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国民收入的决定
这一节分别分析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3.3.1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使用消费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两部门经济只包括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因此,在总支出方面,只包括消费和投资。在收入决定的简单模型中,总是先假定计划投资是一个给定的量,不随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而变化。根据这一假定,只要把收入等式和消费函数结合起来就可求得均衡收入:
AE=Y=C+I (收入恒等式)
C=a+bY (消费函数)
联立方程,就可以得到均衡的国民收入:
Y=(a+I)/(1-b)
可见,如果知道了消费函数和投资量,就可以得到均衡的国民收入。假定消费函数C=1000+0.8Y,自发的计划投资始终为600亿元,那么,均衡的国民收入就是:
Y=(1000+600)/(1-0.8)=8000(亿元)
还可以列表和使用图形来加以说明,当消费函数C=1000+0.8Y及自发的计划投资为600亿元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情况如表3.3所示。
表3.3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表3.3的数据说明,当Y=8000亿元时,C=7400亿元,I=600亿元,因此,Y=C+I=8000亿元,这说明8000亿元是均衡的国民收入。如果收入小于8000亿元,比方说为7000亿元时,C=6600亿元,加上投资600亿元,总支出为7200亿元,超过了总供给7000亿元,这意味着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企业的销售量大于生产量,存货出现了意外的减少,这时企业扩大生产是有利可图的。于是,企业会增加产量,使收入向均衡收入8000亿元靠拢;如果收入大于8000亿元,比方说9000亿元,这时,总支出为8800亿元,此时,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存货出现了意外的增加,这时企业会减少生产,使收入仍向均衡收入靠拢。只有当收入达到均衡水平时,经济中没有非计划存货投资,也没有非计划存货负投资,产量正好等于销售量,存货保持正常水平。这时,经济就处于企业愿意保持的产量水平上。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可以用图形来表示,如图3.7表示。
图3.7 消费加投资曲线和45°线相交决定收入
图3.7横轴表示收入Y,纵轴表示消费加投资(C+I),即AE。在消费曲线C上加上投资曲线I就可得到消费投资曲线C+I,这条曲线也就是总支出曲线。由于投资被假定为始终等于600亿元的自发投资,所以,消费曲线加投资曲线所形成的总支出曲线与消费曲线相平行,二者之间的垂直距离为600亿元投资。总支出线和45°线的交点E所决定的收入水平就是均衡国民收入8000亿元。此时,家庭想要有的消费支出与企业想要有的投资支出总和,正好等于国民收入(即产出)。若经济离开了这个均衡点,企业的销售量就会大于或小于他们的产出,出现意外的存货减少或增加,引起企业生产的扩大或收缩,直至回到均衡点为止。
2.使用储蓄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上面是使用消费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方法,也就是使用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总供给)来决定均衡收入的方法。使用储蓄函数同样可以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由于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为AE=Y,而AE=C+I,生产中所创造的收入Y=C+S,因此AE=Y就是C+I=C+S,从恒等式两边消去C,就得到I=S。因此,两部门的均衡产出或收入条件,也可用I=S表示。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知道,储蓄函数为:S=Y-C=-a+(1-b)Y。
I=S (投资等于储蓄)
S=-a+(1-b)Y (储蓄函数)
于是有: I=-a+(1-b)Y
求解可得均衡的国民收入:
Y=(a+I)/(1-b)
上例中,当C=1000+0.8Y时,S=600,令I=S,即600=-1000+(1-0.8)Y,得Y=8000亿元。这一结果也可从表3.3中得到,从表中可见,只有当收入Y=8000亿元时,I和S才正好相等,为600亿元,从而达到了均衡。
这种决定国民收入的方法也可用图3.8表示。
图3.8 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相交决定收入
图3.8中,横轴表示收入Y,纵轴表示储蓄和投资(S,I),S代表储蓄曲线,I代表投资曲线。由于投资是不随收入变化的自发投资,所以,投资曲线与横轴平行,其间距离始终等于一个固定的数值。投资曲线与储蓄曲线的交点E对应的收入即为均衡的国民收入。如果实际产量大于均衡的国民收入,表明投资小于储蓄,社会上产量供过于求,企业存货意外地增加,企业会减少生产,从而使国民收入水平向左移动,直至达到均衡国民收入为止;如果实际产量小于均衡国民收入水平,表明投资大于储蓄,社会生产供不应求,企业存货意外地减少,企业会扩大生产,从而使国民收入水平向右移动,直至达到均衡的国民收入为止。只有在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上,企业的生产才会最终稳定下来。
以上两种方法,其实是从同一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因为储蓄函数本来就是从消费函数中派生出来的。因此,无论使用消费函数,还是使用储蓄函数,求出的均衡国民收入都一样。
3.3.2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前面已经讨论了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现在进一步放宽条件,引入政府部门,使分析更加接近于现实。
1.政府部门行为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来分析三部门经济中的情况,引入政府部门以后,会怎样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均衡收入。
政府部门的收入主要通过税收取得。从不同角度可以对税收进行不同的分类,在这里,把税收分为定量税和比例税两种形式。定量税指无论收入多少,税收总额不变,税收与收入无关;比例税指按照收入的多少征税,税收总额占收入的一定比例,这个比例就是税率(t)。政府部门征税会带来可支配收入的减少,进而降低总支出水平,收缩总需求。
政府部门的支出包括购买性支出(G)和转移支付(TR)。政府购买会直接促成总需求的提高;政府进行转移支付,实际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国民收入的一部分从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富人手里转移到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穷人手里,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间接带来总需求水平的提高。
2.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条件
在有政府参与的三部门经济中,从总支出的角度看,国民收入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而从总收入角度看,则包括消费、储蓄和税收(这里的税收是从总税收中减去政府转移支付以后所得到的净税收)。所以,三部门经济模型中宏观均衡的条件可以表示为:
AE=Y=C+I+G=C+S+T
消去该等式两边的C,得到: I+G=S+T
整理可得: I=S+(T-G)
其中,S表示私人储蓄,T-G表示政府储蓄,两者之和为经济中的总储蓄。这个等式表明只有经济中的投资等于储蓄,总体经济才能实现均衡。
3.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定量税)
在定量税的情况下,假设税收为常数T=T0。对于家庭来说,一方面要向政府纳税,另一方面可从政府取得转移支付,可支配收入应该是从国民收入中减去税收加上转移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可以用公式表示为:Yd=Y-T+TR
这时,居民消费就表示为:C=a+b·Yd=a+bY-bT+bTR
将消费函数C的表达式代入Y=C+I+G中,化简后得到均衡国民收入:
Y=[a-b(T0-TR)+I+G]/(1-b)
与两部门经济情况相比较,由于政府部门的存在,总支出发生了变化,反映在图形上,总支出曲线的斜率不变,截距变大。
在图3.9中,AE1是两部门经济中的总支出曲线,AE2是三部门经济中的总支出曲线,AE1、AE2与45°线的交点横坐标Y1、Y2分别为两部门和三部门的均衡国民收入。
图3.9 两部门和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比较
4.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比例税)
政府征收比例税可以表示为:T=T0+tY,其中T0为常数,表示自发税收,t表示税率,是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常数,表示收入每增加1单位,会有多少缴纳给政府(这个税收表达式可理解为政府采取的是定量税和比例税相结合的征税方式)。如果取t=0,则为政府部门采取了定量税的征收方式;如果取T0=0,则政府部门采取了比例税的征收方式。这时,可支配收入表示为:
Yd=Y-T+TR
=Y-(T0+tY)+TR
=(1-t)Y-T0+TR
此时,消费函数变为:
C=a+bYd
=a+b[(1-t)Y-T0+TR]
=a-bT0+bTR+b(1-t)Y
从上式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对家庭部门征税,造成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从b下降到b(1-t),而且自发消费变为a-bT0+bTR。
总支出为:
AE=C+I+G
=b(1-t)Y+(a+I+G-bT0+bTR)
进而,由AE=Y,可得到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
Y=[a-b(T0-TR)+I+G]/[1-b(1-t)]
与两部门经济的情况相比较,由于政府部门的存在,总支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在图形上,总支出曲线的斜率减小了,而截距则增大了。在图3.10中,AE1为两部门经济中的总支出曲线,AE2为三部门中的总支出曲线,AE1、AE2与45°线的交点横坐标Y1、Y2分别为两部门和三部门的均衡国民收入。
在求解中,只要已知消费函数、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就能确定总支出,就可以算得均衡的国民收入。反映在图上,已知消费函数、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就能确定总支出曲线,结合45°线就可以确定经济均衡点,从而确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例如,设消费函数为C=100+0.75Yd,政府税收为T=40+0.2Y,投资为I=200亿元,政府购买G=130亿元,则三部门经济的均衡国民收入为:
Y=[100-0.75×40+200+130]/[1-0.75×(1-0.2)]=1000(亿元)
图3.10 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比例税)
3.3.3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以上三部门经济是假定不包括国外部门。其实,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对外贸易和其他对外经济关系,进出口是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国外部门,便成了四部门经济。
在四部门经济中,一国总支出AE=C+I+G+NX,其中NX指净出口,为出口与进口之差额:NX=X-M,它现在成了总需求的一部分。本国的出口便是外国的进口,主要由外国的收入、消费习惯、经济结构等因素决定。本国对出口的影响很小,从这个意义出发,在分析中一般把出口X看作一个常量。
进口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本国收入、消费习惯、经济结构等,其中收入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进口会随着本国收入的变动而变动。因为随着本国收入的增加,人们对进口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需求会增加。这样,可以把进口看成是国民收入的函数,即所谓进口函数就是表示进口和国民收入的依存关系。进口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M=M0+mY
式中,M0表示自发进口,即不随国民收入变动而变动的进口部分,例如,本国不能生产,但又为国计民生所必需的产品,不管收入水平如何,是必须进口的;m表示边际进口倾向,即收入每增加1元,进口会增加多少,m是一个大于0小于1的常数,表示进口与收入是正相关关系;mY称为引致进口,表示由收入变动引起的进口量。
当四部门经济中的总产出等于总支出时,宏观经济就达到了均衡。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
AE=Y
C+I+G+NX=C+S+T
整理得: I=S+(T-G)+(M-X)
式中,S表示本国私人储蓄,T-G表示本国的政府储蓄,M-X表示净进口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外国在本国的储蓄,三项之和为经济中总的储蓄。这个均衡条件表明只有经济中的投资等于所有储蓄,才能实现均衡。
上面是用储蓄-投资法来确定的均衡收入,同样也可以用收入-支出法来确定均衡收入。
在四部门经济中有:
AE=C+I+G+(X-M) (均衡收入)
C=a+bYd (消费函数)
Yd=Y-T+TR (可支配收入)
T=T0+tY (税收函数)
M=M0+mY (进口函数)
根据以上公式,可以得到四部门经济的均衡收入,即
Y=AE=C+I+G+(X-M)
=[b(1-t)-m]Y+(a-bT0+I+G+X-M0+bTR)
最后解得均衡国民收入为:
Y=[a+I+G+X+b(TR-T0)-M0]/[1-b(1-t)+m]
以上便是四部门经济的均衡收入,也是完整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