和题干相同的结构。所以答案为D。

例3 只有在适当的温度下,鸡蛋才能孵出小鸡来。现在,鸡蛋已经孵出了小鸡,可见温度是适当的。

下述哪个推理结构与上述推理在形式上是相同的?

A.如果物体间发生摩擦,那么物体就会生热。物体间已经发生了摩擦,所以物体必然要生热。

B.只有年满十八岁的公民,才有选举权。赵某已有选举权,他一定年满十八岁了。

C.公民都有劳动的权利。张明是公民,因此,他有劳动的权利。

D.我国《刑法》规定: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被告已致人重伤,因此,他应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E.只有侵害的对象是公共财物的行为,才构成贪污罪。张某侵害的对象不是公共财物,因此,他的行为不构成贪污罪。

【解题分析】 题干和B项的推理结构相同,都是:只有P,才Q; Q,所以P。正确答案为B。

四、对推理或论证的评价尺度

1.推理形式的有效性

如果一个推理的前提真结论必定为真,则这个推理就是形式上有效的。尽管从假的前提出发也能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其结论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我们考查一个推理M是否有效的方法是:先用相应的变项来置换M中除逻辑常项之外的其他一切词项,由此得到一个推理形式M′。然后对M′中的变项尽可能做不同解释,看能否得到M′的一个特例N,它有真前提和假结论。如果能够得到M′的这样一个特例N,这就说明M′不能保证只从真前提得到真结论,因此M′不是一个有效的推理形式,相应的M也不是一个有效的推理。通过下面的两个例子,考生可以好好体会一下。

例4 如果毛阿敏是歌唱家,那么她会唱歌;毛阿敏会唱歌,所以,她是歌唱家。

例5 如果刘欢是中国人,则刘欢生活在地球上;刘欢生活在地球上,所以,刘欢是中国人。

管理类联考逻辑考试常常出一种叫做“直接推断型”考题,具体形式有:从题干出发可以推出什么样的结论;或者从题干出发,不可能推出什么样的结论;或者需要补充什么样的前提,才能使题干中的推理成为逻辑上有效的推理;或者给定一组前提,通过比较复杂的推理步骤,得到某个确定的结果等。

例6 过度工作和压力不可避免地导致失眠症。森达公司的所有管理人员都有压力。尽管医生已经提出警告,但大多数的管理人员每周工作仍然超过60小时,而其余的管理人员每周仅工作40小时。只有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的员工才能得到一定的奖金。

以上的陈述最强地支持下列哪项结论?

A.大多数得到一定奖金的森达公司管理人员患有失眠症。

B.森达公司员工的大部分奖金给了管理人员。

C.森达公司管理人员比任何别的员工组更易患失眠症。

D.没有每周仅仅工作40小时的管理人员工作过度。

E.森达公司的工作比其他公司的工作压力大。

【解题分析】 我们可以把题干中的三个明显前提列举如下:(1)过度工作和压力不可避免地导致失眠症;(2)该公司大多数的管理人员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而其余的管理人员每周仅工作40小时;(3)只有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的员工才能得到一定的奖金。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那么明显的前提:(4)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的管理人员,都在过度工作并且承受着压力。我们现在开始推理:如果该公司的某些管理人员获得了一定的奖金,由(3)和(2)可推出(5)这些管理人员的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由(4)和(5)可推出(6)这些管理人员在过度工作并承受着压力;再由(1)和(6)可推出(7)这些管理人员不可避免地导致失眠症,也就得到了选项A。选项B、C、E明显得不到题干的支持。如前所述,题干中可推出(4)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的管理人员,都在过度工作并且承受着压力,但从(4)得不到(8)“如果管理人员每周工作不超过60小时,他就没有工作过度”,而(8)就是选项D。所以,选项D也没有得到题干的支持。所以,正确答案是A。

2.前提对结论的支持或反驳程度

逻辑考试中,围绕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支持或反驳关系,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考题,主要有加强前提型和削弱结论型,具体问题则有:“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题干中的观点?”“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题干中的结论?”等。有许多推理或论证尽管不满足保真性,即前提的真不能确保结论的真,但前提却对结论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或者前提对结论构成一定程度的反驳。在前一情形下,前提真与结论真构成正相关,前提是结论的证据;在后一情形下,前提真与结论真构成负相关,前提是结论的反例或反题。这种支持或反驳关系可以用概率论做工具得到精确的量的刻画。证据支持度为100%是指:如果前提真,则结论必然真,这样的推理是一个形式有效的演绎推理。证据支持度为50%是指:如果前提真,则结论为真为假的可能性参半,以此类推。一个推理的证据支持度越高,则在前提真实的条件下,推出的结论可靠性越大。一个证据支持度小于100%,但大于50%的推理或论证仍然是合理的,并且被广泛而经常地使用。

例7 以下两题基于共同题干:

气象学家称,当他们设计出能够刻画大气层一切复杂细节的准确数学模型的时候,他们就能作出完全准确的天气预报。这其实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夸耀,这种夸耀永远无法被证明是错的,因为任意一次天气预报只要有失误,就能在相关的数学模型上找到不准确之处。因此,气象学家的这种宣称是没有意义的。

(1)以下哪项如果是真的,最能作为驳斥上述观点(即气象学家的宣称没有意义)的依据?

A.某些不同寻常的数据结构可以作为准确天气预报的基础,即使确切的原因机制尚不明了。

B.随着数学模型的准确性越来越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也越来越高。

C.像火山爆发这样的灾难性事件之气象后果的数学模型正在开始构建。

D.现代天气预报已达到85%的准确率。

E.气象学家称,所说的准确的大气数学模型,他们现在尚无力量完成。

【解题分析】 我们完全可以设想:随着数学模型的准确性越来越高,天气预报也就会完全准确。这就是气象学家们的观点。所以,那种认为气象学家的宣称没有意义的观点就是错误的,B项构成对这后一种观点的反驳。选项 C、D与题干所问没有关系;选项E实际上是支持所要反驳的观点的。选项A对所要反驳的观点构成轻度质疑,但强度不如选项B。所以,正确答案是B。

(2)除了上述题干提出的质疑以外,以下哪项如果是真的,将对气象学家的宣称提出最严重的质疑?

A.地球获取的来自太阳的能量一直受到严密的监测并且被发现不是恒定不变的。

B.火山爆发这种矿物燃料的燃烧,以及其他一些自然过程是不能精确量化的。这些自然过程正对大气层结构产生巨大和持续的影响。

C.随着最新的大气数学模型的不断改进,数学模型处理复杂细节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在处理复杂性细节上哪怕上一个小台阶,都意味着要增加一大批计算机。

D.要建立大气层的理想的数学模型,首先必须确保在地面和空中巨大数量的网点上源源不断地收集准确的气象数据。

E.依据目前的大气层数学模型,大范围的天气预报要比局部性天气预报准确得多。

【解题分析】 选项A、E与题干所问不相干;选项C、D最多表明:按气象学家所宣称的那样去做,会带来一些具体操作方面的困难,这当然构成质疑,但不值得认真对待,因为假如这样做确实值得的话,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但如果选项 B为真,就说明气象学家的宣称在原则上是不可能实现的,是一个永远无法得到证实或证伪的空洞的诺言。这是对气象学家的宣称的最严重的质疑。所以,正确答案是B。

3.前提和结论的内容相关性

普通的逻辑理论通常不理会推理中前提和结论在内容上的相关性,但批判性思维和以它为基础的管理类联考逻辑考试却要顾及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这种内容相关性,并为此设计了许多要考虑题干和备选答案之间的语义关联的考题。我们通常进行推理时,前提和结论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共同的意义内容,使我们可以由前提想到、推出结论,正是这种共同的意义内容潜在地引导、控制着从前提到结论的思想流程。

例8 如今,人们经常讨论职工下岗的问题,但常常弄不清“下岗职工”的准确定义。国家统计局(1997)261号统计报表的填表说明中对“下岗职工”的说明是:下岗职工是指由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和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

按照以上划分标准,以下哪项所述的人员可以称为下岗职工?

A.赵大大原来在汽车制造厂工作,半年前辞去工作,开了一个汽车修理铺。

B.钱二萍原来是某咨询公司的办公室秘书。最近,公司以经营困难为由,解除了她的工作合同,她只能在家做家务。

C.张三枫原来在手表厂工作,因长期疾病不能工作,经批准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

D.李四喜原来在某服装厂工作,长期请病假。其实他的身体并不坏,目前在家里开了个缝纫部。

E.王五伯原来在电视机厂工作,今年53岁。去年工厂因产品积压,人员富余,让50岁以上的人回家休息,等55岁时再办正式退休手续。

【解题分析】 题干中给出的“下岗职工”的定义要求:(1)由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导致的工人离职;(2)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3)劳动关系仍存在。赵大大的情况不满足条件(1)和(3),钱二萍的情况不满足条件(3),张三枫的情况不满足条件(1),李四喜的情况不满足条件(1)和(2),王五伯满足这三个条件,属于下岗职工。所以,正确答案是E。

例9 环境学家关注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的高昂费用,提出应通过评估各种濒临灭绝的动物对人类的价值,以决定保护哪些动物。此法实际不可行,因为,预言一种动物未来的价值是不可能的。评价对人类现在作出间接但很重要贡献的动物的价值也是不可能的。

以下哪项是作者的主要论点?

A.保护没有价值的濒临灭绝的动物比保护有潜在价值的动物更重要。

B.尽管保护所有濒临灭绝的动物是必须的,但在经济上却是不可行的。

C.由于判断动物对人类价值高低的方法并不完善,在此基础上作出的决定也不可靠。

D.保护对人类有直接价值的动物远比保护有间接价值的动物重要。

E.要评估濒临灭绝的动物对人类是否重要是不可能的。

【解题分析】 作者的主要论点存在于反驳环境学家的建议中。即他认为,“预言一种动物未来的价值是不可能的。评价对人类现在作出间接但很重要贡献的动物的价值也是不可能的”。显然A、B、D都不是作者表达的意思;C选项指出“评价方法不完善”,和作者提出的“不可能”是不一致的;E选项简洁地总结了作者的观点。所以,正确答案是E。

例10 有人说,彻底的无私包含两个含义:第一,无条件地实行为他人服务;第二,拒绝任何他人的服务。

下述哪项是上述观点的逻辑推论?

A.没有人是彻底无私的。

B.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彻底无私的。

C.如果有人接受了他人的服务,那么一定存在彻底无私的人。

D.如果有人拒绝了他人的服务,那么一定存在彻底无私的人。

E.彻底无私的人要靠教育来造就。

【解题分析】 从逻辑上说,可以有人满足“彻底无私”的条件,就像可以有这样的自然数:它小于所有其他的自然数,但任何自然数都不小于它,这个数就是1。甚至满足“彻底无私”条件的人还可以不止一个。但是,如果所有的人都彻底无私,那么这些彻底无私的人就没有服务对象。他们自己也就不再是“彻底无私”的人了。所以,选项A不成立,但选项B必定为真。选项C与题干中的条件相矛盾;选项D不成立;选项E与题干所问不相干。所以,正确答案是B。

4.推理得出真实结论的条件

通常反驳或削弱某个结论的具体做法就是:举出与该结论相反的一些事实(举反例),或从真实的原理出发构造一个推理或论证,以推出该结论的否定;或者是反驳论据,即反驳推出该结论的理由和根据,指出它们的虚假性;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指出该推理或论证不合逻辑,即从前提到结论的过渡是不合法的,违反逻辑规则。在这几种方法中,直接反驳结论是最强的,而驳倒了对方的论据和论证方式,并不等于驳倒了对方的结论,因为对方完全可以更换论据或论证方式去重新论证该结论。一个推理或论证要得出真实的结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前提真实;二是推理过程合乎逻辑,或者说推理形式是有效的。无论如何,如果这后两种情形成立,对方结论的真至少是没有保证的,从而被削弱。在逻辑考试中有大量这样的考题。

例11 最近公布的一项国家特别咨询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声明:在选择了大量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实验后,发现在名人家族中才能出众者是普通人家族中才能出众者人数的23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可信度很高的结论:人的素质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A.美国心理学界普遍有这样的认识:一盎司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而事实确实如此。

B.“家无三代兴”,才能再出众也避免不了兴衰轮回的历史规律。

C.普通人家族中才能出众的表现方式与名人家族中不同,需要另外的衡量规则。

D.一个人的才能培养、后天接受教育的程度,与他的成长环境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E.名人与普通人结合,下一代才能出众者人数并不如名人家族中的比例高。

【解题分析】 选项A明显是支持题干中的结论的;选项B实际上暗中承认了题干中的结论,只是说这种现象不能长久而已;选项 C是在质疑题干中的结论,但力度不大;选项E与题干所问无关。但如果选项 D为真,说明才能出众与后天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而不是主要由遗传决定的。所以,正确答案是D。

5.推理或论证的作用

推理或论证的作用就是预测、解释、说服和决定。解释是根据某些一般原理去说明某个个别事件为何会如此这般发生;决定是根据某些一般原理和当下的特殊情况作出行为上的决断:做什么和不做什么;预测是根据某些一般性原理推出某个未来事件将会以何种方式发生;说服显然是用论证把一些理由组织起来,以使对方和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解释或说明通常由解释项和被解释项组成,前者对于后者提供说明或论证的理由,后者通过前者而得到一种解释。

例12 在世界市场上,日本生产的冰箱比其他国家生产的冰箱耗电量要少。因此,其他国家的冰箱工业将失去相当部分的冰箱市场,而这些市场将被日本冰箱占据。

以下哪项是上述论证所要假设的?

Ⅰ.日本的冰箱比其他国家的冰箱更为耐用。

Ⅱ.电费是冰箱购买者考虑的重要因素。

Ⅲ.日本冰箱与其他国家冰箱的价格基本相同。

A.Ⅰ、Ⅱ和Ⅲ。

B.仅Ⅰ和Ⅱ。

C.仅Ⅱ。

D.仅Ⅱ和Ⅲ。

E.仅Ⅲ。

【解题分析】 题干中说道:由于日本冰箱的耗电量少,就将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当然要假定电费是冰箱购买者考虑的重要因素;还要假定日本冰箱与其他国家冰箱的价格基本相同,因为如果它的价格比其他冰箱的价钱贵很多,以至于超出了它有可能省下的电费,从省钱的角度看买不买它根本就是无所谓的事情。但不用假定Ⅰ,因为只要日本的冰箱比其他国家的冰箱同样耐用就够了,不一定要更为耐用。所以,正确答案是D。

例13 全国各地的电话公司目前开始为消费者提供电子接线员系统,然而,在近期内,人工接线员并不会因此减少。

除了下列哪项外,其他各项均有助于解释上述现象?

A.需要接线员帮助的电话数量剧增,令新安装的电子系统应接不暇。

B.尽管已经过测试,新的电子接线员系统要全面发挥功能还需进一步调整。

C.如果在目前的合同期内解雇人工接线员,有关方面将负法律的责任。

D.在一个电子接线员系统的试用期内,几乎所有的消费者,在能够选择的情况下,都愿选择人工接线员。

E.新的电子接线员的接驳电话效率两倍于人工接线员。

【解题分析】 显然,假如E为真,既然电子接线员大大优于人工接线员,就应该出现与题干所提到的现象相反的现象,因此它不能解释题干中所说的现象。其他各项都有助于解释题干中说到的现象。所以,正确答案是E。

推理或论证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说服读者或听众接受某个观点或主张,它有一个说服力大小的问题。说服力取决于许多因素,很难严格定义。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从作者或讲演者的角度来看,它取决于理性、情感和品格,后两个因素属于心理学和社会学,只有理性属于逻辑学,它是指在讲演和辩论过程中,要使用有力的证据和合乎逻辑的推理,以便让听众或读者信服。

疑难点津

逻辑考试中通常用到两种推理:以简单命题为前提和结论的推理,涉及一个命题内部的各个成分或要素,如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之间的关系;以复合命题为前提和结论的推理,只涉及把单个命题组合成为更复杂命题的联结词,实际上是根据这些联结词的性质所进行的推理。考生要学会区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推理,并学会用适当的逻辑符号去表示它们的结构。这样会大大加快思考的速度和进度,有助于正确地解答考题。

第二节 逻辑基本规律与典型逻辑错误

基本理论

逻辑基本规律是存在于一切思维形式中,并且对于一切思维形式都有效的规律。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的根本假定,也是理性的交谈能够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逻辑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一、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这就是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个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跑题,不能在讨论某个论题的名义下实际讨论别的论题。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例1 警察:“你为什么骑车带人,懂不懂交通规则?”

骑车人:“我以前从没有骑车带人,这是第一次。”

下述哪段对话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与题干中的最为类似?

A.审判员:“你作案后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被告:“我没作案。”

B.母亲:“我已经告诉过你准时回来,你怎么又晚回来一小时?”

女儿:“你总喜欢挑我的毛病。”

C.老师:“王林同学昨天怎么没完成作业?”

王林:“我爸爸昨天从法国回来了。”

D.张三:“你已经停止打你的老婆了吗?”

李四:“我从来就没有打过老婆。”

E.谷菲:“昨晚的舞会真过瘾,特别是那位歌星的歌特煽情。”

白雪:“他长得也特酷,帅呆了!”

【解题分析】 在题干中,骑车人并没有回答警察的问题,而是寻找借口希望得到警察的谅解,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在诸选项中,A、C、D、E中的回答都与问题相关,只有B中女儿所答非所问,转移论题,因此答案是B。

二、矛盾律

矛盾律是指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中必须否定其中一个,不能两个都肯定。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矛盾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一致性和相容性。

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它们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例如:

“所有S是P”与“有些S不是P”;

“所有S不是P”与“有些S是P”;

“a是P”与“a不是P”;

“p并且q”与“或者非p或者非q”;

“p或者q”与“非p并且非q”;

“如果p则q”与“p并且非q”;

“只有p才q”与“非p并且q”;

“必然p”与“可能非p”;

“必然非p”与“可能p”;

上述都是相互矛盾的命题。

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它们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例如:

“所有S是P”与“所有S不是P”;

“所有S都是P”与“(这个或那个)S不是P”;

“所有S不是P”与“(这个或那个)S是P”;

“必然p”与“不可能(必然非)p”;

上述都是互相反对的命题。

例2 学校抗洪抢险献爱心捐助小组突然收到一大笔没有署名的捐款,经过多方查找,可以断定是赵、钱、孙、李中的某一个人捐的。经询问,赵说:“不是我捐的”;钱说:“是李捐的”;孙说:“是钱捐的”;李说:“我肯定没有捐。”最后经过详细调查证实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

根据以上已知条件,请判断下列哪项为真?

A.赵说的是真话,是孙捐的。

B.李说的是真话,是赵捐的。

C.钱说的是真话,是李捐的。

D.孙说的是真话,是钱捐的。

E.李说的是假话,是李捐的。

【解题分析】 结论是赵捐的。可以对照四个人说的话,只有李说的话为真。由 A可知赵、李的话为真;由C或E可知赵、钱的话为真;由D可知赵、孙、李的话为真。所以,它们都不是可选的答案。解这类问题的思路如下:先找出两个截然相反的话,即矛盾事件。此题中钱和李说的话是完全相反的,它们之中有且仅有一个为真。因此,说真话的一个人必在钱和李两人之中。所以,赵、孙肯定说了假话。由赵说的“不是我捐的”为假,可以推出是赵捐的。再和孙的话对照,孙的话确实不真,所以可以肯定B是正确的选择。

例3 某县领导参加全县的乡计划生育干部会,临时被邀请上台讲话。由于事先没有做调查研究,也不熟悉县里计划生育的具体情况,只能说些模棱两可、无关痛痒的话。他讲道:“在我们县的14个乡中,有的乡完成了计划生育指标;有的乡没有完成计划生育指标;李家集乡就没有完成嘛。”在领导讲话时,县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手里捏了一把汗,因为领导讲的三句话中有两句不符合实际,真后悔临时拉领导来讲话。

以下哪项正确表示了该县计划生育工作的实际情况?

A.在14个乡中至少有一个乡没有完成计划生育指标。

B.在14个乡中除李家集乡外还有别的乡没有完成计划生育指标。

C.在14个乡中没有一个乡没有完成计划生育指标。

D.在14个乡中只有一个乡没有完成计划生育指标。

E.在14个乡中只有李家集乡完成了计划生育指标。

【解题分析】 第三句话“李家集乡没有完成指标”若为真,“有的乡没有完成计划生育指标”也必定为真,与题干矛盾。所以,第三句话一定是错的,即李家集乡一定完成了计划生育指标。所以第一句话一定是对的,因为李家集乡就是完成指标的一个实例。由于三句话只有一句对,所以第二句话应该是错的,第二句的反面是“所有的乡都完成了计划生育指标”,与 C中叙述一致。其他选项均不正确。答案为C。

三、排中律

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就是排中律。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一个,否则会犯“两不可”的错误。(不过,这里要注意,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虽然不能同时都肯定,但可以同时都否定。)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明确性。根据矛盾律,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肯定,否则犯“自相矛盾”的错误;根据排中律,也不能同时都否定,否则犯“两不可”的错误。因此,在一对相互矛盾的命题中间,必定是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或者说,任一命题必定或者为真或者为假,非真即假,非假即真。这就是所谓的“二值原则”,一般使用的逻辑都是建立在这个原则之上的,因此叫“二值逻辑”。

例4 学校的抗洪赈灾义捐活动收到一大笔没有署真名的捐款,经过多方查找,可以断定是周、吴、郑、王中的某一位捐的。经询问,周说“不是我捐的”;吴说“是王捐的”;郑说“是吴捐的”;王说“我肯定没有捐”。

最后经过详细调查证实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

根据已知条件,请你判断下列哪项为真?

A.周说的是真话,是吴捐的。

B.周说的是假话,是周捐的。

C.吴说的是真话,是王捐的。

D.郑说的是假话,是郑捐的。

E.王说的是真话,是郑捐的。

【解题分析】 根据排中律可以很快解决问题。吴和王的话互相矛盾,因此,其中必有一真。又只有一人说真话,可推出周和郑均说假话,即事实上是周捐的款。所以B项为真。

四、典型逻辑错误

典型的逻辑错误有:自相矛盾、因果倒置、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混用、偷换概念、转换论题、以偏概全、模棱两可、循环论证、预设前提、论据不足等。

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自相矛盾

矛盾关系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可同真也不可同假,一对矛盾关系命题中必有一真一假。对当关系是各种矛盾关系产生的基础。对当关系中存在如下三对矛盾关系:

全称肯定命题SAP(所有的鸟都下蛋)与特称否定命题SOP(有些鸟不下蛋);

全称否定命题SEP(所有的鸟都不下蛋)与特称肯定命题SIP(有些鸟下蛋);

单称否定命题a不是P(鸵鸟不下蛋)与单称肯定命题a是P(鸵鸟下蛋)。

例5 一个月了,这个问题时时刻刻缠绕着我,而在工作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便暂时抛开了这个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

以上的陈述犯了下列哪项逻辑错误?

A.论据不足。

B.循环论证。

C.偷换概念。

D.转移论题。

E.自相矛盾。

【解题分析】“时时刻刻缠绕”与“在工作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便暂时抛开了”矛盾。全称肯定命题与特称否定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所以违反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所以答案为E。

2.因果倒置

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最普遍的联系之一。因果关系有两个重要的特点是:(1)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2)原因永远在前,结果永远在后。因果关系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相对性是指一个现象对于某现象来说是结果,但对于另一个现象来说,却是原因。例如,想发财,是要考MBA的原因,而要考MBA却是上辅导班的原因。因果关系的相对性,使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形成了一条没有起点和没有终点的因果链。但因果关系具有绝对性,在某个具体的因果环节中,因就是因,果就是果。

3.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混用

为什么犯这个错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可以相互转换。如果A是B的充分条件,则B是A的必要条件。例如,下雨是街道湿的充分条件,反过来,街道湿是下雨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人看见街道湿,就说:“下雨了。”很明显他把街道湿当成了下雨的充分条件。

4.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恰当的替代。而以偏概全是说局部具有某种特性,则整体也具有某种特性,而实际上整体有没有这种特性我们不知道。下面举一道例题,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例6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的著作,因此,《狂人日记》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下列哪项最为恰当地指出了上述推理的逻辑错误?

A.偷换概念。

B.自相矛盾。

C.以偏概全。

D.因果倒置。

E.循环论证。

【解题分析】 本题的错误是将《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部著作替换成了鲁迅的全部著作,一部著作与全部著作是两个概念,由此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反过来,我们将这道题的题干改一下:

《狂人日记》是一天能读完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的著作之一,所以,鲁迅的每部著作都是一天能读完的。这就是以偏概全错误了。

5.预设前提

通过下面这道题我们来了解“预设前提”的逻辑错误。

例7 某商场失窃,职员涉嫌被讯问。公安局的办案人员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以后还敢不敢再偷?”

上述提问方式,和下列哪项最为类似?

A.张二考试粗心,数学只得了90分。爸爸问他:“你以后还粗心吗?”

B.李四花了一大笔钱去某地游玩,结果大失所望,阿五幸灾乐祸,问李四“以后还去吗?”

C.赵六酒后驾车,结果翻车住院,还被罚了款。赵六的爱人又气又急,问“你以后还敢酒后驾车吗?”

D.某歌舞厅因提供色情服务被查封,半年后复业。执法人员问老板:“你以后还敢不敢再犯?”

E.“文化大革命”中,在一次批斗会上,造反派质问被批斗的老干部:“你以后还敢不敢再走资本主义道路了?”

【解题分析】 公安人员的问题预先假设了“该职员以前就偷过东西”这一无法让人接受的前提,事实上,该职员可能没有偷过东西。也就是犯了预设前提这一错误。A、B、C、D选项的提问都有以前的事实为基础,不能算预设前提。E选项,老干部走资本主义路线这一事实并不存在,造反派预设了这一前提。与题干犯的错误相同。

6.循环定义

例8 甲:什么是生命?

乙: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甲:什么是有机体?

乙: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以下哪项与上面的对话最为类似?

A.甲:什么是真理?

乙:真理是符合实际的认识。

甲:什么是认识?

乙:认识是人脑对外界的反应。

B.甲:什么是逻辑学?

乙: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规律的科学。

甲:什么是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

乙: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是逻辑规律。

C.甲:什么是家庭?

乙: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甲:什么是社会群体?

乙:社会群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单位。

D.甲:什么是命题?

乙:命题是用语句表达的判断。

甲:什么是判断?

乙:判断是对事物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E.甲:什么是人?

乙:人是有思想的动物。

甲:什么是动物?

乙:动物是生物的一部分。

【解题分析】 问题要求找出思维形式与结构相似的选项。A选项在思维形式上是正常的,没有犯错误。B选项的对话有错误,“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和被定义项“逻辑规律”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与题干中的对话形式所犯的逻辑错误相同:将最初的定义项又包含在后面的定义项之中,循环定义。所以答案为B。C、D、E选项中的对话虽然也有一些问题,但是与题干中的对话所犯下的错误不类似。

疑难点津

1.同一律要求我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不要犯“偷换概念”或者“混淆概念”的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不要犯“偷换论题”或者“转移论题”的错误。矛盾律要求我们在两个矛盾的命题中必须否定其中一个,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排中律要求我们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都予以否定,必须肯定其中一个,否则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2.考生在运用矛盾律和排中律时,应该区分哪些命题是相互反对的,即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哪些命题是相互矛盾的,即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在实际思维的时候,尽量少犯逻辑错误。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在解决矛盾问题时,应该绕开矛盾,迂回求解,千万不要绕到矛盾中去。

第三节 归纳推理

基本理论

一、一般列举性归纳推理

归纳是从个别性例证到一般性原理的推理,它从个别性例证中概括或发现一般原理,或者通过个别性例证来证实一般性原理。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绝大多数新知识都是由归纳推理提供的。归纳推理和归纳方法对于人类来说具有实践的必然性。

在一类事物中,根据已观察到的部分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到任何反例,从而推出该类所有对象都具有该种属性,这就是一般列举性归纳推理,其一般形式是:

S1是P;

S2是P;

S3是P;

(S1, S2, S3是S类的部分对象)

所以,所有的S都是P。

二、类比推理

所谓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一系列属性上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另一个或另一些属性上也相似的推理。类比推理的一般形式是:

A(类)对象具有属性a、b、c、d;

B(类)对象也具有属性a、b、c;

B(类)对象也具有属性d。

在现代科学中,类比推理的重要应用就是模拟方法,即在实验室中模拟在自然界中出现的某些现象或过程,构造出相应的模型,从模型中探讨其规律。类比推理能够使人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得创造性的启发或灵感,从而找到解决难题之道。

三、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是确定因果关系的五种方法,简称求因果五法,也称“穆勒五法”。

1.因果关系的特点

一个现象的产生会引起或影响到另一个现象的产生。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后者就是前者的结果,这就叫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世界万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个方面,也许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以便掌握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2.求同法

所谓求同法,就是考查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找出此现象的先行现象;由于因果是恒常伴随的,因此这些现象肯定不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在这些场合中保持不变的、总与被研究现象共同出现的那个先行现象,就有可能与被研究现象有因果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场合1:有先行现象A、B、C,有被研究现象a;

场合2:有先行现象A、B、D,有被研究现象a;

场合3:有先行现象A、C、E,有被研究现象a;

所以,A(可能)是a的原因。

3.求异法

所谓求异法,就是考查被研究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种场合,在这两种场合都出现的那些先行现象肯定不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而在被研究现象出现时出现、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时不出现的那个先行现象,则与被研究现象有因果联系。用公式表示为:

场合1:有先行现象A、B、C,有被研究现象a;

场合2:有先行现象B、C,没有被研究现象a;

所以,A是a的原因。

4.求同求异并用法

所谓求同求异并用法,就是先在正面场合求同,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先行情况;再在反面场合求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先行情况;最后,在正反场合之间求异,得出结论,这个先行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求同求异并用法用公式表示如下。

正面场合:有先行现象A、B、C,有被研究现象a;

有先行现象A、D、E,有被研究现象a;

反面场合:有先行现象F、G,没有被研究现象a;

有先行现象 H、K,没有被研究现象a;

所以,A(可能)是a的原因。

5.共变法

根据因果关系的特点,原因和结果总是共存和共变的。因此,两个现象之间如果没有共变关系,则可以肯定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相反,如果两个现象之间有共变关系,则它们之间就可能有因果关系。这就是共变法的思路,即每当某一现象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时,另一现象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则这两个现象之间(可能)有因果联系。用公式表示为:

有先行现象A1,有被研究现象a1

有先行现象A2,有被研究现象a2

有先行现象A3,有被研究现象a3

所以,A是a的原因。

6.剩余法

剩余法的结构是:

A、B、C、D是a、b、c、d的原因,

A是a的原因,

B是b的原因,

C是 c的原因,

所以,D与d之间有因果联系。

例1 人们早已知道,某些生物的活动是按时间的变化(昼夜交替或四季变更)来进行的,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律,如鸡叫三遍天亮,青蛙冬眠春晓,大雁春来秋往,牵牛花破晓开放,等等。人们由此作出概括:生物的活动都受生物钟支配,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律。

下述哪段议论的论证手法与上面所使用的方法不同?

A.麻雀会飞,乌鸦会飞,大雁会飞,天鹅、秃鹫、喜鹊、海鸥等也会飞,所以,所有的鸟都会飞。

B.我们摩擦冻僵的双手,手便暖和起来;我们敲击石块,石块会发出火光;我们用锤子不断地锤击铁块,铁块也能热到发红;古人还通过钻木取火。所以,任何两个物体的摩擦都能生热。

C.在我们班上,我不会讲德语,你不会讲德语,红霞不会讲德语,阳光也不会讲德语,所以,我们班没有人会讲德语。

D.外科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时可以看 X光片,律师在为被告辩护时可以查看辩护书,建筑师在盖房子时可以对照设计图,教师备课可以看各种参考书,为什么独独不允许学生在考试时看教科书及其相关的材料?

E.张山是湖南人,他爱吃辣椒;李司是湖南人,他也爱吃辣椒;王武是湖南人,更爱吃辣椒。我所碰到的几个湖南人都爱吃辣椒。所以,所有的湖南人都爱吃辣椒。

【解题分析】 题干中所使用的方法是一般列举性归纳推理,只有选项 D所使用的是在不同事物之间进行类比,其方法与题干不同,其他各项都与题干相同。因此,正确答案是D。

例2 某市繁星商厦服装部在前一阵疲软的服装市场中打了一个反季节销售的胜仗。据统计,繁星商厦皮服的销售额在6月、7月、8月三个月连续成倍增长,6月527件,7月1269件,8月3218件。市有关主管部门希望在今年冬天向全市各大商场推广这种反季节销售的策略,力争在今年11月、12月和明年1月使全市的夏衣销售能有一个大突破。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够最好地说明该市有关主管部门的这种希望可能会遇到麻烦?

A.皮衣的价格可以在夏天一降再降,是因为厂家可以在皮衣淡季的时候购买原材料,其价格可以降低30%。

B.皮衣的生产企业为了使生产销售可以正常循环,宁愿自己保本或者微利,把利润压缩了55%。

C.盛夏里搞皮衣反季节销售的不只是繁星商厦一家。但只有繁星商厦同时推出了售后服务,由消协规定的3个月延长到7个月,打消了很多消费者的顾虑,所以在诸商家中独领风骚。

D.今年夏天繁星商厦的冬衣反季节销售并没有使该商厦夏衣的销售获益,反而略有下降。

E.根据最近进行的消费者心理调查的结果,买夏衣重流行、买冬衣重实惠是消费者的极为普遍的心理。

【解题分析】 市有关主管部门的建议依据类比推理:夏季反季节销售冬季服装获得成功,因此若在冬季反季节销售夏季服装也将获得成功。显然这个类比结论是错的,题目所要求的就是找出使这个类比不成立的理由。选项A、B、C都只是部分地说明了繁星商厦反季节销售冬装取得成功的原因,与“反季节销售夏装是否会取得成功”毫不相干。选项 D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即上述类比的结论是假的,并没有说明类比不成功的原因。而选项 E则解释了原因:买冬衣重实惠,在夏天买冬衣便宜,所以夏季反季节销售容易取得成功;买夏衣重流行,而在冬天无法知道来年夏天流行什么,因此冬季反季节销售夏衣不大容易取得成功。

例3 光线的照射,有助于缓解冬季忧郁症。研究人员曾对9名患者进行研究,他们均因为冬季白天变短而患上了冬季抑郁症。研究人员让患者在清早和傍晚各接受3小时伴有花香的强光照射。一周之内,7名患者完全摆脱了抑郁,另外两人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好转。由于光照会诱使身体误以为夏季已经来临,这样便治好了冬季抑郁症。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的结论?

A.研究人员在强光照射时有意使用花香伴随,对于改善患上冬季抑郁症的患者的适应性有不小的作用。

B.9名患者中最先痊愈的3位均为女性。而对男性患者治疗的效果较为迟缓。

C.该实验均在北半球的温带气候中,无法区分南北半球的实验差异,但也无法预先排除。

D.强光照射对于皮肤的损害已经得到专门研究的证实,其中夏季比起冬季的危害性更大。

E.每天6小时的非工作状态,改变了患者原来的生活环境,改善了他们的心态,这是对抑郁症患者的一种主要影响。

【解题分析】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的方法就是求同法。选项 A只是部分地重复了求同法的结论,并没有削弱它;选项B、C、D与该结论不相干;选项 E表明,在先行现象或伴随现象中,除“伴随花香的强光照射”这一个共同情况外,还有“每天6小时的非工作状态”这一共同情况,后者改变了患者原来的生活环境,改善了他们的心态(这种心态是导致忧郁的主要原因)。因此,光线照射的增加与冬季忧郁症缓解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只是一种表面的非实质性联系。这就有力地削弱了题干的结论。所以,正确答案是E。

例4 京华大学的30名学生近日答应参加一项旨在提高约会技巧的计划。在参加这项计划前一个月,他们平均已经有过一次约会。30名学生被分成两组:第一组与6名不同的志愿者进行6次“实习性”约会,并从约会对象得到对其外表和行为的看法的反馈;第二组仅为对照组。在进行实习性约会前,每一组都要分别填写社交忧惧调查表,并对其社交的技巧评定分数。进行实习性约会后,第一组需要再次填写调查表。结果表明:第一组较之对照组表现出更少社交忧惧,在社交场合有更多自信,以及更易进行约会。显然,实际进行约会,能够提高我们社会交际的水平。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可能质疑上述推断?

A.这种训练计划能否普遍开展,专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B.参加这项训练计划的学生并非是随机抽取的,但是所有报名的学生并不知道实验计划将要包括的内容。

C.对照组在事后一直抱怨他们并不知道计划已经开始,因此,他们所填写的调查表因对未来有期待而填得比较悲观。

D.填写社交忧惧调查表时,学生需要对约会的情况进行一定的回忆,男学生普遍对约会对象评价得较为客观,而女学生则显得比较感性。

E.约会对象是志愿者,他们事先并不了解计划的全过程,也不认识约会的实验对象。

【解题分析】 这个约会计划实际上是一个对比实验,所依据的就是求异法。如果 C项为真,则对照组与实习组除了在所填写的调查表中显示出的差异外,还有另一个差异:实习组知道正在进行实验,而对照组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实际的社交水平与状态比在调查表中填写的要好,这样作为题干根据的调查表差异就不成立,这对题干的结论提出了有力的质疑。选项A、B、D、E都与实验结论不相干。因此,正确答案是C。

例5 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项有关献血对健康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分为三组。第一组对象均有两次以上的献血记录,其中最多的达数十次;第二组中的对象均仅有一次献血记录;第三组对象均从未献过血。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中癌症和心脏病的发病率,第一组分别为0.3%和0.5%,第二组分别为0.7%和0.9%,第三组分别为1.2%和2.7%。一些专家依此得出结论,献血有利于减少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这两种病已经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也在发展中国家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主要杀手。因此,献血利己利人,一举两得。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削弱以上结论?

Ⅰ.6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在第一组中占60%,在第二组中占70%,在第三组中占80%。

Ⅱ.献血者在献血前要经过严格的体检,一般具有较好的体质。

Ⅲ.调查对象的人数,第一组为1700人,第二组为3000人,第三组为7000人。

A.只有Ⅰ。

B.只有Ⅱ。

C.只有Ⅲ。

D.只有Ⅰ和Ⅱ。

E.Ⅰ、Ⅱ和Ⅲ。

【解题分析】 这个调查实际上也是一个对比实验,所依据的是求异法。这个调查的结论要成立,则要求被调查对象除了献血与不献血的差异外,在其他方面没有重要的差别。如果能发现情况不是如此,则对其结论构成削弱。Ⅰ能削弱题干的结论。因为在三个组中,60岁以上的被调查对象呈10%递增,而题干断定,癌症和心脏病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主要杀手,因此有理由认为,三个组的癌症和心脏病发病率的递增,与中老年人比例的递增有关,而并非说明献血有利于减少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Ⅱ能削弱题干的结论。因为如果献血者一般有较好的体质,则献血记录较高的调查对象,一般患癌症和心脏病的可能性就较小。因此,并非是献血减少了他们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Ⅲ不能削弱题干。因为题干中进行比较的数据是百分比,被比较各组的绝对人数的一定差别,不影响这种比较的说服力。所以,正确答案是D。

例6 英国研究各类精神紧张症的专家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互联网之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反应。根据一项对10000个经常上网的人的抽样调查,承认上网后感到烦躁和恼火的人数达到了1/3;而20岁以下的网迷则有44%承认上网后感到紧张和烦躁。有关心理专家认为确实存在某种“互联网狂躁症”。

根据上述资料,以下哪项最不可能成为导致“互联网狂躁症”的病因?

A.由于上网者的人数剧增,通道拥挤,如果要访问比较繁忙的网址,有时需要等很长时间。

B.上网者经常是在不知道网址的情况下搜寻所需的资料和信息,成功的概率很小,有时花费了工夫也得不到预想的结果。

C.虽然在有些国家使用互联网是免费的,但在我国实行上网交费制,这对网络用户的上网时间起到了制约作用。

D.在互联网上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但很多时候信息过量会使人们无所适从,失去自信,个人注意力丧失。

E.由于匿名的缘故,上网者经常会受到其他一些上网者的无礼对待或接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信息垃圾。

【解题分析】 选项 A、B、D、E所说的等待时间长,成功概率低,冗余信息和垃圾信息,受到无礼对待,都可能是导致“互联网狂躁症”的病因。相比之下,选项 C所说的上网交费制则有可能减少、限制上网时间,因而有可能减轻“互联网狂躁症”,而不是造成后者的原因。所以,正确答案是C。

疑难点津

1.因果联系是一种必然的普遍的联系。因果联系总是有其先后顺序,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因此,我们在寻找一个现象的原因时,就应该到它的先行现象中去寻找,而不是在它的后续现象中去寻找。

2.因果联系具有共存性,因果联系总是共存并且共变的。如果两个现象之间没有共变关系的话,就可以得出“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的结论。

3.求因果的方法就是基于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上的,具体的解决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和共变法等。考生要掌握每一种方法的特点,运用到解决问题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