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国家、传统与文化表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研究的理论基础

关于节日研究、节庆理论以及如何看待节日中的各种事象、仪式、活动及其背后隐藏的思维结构和文化意义等等,国内外学者已有不少研究的典范和值得借鉴的积累。随着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学科之理论的发展,学术界曾经先后使用过进化论、巫术论、图腾主义、功能主义、结构主义、象征主义等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端午节,其研究成果已经是端午节学术研究史上重要的探讨。

人们采取各种方式庆祝节日或度过节日,并在节日中形成了各种在特定时空中举行的特定仪式。关于仪式,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都有着丰富的理论探讨和实例调查的成果。布朗(A.R.Radcliffe-Brown)提出了研究“仪式”的三种思路,可以用来观照在节日中进行的仪式:一是考察仪式的目的和原因,二是探求仪式的意义,三是研究仪式的效果。他认为,考察仪式的目的和原因虽然极富吸引力,但是却收效甚微。因为如果轻信社会成员对于他们所遵从的习俗所做的解释,并从人们的目的出发来解释人们的行为,其后果便是把仪式行为等同于技术行为,只能做出一种自圆其说的解释。至于仪式的意义,它往往并不浮现于表面。“意义”和“象征”有内在的一致性。凡是有意义的东西,往往就是一个象征,而意义恰恰是象征所要表现出来的。人们通过某种感觉总是能够知道自己的象征所具有的意义,尽管人们直觉地照此去做,但却很少能够用言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而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也不能去猜测这些意义。研究仪式的效果,其实就是研究仪式的功能。这种仪式的效果并不是由仪式的操作人所设想而产生的,而是仪式所实际产生的,它包括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两方面。如果不去考察一个仪式的心理功能,就不可能揭示它的社会功能。布朗对研究仪式的不同思路做了点评,指出了人类学家容易犯的错误。但是,我认为,把三种思路对立起来也不恰当,对于仪式本身可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考察仪式的目的和原因以及探求仪式的意义,不仅不会妨碍研究仪式的功能,可能还会有益于此。一些端午的仪式,背后有信仰的内涵,充满了当地人的理解和追求的意义,追索背后的原因,固然困难重重,但是学者也都没有放弃溯源性的研究思路。另一方面,有些仪式的组成部分的确具有功能性的作用,能够释放人们内心的压力,满足人们的期待,达到辟邪祛恶的目的,在社会交往和个人生活中发挥着实际的作用,亦不能忽视。尤其是在当下语境中,更应当关注仪式对于人类生活的效用。

值得借鉴的,还包括热内普(Arnold Gennep)在《通过仪式》中所提出的见解。他认为,每个社会都是由许许多多严格地相互分离的社会团体组成的,但是,社会生活的运动性要求进行经常不断的边界超越,亦即个人和团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要进行运动。人们更换生活地点,改变年龄归属,变动社会地位和职业,莫不如此。在所有这些空间上或时间上的变化之际,通常就会产生一种对于现存静态秩序的危害,因此,在所有的社会中这种变化均要或多或少地由精心组织的仪式(节日正是此类仪式或仪式的组合)相陪伴。这些仪式的功能,主要就是通过对变化过程的控制来减弱它所可能产生的对社会秩序的干扰。他指出,“通过仪式”总是具有同样的形式和同样的功能。它们的形式由三个阶段组成:分离阶段,亦即从以前的地点或状态脱离;边缘阶段,亦即当事人同时处于两种状态的阶段;聚合阶段,亦即进入新的地点或新的状态的阶段。考虑到端午节的研究中一直有阴阳交替的观念,即阳极之时阴便萌生的转化思想,所以“通过仪式”对于时间节点的重视和关注状态的转化都值得纳入思考。

特纳(Victor Turner)注重从象征意义方面探讨仪式体系,他认为人类学家要揭示未知事物的含义,象征的本质具有两极性,一极是自然的、感觉的、欲望的,一极是社会规范的、思想的、道德的,二者统一于象征。每个象征都是以最简明的形式来代表许多事情,甚至连彼此相矛盾的、相异的现象也能在其中得到统合。对象征意义的探讨需要从三个层次入手:一是当地人对仪式、象征的解释,包括当地仪式专家和普通人的解释;二是仪式、象征的应用含义,通过观察分析仪式、象征如何被举行、操作和应用而获得的意义;三是象征的地位含义,即象征的意义与其他意义作为一个整体而获得的各自的意义。特纳还指出,庆典活动经常的是与文化内部共同承认的意料之中的事件相联系,其重点是为了人类自身的成就而欢呼;这种喜悦的直接性,通过生气勃勃或有规律的躯体活动而得以体现。庆典中所使用的象征物不仅能说出意义的两极,还会产生第三极:一种由公众创造力产生的崇高状态。[美]维克多·特纳.庆典:引言[M].方永德,译.潘国庆,校.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1-31.借此视角,可以观照端午节在现代化过程中,经过爱国主义思想的提升,经过文化搭台的展示,不可避免地存在仪式的再造和复现;公众在高昂的民族主义情绪中所积极参与和关注的端午节,是否也一样呈现出仪式的第三极——崇高性。

格尔茨(Clifford Geertz)认为文化是人编织的意义之网,对文化的分析是一种探究意义的解释学。他提出民族志有“深描”和“浅描”之分,深描能够揭示行动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由此来解释行动的意义。[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深描说:迈向文化的解释理论.于晓,译.[M]//[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3-42.在格尔茨看来,文化系统的意义是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过程建构起来的,行动与行动之间的接合、交流、互动形成一段段对话,因此我们对某一行动或某一文化现象的了解,就必须将其放在原来的“脉络”中来解读。而这种解读是以行动为中心的。用当事人的概念语言来贴切地描述出该当事人的文化建构是“经验接近”,用学术语言或我们自己的概念语言来描述所研究的文化是“经验远离”,将两者并置才能全面描述当事人的文化。在这个视角上,端午节被看作是一个充满意义的符号系统,可以说,端午节研究从追考起源转向现象分析和意义探寻,文化人类学的象征理论是重要依据。

除了可以借鉴上述相关理论外,笔者尤其注重以下若干理论对于端午研究与事象分析的建设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