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四九城”及城门往事
一 说说“四九城”
1.“四九城”内外
上文说到,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建筑内九城;后嘉靖皇帝又下旨扩增外七城;其初衷,一是遵从“内城外郭”之古制,二是保障京城安全。
清朝定都北京,沿用明代旧城格局。有所不同的是,清前期,为保障大清国京城防御,实行了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基本政策是:八旗居内城,汉人居外城。皇城重地——皇城四门,在内九城以里,故内城统称“四九城”。(见图8)
图8 内城八旗分布示意图
清初的“四九城”相当于八旗军事驻防地兼家属区,按八旗分驻皇城周围四方八隅,以此作为清廷皇城防卫的重要军事支柱;外城则是汉官官邸和普通的商业区、居民区,分东西南北中五区管理;内城、外城,泾渭分明。故当时的八旗人士,以居处“四九城”、拱卫紫禁城为自豪。人们说到“四九城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京城了不起的大人物、大字号。
至清康熙朝以后,逐渐有汉官赐第的制度,如康熙年间,张廷玉之父张英以谕德、朱彝尊以检讨赐第西华门;高士奇以侍讲赐第西苑(今北海一带),其“客中陋巷为家久,忽讶恩辉住苑西”的诗句,表达了沐浴皇恩的兴奋之情。再如,乾隆朝协理大学士汪由敦、军机处行走刘统勋(刘墉之父)、文渊阁大学士陈世信、治水功臣裘日修等汉臣,均由乾隆爷赐第而入居“四九城”。
随着民族的融合和京城经济的繁荣,北京旗、民分城的制度日益弱化。到了清末,内外城均为满汉杂居了。
2.九门走九车
关于“四九城”,旧来有“九门走九车”之说,并且各城均有特色标识。就是说,内九城城门在北京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往中,除了日常车马人流交通外,还各自发挥着自身的功能。
正阳门,元代叫丽正门,为九门中之“国门”,老北京称“前门”。九门之中,正阳门最为宏伟,正如老北京那个顺口溜:“内九外七十六城,前门楼子第一名。”原因是,它地位特殊,即“前门楼子走龙车”。
正阳门箭楼有城门,但平时关闭。只有皇帝每年率群臣到天坛祭天,到先农坛耕地,以及出巡,才走此门。其他人等,只能走瓮城月墙闸门进城出城。《宸垣识略》:“正阳门设而不开,惟大驾由之。月墙东西设二洞子门,为官民出入”,即指此制。
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现存的城楼和箭楼,是目前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城门。
正阳门下,曾挖掘出一尊石马,之后,地安门下又挖出过一个石鼠;中轴线上的两相对应,正合中轴“子(鼠)午(马)线”。这不是巧合,是设计者的文化智慧。
另,上文说到,各内城瓮城内,都有一座庙,唯独正阳门瓮城有两座。《宸垣识略》记载:“观音大士庙在月城内之东边,有万历壬辰修筑都城碑记。”“关帝庙在月城内之西边,有明万历间焦竑碑记。”其中关帝庙,京城百姓家喻户晓,当年每逢初一、十五朔望之日及逢年过节,香火极盛;《都城杂咏》记录了当时的盛况:“来往人皆动拜瞻,香逢朔望倍多添。京城几万关夫子,路窄人皆接踵行。”
故“正阳石马”“正阳关帝”,就成了正阳门的历史标识。
崇文门,元代叫文明门,别称哈德门,据《析津志》载:“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哈达门,由语流音变成“哈德门”。清代取“文治武功”之义,与宣武门相对,居正阳门左右。
崇文门是各城门中最忙的一个。
首先,它是明清两代的税关,明代“京师税务衙门”、清代“监督署”即设于崇文门外。所有进城的货物,都要在此缴税,故俗称“税门”。税官历来是肥缺,以至于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崇文门里当差——发啦”。
崇文门还多走酒车,又俗称“酒门”:崇文门外是酒道,多糟坊,据说,当初过往一路飘酒香。当年的酒,大多是从涿州等地运来,北京南郊大兴一带也多有酿酒作坊。酒车进北京,必走南路;先进外城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从崇文门进来的,是上过税的正品。
此外,崇文门还掌控内城所有城门开关的时间。城门衙署里设有一口大钟,兵卒每天根据日出日落敲钟开关城门,而内城其他八门的士兵听见钟声,会敲“点”(乐器,又称“云排”),应声报时。老北京“九门八点一口钟”“钟点儿”等说法,即源于此制。
崇文门如此重要,难怪“文革”拆城,发现其门楼大木结构用的是珍贵的金丝楠木。不知是哪位有识之士指点,拆城后,这些木料未被毁弃,基本用在了国家重点文物的翻修工程。
崇文门吊桥东北角,曾有一个一米长的铁龟,据说其因瓮城内镇海寺下有海眼,龟为镇海之用。故“崇文铁龟”成为崇文门标识之物。
宣武门,元代叫顺承门,可能也是语流音变的原因,老北京人俗称“顺治门”。宣武门走囚车,俗称“死门”。
中国古代一般是于闹市行刑,名曰“弃市”,目的是“刑人于市,与众弃之”,现在的话说,叫“杀一儆百”。历史上,元代刑场设于交道口一带的柴市口,明代的刑场在西四牌楼大市,清朝刑场则设在宣武门外菜市口。
在清朝,死囚犯经刑部审核确定,刑车从宣武门出,赴菜市口,午时三刻,监斩官朱笔一挥,刽子手手起刀落,犯人身首异处。行刑后,悬首三日示众。故当初宣武门门洞顶上,刻有“后悔迟”三个大字,告诫世人,行至此处,后悔晚矣。因而民间流传“崇文门要钱,宣武门要命”之说。如“辛酉政变”后,军机首辅大臣肃顺,就是在此被慈禧太后授意处决的。
不过,不少英雄志士,也曾在此发出过惊天之语。如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行刑前,就喊出过“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迈遗言,与他狱中写下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之不朽诗句一起,回荡于天地之间。
宣武门的命名,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礼制,与东侧崇文门对应,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宣武门取武为意,城门守军训练用的护卫校场就设在宣武门外。宣武门瓮城上,每日中午鸣放一炮,声震京城,故“宣武午炮”闻名京城。现在校场口这个地名即与此相关。
北京城还流传着一句谶语,与宣武门相关:“正阳门,连西东,左边亡明,右边亡清。”这句话指的就是分列前门左右的崇文、宣武两座城门,暗合了明、清两位末代皇帝的国号崇祯、宣统。京城百姓是以市井独特的幽默,阐释了历史结局的某种必然,很有意思。
德胜门,取“得胜”谐音,寓“以德取胜”“旗开得胜”“得胜凯旋”之意。德胜门走兵车,俗称“兵门”。明、清两朝,外敌多来自北方,故城北德胜门,为出兵之门。
明清以来,德胜门所亲历的兵事不少,是“胜”还是“败”?仅举其要:
1449年7月,明英宗率兵亲征北方瓦剌,30万人马,浩浩荡荡,从德胜门出发,却在土木堡惨败。瓦剌生擒英宗,兵临德胜门外。兵部侍郎于谦,指挥保卫京城之役,诱敌深入,大败敌军,英宗获救。不可思议的是,英宗复位后,听信谗言,竟将功臣于谦凌迟处死,地点就在当时的西四牌楼大市街刑场。
1644年,李自成攻克京师,自德胜门进城,走西四,至长安街,进紫禁城;崇祯皇帝亡命不成,自缢于景山。
1696年,康熙皇帝率大军征伐准噶尔,出入皆由德胜门。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仓皇出逃,由德胜门往山西避难。
德胜门不只见兵戈,还有雅趣。相传乾隆年间某年大旱,乾隆爷路经德胜门,天降大雪,龙心大悦,连赞“瑞雪!瑞雪!”日后下旨,于城门立石,刻御书祈雪诗三首。因而留下了“德胜祈雪”“德胜石碣”之佳话。
安定门,顾名思义,取“安定吉祥”之义。此门本为军队班师回朝的通道,军队打仗由德胜门出征,走安定门回朝;然而,史上未曾实行。
实际上,皇帝每年起驾赴地坛祭祀,祈求五谷丰登,必经安定门。“民以食为天”,难怪安定门别名为“生门”。
安定门还有一个功能,在九门之中最为特殊:走粪车。原因是,安定门外,比较荒凉,京城粪场,多在这一带,城里粪车,运输方便。老北京的顺口溜“安定门,三道坎,粪场、窑坑、乱坟岗儿”,就是当时此地的真实写照。
安定门和德胜门与其他七城不同:瓮城里不是关帝庙,而是真武大帝庙。这可能是因为,此二门事关兵事,而真武大帝历来为兵武佑护之神。故“安定真武”,成了当时此地的特殊标识。
东直门,元代叫崇仁门。东直门走货车,俗称“货门”:当初东直门外多砖窑,南方运来的木材、日常杂货运输,也从东直门进城。最早的东直门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长,小摊小贩云集,环境破旧。因此,人称东直门是贫穷之门。
当初,瓮城庙中的药王雕像极为精细,人称“东直雕像”。门内有关帝庙,但无关公塑像,只是用木牌位代替,故北京老话有“九门十座庙,一庙无神道”之说。
传说东直门是北京的第一个城门,是京城九门城楼的“样楼”。北京的老瓦工、老木工提起,肃然起敬。
朝阳门,元代叫齐化门。朝阳门走粮车,俗称“粮门”。朝阳门离京杭大运河通惠河段较近,南方的粮食,由通惠河走水路,先运到通州,再装车由朝阳门进城入库。朝阳门内有几大粮仓,这一带的地名,南新仓、禄米仓、东门仓、南门仓、北门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都是当年国家粮库所在。其中的南新仓古仓遗址,至今基本保存完好。
南新仓位于朝阳门和东直门中间,和过去的京城东城墙相距百米内,是明、清两朝京都储藏皇粮、俸米的皇家官仓。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起建,至今600余年历史。南新仓现保留古仓廒9座,是全国仅有、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现状保存最完好的皇家仓廒,是京都史、漕运史、仓储史的历史见证。
原朝阳门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枚”。“朝阳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
阜成门,元代叫平则门。阜成门走煤车,俗称“煤门”。京西门头沟历来产煤,煤运进京城,为京城送来温暖,阜成门是必经之路。
当时驴车还是一种重要运输工具,故阜成门外驴市兴隆。现在西城有“南礼士路”“北礼士路”,其名与礼贤下士无关。这条街是明、清时代阜成门外热闹的“驴市路”,只是民国时期地名雅化,改名为“礼士路”了。
原阜成门瓮城墙壁上,刻有梅花标记,取梅、煤谐音之雅趣。北京的老人,还知道“阜成梅花”的说法。
西直门,元代叫和义门。西直门走水车,俗称“水门”。明清宫廷用水,多取自京西玉泉山,这里的清泉,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泉”。每天清晨,城门开启,一辆辆皇家水车由此经过,把玉泉山的泉水运送到皇宫紫禁城。据说,民国建立后,直到溥仪被逐出故宫前,每天早上,西直门仍然要专为给溥仪送水的水车开门。由于这座城门与水相关,当初城门上方有汉白玉雕刻水纹方砖,人称“西直水纹”。明正统年间,重修城门,水纹方砖被包入箭楼城台。
顺便提及,原西直门外,柳树成荫。中国传统有折柳驱鬼的习俗,北魏农书《齐民要术》即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记载。故老京城人清明时节,前往踏青折柳,形成了“西直折柳”之典故。乾隆年进士金德英有《郊西折柳》诗一首:“西直门边柳万枝,含烟带露拂旌旗。长是至尊临圣地,世间离别不曾知。”只可惜,如今是城门无影、柳荫不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