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闺怨:闺,借指女子。少妇的幽怨。
陌头:路旁。
觅封侯:觅,寻求。为求得封侯而去从军。
简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孤独的贵妇,当她看到路旁的柳色青葱,盎然春意,突然意识到自己精神世界的空虚,觉得打扮也没有什么意思,现在自己孤零零的,真是后悔当初让丈夫去从军了。整首诗的诗眼是“悔”字。
“闺中少妇不知愁”虽然写的是“闺怨”,却用了这样一个开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诗人是为了描述闺中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春日凝妆上翠楼”,春日清晨,精心打扮的少妇为了观赏春色而登上高楼,然而“忽见陌头杨柳色”,看到路边的杨柳,她突然想到青春易逝,又联想到与自己千里之隔的丈夫和当年折柳赠别的情形,“悔教夫婿觅封侯”,深深的悔意漫上了心头。
名家点评
触景怀人,精采迸射,却自大雅。(《唐诗笺要》)
因见柳色而念及夫婿,《卷耳》《草虫》遗意,得之真乎!从来无人道得。(《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感时恨别,诗人之作多矣,此却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二句,语境一新,情思婉折。闺情之作,当推此首为第一。此即《国风》妇人感时物而思君子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长。唐人绝句实具风雅遗音。(《唐诗摘钞》)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释
露井:指没有井亭覆盖的井。
未央:未央宫,这里也指唐宫。
平阳歌舞:这里是指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简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宫曲”,但是全篇并没有怨恨之意,都是失宠者对“昨夜”的追述。
“昨夜风开露井桃”,一开始点明时令,没有井亭覆盖的井旁有棵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放着花朵,“未央前殿月轮高”点明地点,未央宫的殿前月华满铺,好一幅春意融融、安详和睦的自然景象。“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后面两句写了新人的由来和受宠的情形,这个卫子夫原本是平阳公主的歌女,因为善歌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得宠幸,暖暖的春意中,皇帝担心帘外春寒,所以特赐锦袍,足以见得对其关心。但是从“新承宠”三字,读者不难想到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也许正站在月华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然后暗自伤心。
名家点评
清·王尧衢:“不寒而寒,赐非所赐,失宠者思得宠者之荣,而愈加愁恨,故有此词也。”这些说法,尽管不为无见,但此诗的旨义乃叙春宫中未承宠幸的宫人的怨思,从而讽刺皇帝沉溺声色,喜新厌旧。这种似此实彼、言近旨远的艺术手法,正体现出王昌龄七绝诗“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的特色。(《古唐诗合解》)
清·沈德潜说:“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唐诗别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