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信息化与互联网的兴起
在丰田汽车公司创立精益生产方式的同时,一项新出现的技术正在改变世界。而且这项70多年前诞生的新技术正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把人类带向全新的未来,这项新生技术叫作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过程,就是信息化。如果以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为起点,以2006年云计算的崛起为终点,这个过程延续并发展了整整60年。
信息化发展有一些关键时间节点。
1946年,人类利用电子管已经发明了叫作ENIAC的庞然大物,占地170多平方米,重30吨,需要消耗150千瓦的电。它是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气工程学院制造。当时的主要用途是来解决原子弹设计过程中的弹道计算问题。这是一台现在看来很笨的电脑,一秒钟也就计算几千次。但据说在当时,它可是最快的机器,比其他的机器要快100倍。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威廉·肖克利、约翰·巴丁和沃尔特·布拉顿等几位科学家发明了晶体管。1958年,后来创立Intel公司的罗伯特·诺依斯发明了集成电路。这两项关键基础技术的发明,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计算机公司开始用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制造出更加先进的计算机。在这个过程中,早期计算机已经被用于商业计算和科学计算。
1965年前后,美国IBM公司的约瑟夫· 奥列基博士提出MRP(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的概念。此后,IBM公司在计算机上实现了MRP处理,这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开端。
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建立了4个节点连接的网络,一般称为APRA网。到1983年,APRA网,连接了300多台电脑,供研究使用,这是最早的互联网雏形。这时候,世界其他地方还是没有网络连接的荒漠。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研制出了第一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DP-14,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试用成功,首次采用程序化的手段应用于电气控制,这是第一代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称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PLC。从此开始,企业自动化水平快速提升。到20世纪80年代初,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先进工业国家中已获得广泛应用。
20世纪60年代,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诞生,可以追溯的起源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交互式图形学的研究计划。当时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美国波音航空公司开始使用自行开发的交互式绘图系统。此后,交互式绘图系统逐步演变为CAD软件。
1970年,IBM的研究员E.F.Codd博士发表了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提出了关系模型的概念,奠定了关系模型的理论基础。1970年之后,IBM公司开始了命名为System R的项目,其目标是研究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在IBM还在研究过程中的197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ichael Stonebraker和Eugene Wong利用System R项目发布的信息开始开发自己的关系数据库系统Ingres。他们开发的Ingres项目最后由Oracle公司、Ingres公司以及硅谷的其他厂商所商品化,此后关系数据库成为数据库系统的主流。
1973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哈林顿博士提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CIMS)的概念,认为企业可以借助计算机,实现与制造有关的技术系统进行集成。
1975年,诞生DCS(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工业自动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1976年,现在全球关注的苹果公司创立。在1977年就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计算机-AppleII。它把计算机智能惠及每个人,让每个人都享受到信息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改变。此后的30年,个人计算机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彻底了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个人计算机作为客户端,成为商业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80年前,人们主要利用大型主机提供计算服务。在此以后,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曾在长期内作为软件系统体系架构标准模式,是2000年以前企业应用系统的主流架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计算机制造公司,包括苹果、IBM、惠普、康柏等。
1976年,由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网络,覆盖了所有的美国大学和研究所,成为现在所说的因特网的主要部分。
1980年12月,微软公司购买了一个叫作86-DOS的软件版权,随后改名为PC-DOS 1.0。1981年7月,微软授权IBM,成为IBM开发的个人计算机上第一个操作系统。
1984年,现场总线概念正式提出。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国际电工委员会)对现场总线(Fieldbus)的定义为:现场总线是一种应用于生产现场,在现场设备之间、现场设备和控制装置之间实行双向、串形、多结点的数字通信技术。此后,它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重要的基础性技术。
1985年开始,微软公司基于DOS系统开发了一个图形应用程序,并通过DOS来进行文件操作,这个新的操作系统被命名为Windows 1.0,从此开始了Windows时代。
1989年,英国计算机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正式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我们熟悉的WWW;1991年5月WWW在互联网上首次露面,立即引起轰动,从此开启了互联网时代。1993年,WWW站点有627个,第二年就超过了1万个,1996年超过60万个,1997超过160万个,1999年就达到950万个。
1990年,全球知名的研究机构Gartner提出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概念,此后ERP成为企业核心应用信息系统。
2000年3月,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技术概念股为主)到达最高点后,就快速下滑,标志着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的破灭。随后大多数烧光了风险投资的网站停止交易,随后纷纷倒闭。
2004年,一个新概念的诞生让互联网重新产生了活力,那就是Web2.0,从此开始了全新的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就在互联网重生过程中借势快速崛起。
2006年3月,亚马逊推出一种弹性计算云服务(Elastic Compute Cloud, EC2),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 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SES San Jose 2006)提出“云计算”的概念。世界开始进入云计算时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一阶段到达终点。
1990年,主要的信息系统和应用的早期发明阶段基本结束,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成为固化最佳实践的支撑,成为一种共识。就中国来说,20世纪90年代,从金卡、金桥、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开始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从行业和企业角度看,信息化价值逐渐被认可,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在这一时期迅速提高。1997—2006年,随着信息化先行者的示范效用不断显现,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开始进入一个大爆发时期。这一时期,企业信息化大项目不断开工,ERP、大集中、灾备、数据中心等信息化热点话题不断出现,IT投资规模不断攀升,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信息化黄金时代。
信息化使企业产生一种重要的新资源——数据和信息。由于数据和信息的易存储、易复制、易传输、可重复利用等特性,以及数据和信息的知识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处。一方面能够优化现有企业资源的利用,加速物质流转和交换的效率;另一方面,借助数据和信息所表达的知识,帮助企业加速产品和业务创新。基于信息化,知识成为改变未来的关键资源,知识经济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构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很快就展现出互联网连接世界的力量。串行的价值关联的世界迅速被横向的、纵向的力量打散并重组,尤其在电子商务、微博、微信等新兴互联网服务崛起之后,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互联网出现不久,企业很快就开始与互联网结合,借助互联网整合供应链资源,建立企业营销门户或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席卷一切,制造业也不例外。
20年前,在信息化为关键词的建设时期,企业希望借助信息化来提高竞争力,提升运营效率。但至于信息技术到底还能够改变什么,这一阶段其实缺乏非常深入的思考。或者说,受制于时代视野,人们做不到超越时代的预见。但在长期的信息系统应用时间中,人们逐渐发现信息技术应用不仅仅是支持现有的业务,还能够支持企业做出更大的改变,甚至创造出全新的生产方式。基于这些构想,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了大规模定制的解决方案。
从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互联网是相对独立发展的三条主线,这为目前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