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印度洋战略的历史演进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冷战后至奥巴马执政前美国的印度洋战略

本小节将探讨冷战后时期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之下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时间范围从冷战结束到奥巴马政府执政前这一时期。

一、冷战后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利益

冷战的结束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影响,国际格局由美苏两极争霸转变为美国的单极世界霸权,同时,新的安全挑战大量涌现,导致国际安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上升。虽然苏联解体及两极格局结束后,印度洋地区不再成为美苏争霸的重要战场,但是,冷战结束后至今,印度洋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目标中仍占据重心。总体来说,美国对印度洋地区的重视和干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实现对全球的霸权控制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美国失去了唯一的竞争对手,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自身实力将继续领先于其他大国,短期内不会出现像苏联那样的超级大国,因此,这段时期对于美国来说属于“战略机遇期”,美国应当利用这段时间构建有利于自身的国际环境,实现对世界牢固的霸权控制。1991年,老布什总统提出了构建“世界新秩序”的设想,意在强调美国担负着领导国际社会的重大责任,在维护西方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对破坏这一秩序的国家进行军事或经济干预。这一构想代表了冷战后时期美国作为世界领导者的外交政策,也暗示着在冷战结束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将会采取一切手段来实现其对世界的霸权控制。

冷战结束后,中东地区不再作为美苏两极争霸的重要战场,但是被称为“五海四峡四湾一河之地”的中东地区依然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海湾战争之后,美国认为这是对该地区建立牢固霸权统治和世界新秩序的绝佳机会。因此,从海湾战争开始到奥巴马政府执政前的近20年时间,美国通过军事干预实现了对该地区牢固的霸权控制。

(二)保护国家安全

有学者将印度洋界定为“破碎地带”,认为“印度洋沿岸的东南亚、中东和东非作为政治地理区域,是由一些较小的国家组成,没有一股大的力量能把它统一为一个地缘政治实体”刘新华:《论中印关系中德印度洋问题》,载《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期,第47页。。统一力量的缺失不仅表现在国家之间,也表现在各个国家的内政,造成国内秩序混乱,宗教极端势力猖獗。而该地区又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吸引着各方力量介入到地区安全当中,使该地区易受国际格局的影响,双重因素叠加导致该地区政治局势极为动荡,成为滋生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温床。这严重威胁着美国的国家安全,为了打击恐怖主义、遏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美国采取了建立民主政权以防止极端势力的措施,该地区尤其是中东成为美国高度关注和积极干预的重点。

冷战结束后,美国急于寻找制定新的大战略以替代遏制苏联的战略目标。随着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上升和威胁因素不断增加,美国将保护国家安全列为首要的战略目标。Robert J. Art, America's Grand Strategy and World Politics, New York:Routledge, 2009, p190.“9·11”之后,更是将全面反对恐怖主义以保护国家安全作为国家最高的战略目标。

(三)石油对于冷战后的美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利益

1995年5月17日,美国国防部发布了《美国对中东的安全战略报告》,该报告将“确保海湾地区石油源源不断地流向国际市场并保持稳定的价格”作为美国在中东的首要“国家安全利益”。刘江:《冷战后的美国中东安全战略》,载《西亚非洲》1995年第6期,第1页。海湾地区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和产量,是美国和西方国家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直接影响着国际油价的波动。一旦海湾石油通道受阻,必然导致国际油价大幅攀升,严重冲击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形势,甚至可能诱发“滞涨”的严重后果;与此同时,产油国则会收入大增,资金充裕,在美国看来,这势必大大降低某些“侵略性国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成本,同上,第1页。给中东地区乃至全世界都会带来严重的威胁。

(四)保持战略通道的畅通对于冷战后控制印度洋地区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地区的两大战略要冲,是石油和贸易运输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保持两大要道的通畅就可以保持印度洋航海通道的安全,既保证国际贸易的稳定,又能在局势发生动荡时为美国在危机时刻的兵力投送提供坚实的保障。这在实践中已经反复检验,不管是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的“沙漠风暴行动”,还是阿富汗战争中的“持久自由军事行动”抑或是伊拉克战争中的“伊拉克自由行动”,都见证了战略通道对实现美国战略目标的意义。Michael J.Green and Andrew Shearer, “Defining U.S.Indian Ocean Strateg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pring 2012, p177.总之,维持印度洋战略通道的安全和畅通对于冷战后美国实现对印度洋地区的霸权渗透具有重大的利益。

(五)冷战后美国推进民主价值观的需要

深植于美国文化中的承担世界责任的使命感,以及对自身文化与制度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表现的极为明显。尤其是冷战以后,推广民主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扩大民主社会和自由市场国家的阵营有利于美国所有的战略利益,从在国内促进繁荣到在国外遏制全球威胁,防止它们危及我们的领土,因此,同新兴国家合作,帮助它们维持发展自由市场和尊重人权的民主制度,是我国安全战略的一个关键部分。”王晓德:《试论冷战后美国对外“输出民主”战略》,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第12期,第52页。在全球推进民主价值观既是美国的战略目标,同时也是重要的战略手段。

二、冷战后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权力渗透

冷战结束后,失去了“遏制苏联”这个全球性战略目标,美国的全球战略无法再给印度洋战略以引导。然而,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这一事件的发生,使美国明确了中东地区仍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战略重心,开始使用军事干预的方式加强对印度洋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的霸权渗透。本小节将回顾从海湾战争开始到奥巴马政府执政前的这十几年,美国是如何通过战争等硬实力手段最终实现其在印度洋地区的霸权统治的。

第一,美国通过1991年的海湾战争实现了在波斯湾的军事存在,并重组第五舰队。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美国等国家通过联合国安理会的第660号决议对这一行为给予了强烈的谴责,并在联合国的授权下,与英国、法国等国一起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毁灭性的空战并获胜,既检验了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军事力量,又强化了美国的军事存在。除了迪戈加西亚岛这个主要的军事基地之外,美国海军于1995年重组了另外一个永久性的海军司令部——第五舰队,辖区范围从波斯湾、红海、阿拉伯海,到东非肯尼亚的印度洋海域一带,司令部设置在巴林。如图2所示,图中圆圈代表了第五舰队的战略重心所在地,可以看出,第五舰队的部署对重要的战略要冲都实现了占领。第五舰队的存在时至今日都对保障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利益起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美国海军基地也加大了在更多印度洋沿岸国家的部署,如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以及沙特阿拉伯。P.V.Rao, “Indian Ocean Maritime Security Cooperation:the employment of Navies and other Maritime Forces”, Journal of the Indian Ocean Region, June 2010, p130.

图2 第五舰队的战略部署US.Naval Forces Central Command, U.S. 5th Fleet, Combined Maritime Forces. Welcome page of commander.

第二,美国将推进“民主化”进程作为其实施中东战略的基础。美国从西方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民主和平论出发,认为政治民主化是推动各个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基础,是各个国家真正融入国际社会的保证;只有在这样一个民主不断扩展和巩固的世界里,美国才能感到真正的安全Strobe Tallbott, “Democracy and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Nov./Dec.1996.。为此,克林顿总统提出了“国家参与和扩展战略”,将推广民主作为外交战略的一根支柱;“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将民主视为铲除恐怖主义的手段,力图彻底改造中东,布什总统提出综合利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制造一个新中东,通过推进民主将中东改造成亲西方的社会,保持中东的和平、稳定和繁荣,这就是“大中东计划”。孙小亮:《冷战后美国中东战略的调整与伊朗核问题》,载《阿拉伯之春》2009年第5期,第23页。然而,美国强行对中东地区输出的民主并不能适应中东地区国家复杂的内部环境,民主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历史进程,是建立在其内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的,中东地区要实现民主化必须通过革命和政权更迭,而美国的“民主化”进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却使中东地区的政治转型走向了错误的方向。

第三,对伊朗和伊拉克实行“双遏制”政策。海湾战争爆发以来,对伊朗和伊拉克的“双遏制”是美国在波斯湾地区很重要的一个政策。“双遏制”政策最初是由卡特政府在1979年提出来的,遏制伊朗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美伊一直处于敌对关系,伊朗与埃及、叙利亚等国的恐怖主义组织有牵连,并且伊朗企图开发核武器,美国惧怕“极端组织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结合”。同时,美国认为伊朗将是其在印度洋地区霸权统治最大的障碍,并怀疑伊朗可能会滋生破坏阿以进程的相关因素Yakub Halabi, US Foreign Policy in the Middle East:From Crises to Change, Cornwall:MPG Books Ltd,2009, p86.。关于伊拉克,美国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给予伊拉克外交和经济援助,然而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的发生,使美国再次将伊拉克列为敌对国家,并结束了未来美国与萨达姆政权合作的可能性。虽然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取得了绝对的胜利,但伊拉克仍被认为对亲西方石油出口国构成威胁的国家。冷战结束使中东一些国家失去了依靠和制约,克林顿总统和布什总统的“双遏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中东地区脆弱的力量均势,这一政策也获得了海湾合作委员会的成员国——埃及、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国家的支持。

第四,布什总统通过发动两场反恐战争实现了对波斯湾全面的军事干预和霸权渗透。“9·11”事件之后,美国制定了以一切手段进行反恐的全球战略目标和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布什总统共发动了两场反恐战争,即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是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1年10月发动的对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是美国对“9·11”事件的报复,也标志着美国反恐行动的开始。然而,两场战争性质不同,阿富汗战争有联合国的授权,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反恐战争的异化,也是布什主义的试验场,先发制人、单边主义、以美国的军事力量来强行推广民主,这些方法都在这里充分地运用,且以失败告终。陶文钊:《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研究》,载《美国研究》2008年第4期,第8页。虽然反恐行动使美国惨遭巨大损失,但的确使整个印度洋地区的海上部署置身于美国的监管之下P.V.Rao, “Indian Ocean Maritime Security Cooperation:the employment of Navies and other Maritime Forces”, Journal of the Indian Ocean Region, June 2010, p130.,在加强前沿部署的同时,美国采用多边合作以及双边合作的方式,最终实现了对印度洋地区牢固的霸权渗透。

第五,通过海上军事部署和军事合作实现对印度洋海域的全面部署和干预。从海湾战争到“9·11”期间,美国对印度洋海域实行全面控制,但并没有进行直接干涉。然而,美国的反恐战争彻底颠覆了美国海军战术与部署方略。除美国中央司令部(CENTCOM)和第五舰队之外,还有由美国领导的由20多个西方国家组成的驻守巴林的联合海上部队(Combined Maritime Force)。联合海上部队大约覆盖印度洋上的250万平方英里的区域,大约从西部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边界到东部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边界,其中包括苏伊士—红海海域以及阿拉伯海、阿曼、波斯湾三个重要的海湾。Ibid, p130.美国增加对印度洋海上军事存在的另一方式是打击印度洋上海盗的军事合作。2001—2009年期间,印度洋地区海盗犯罪活动日益猖狂,海盗活动范围大约在非洲东海岸1000英里以东,且大多是对商船进行突然袭击,从而使反击海盗难上加难,索马里地区的海盗袭击事件从2008年的165次上升到2009年的217次。Ibid, p131.由此,印度洋地区的集体行动或部分国家单独进行的打击海盗的军事行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在美国领导下的151联合特遣部队(Combined Task Force151),由丹麦、新加坡、韩国、土耳其和英国组成。

从根本上来看,冷战后美国几届政府的政策具有连续性,都是企图通过推进“民主化”和军事干预来达到控制并改造中东地区的目的。至此,美国对印度洋地区实现了牢固的霸权统治。

三、冷战后美国在印度洋地区权力渗透的影响

从海湾战争开始,美国对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干预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主要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对美国自身的影响。冷战后的美国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干预使美国损失惨重且国际信誉受损。虽然美国通过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逐步确立了对波斯湾以及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然而付出的代价却是惨痛的。一方面使美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庞大的军费开支使美国不堪重负。早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美国的《时代》周刊就指出:“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和乞讨者的奇怪的结合体,正处于其庞大预算赤字的压力和国内舆论要求盟国大量捐助费用的压力下。”十多年后的伊拉克战争使旧事重演,美国《国家利益》周刊网站再次提醒美国,表面上“美国拥有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力量”,实际上美国却“需要拿着帽子向其他国家乞讨军队和经费,让人感到屈辱”。万光:《小布什中东政策受挫的根本原因及其影响》,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第6期,第7页。另一方面,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使美国的信誉和影响跌到了谷底。国际地位和影响也跌落到了低点。“9·11”事件后,国际社会对美国的遭遇充满了同情与支持,然而当美国政府超越国际法的框架,将反恐行动转化为美国寻求霸权统治和推广民主价值的战争时,国际社会对美国只有谴责。美国绕过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布热津斯基直言不讳地说:“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对外政策在整个国际社会的支持率大大降低。全世界对美国最近的行动都产生了明显的憎恨,对美国领导人也产生了普遍的不信任,就连在伊拉克参加联合行动的国家也是。”同上,第7页。

第二,对地区安全和国际层面的影响。冷战后美国的印度洋地区政策尤其是中东政策颠覆了中东传统的政治格局,加剧了动荡的中东局势。其一,中东地区反美情绪高涨,加剧了恐怖主义的猖狂行径。中东地区民众对美国的不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美国发动的几场战争给中东地区国家带来了大量的伤亡,美国的“民主化”改造也引起了伊斯兰国家的强烈不满,“9·11”之后,美国将伊斯兰文化与恐怖主义混为一谈,以及在中东地区实行双重标准等,这些因素都助长了中东地区的反美情绪,而反美情绪正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极端势力背后巨大的推动力,因此,美国全身心投入反恐行动的同时恐怖主义的猖狂势力却越烧越旺。其二,使中东民主转型陷入困境。冷战结束后的几十年来,美国将“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包装成万能良药,将输出民主作为其中东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殊不知,民主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必须有物质条件、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作为基础和支撑,中东地区国家要想完全实现民主化,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着手。西方国家的民主价值观被伊斯兰世界的一些政治精英和民众接受,却走向了错误的发展道路,陷入了困境。

在国际层面,美国冷战后的中东政策对国际格局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世界大国在反恐行动中加强了彼此间的协调与合作,如美国为了反恐,加强了与欧盟大国、中、俄之间的战略合作,加深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使国际形势更加复杂,美国的反恐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使恐怖主义更加激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在全球范围内交织并存,不仅导致中东地区的局势动荡,也使国际形势更加复杂。

小结:冷战时期的美国印度洋战略受制于美苏两极对峙的框架,并与美国的全球战略根本一致,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存在是从远离到介入再到力量渐增的过程。冷战初期美国主要依靠盟友的力量来维护其利益,不仅为美国赢得了静观其变的喘息时间,并且其扶持的印度洋地区盟友也成为日后美国的重要伙伴,如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等。冷战后期美国开始加强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包括构建对苏联威胁的认知、加强军事部署和建设军事基地等,美苏争霸塑造了印度洋地区格局,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大国博弈对于地区安全乃至国际形势影响之大。对照当今的美国印度洋战略,可以发现美国汲取了冷战时期的有效经验,实施双管齐下的战略:一方面,美国的地区战略有冷战时期“尼克松主义”的影子,即美国更多地依靠地区盟国的力量;另一方面,美国也在有选择性地加强地区关键力量的部署。除此之外,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今印度洋地区上演的中美印大国博弈也是塑造印度洋地区格局的主要力量。我们了解冷战时期的印度洋地区形势和美国印度洋战略对于反思当前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印度洋战略则是服务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这一根本目的,美国对于印度洋地区的战略目标是控制地区形势、稳定地区安全以及进行民主化改造。美国通过几场战争、“双遏制”政策、“民主化改造”,以及海上军事部署与合作等诸多单边主义行径,最终实现了美国对印度洋地区的霸权统治。不可否认,美国达到了其霸权统治的战略目标,但是也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声誉和自身实力、重新塑造了印度洋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格局并使国际形势更加趋于复杂。与冷战时期相反,冷战后期美国的印度洋战略给予当前的美国战略制定更多的是教训和反思。奥巴马执政后意识到了单边主义行径的严重危害,先后提出了“软实力”“巧实力”等概念,尤其是2015年新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总结了奥巴马政府的执政特点,并奠定了今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走向,即通过优化资源、理性思考、典范作用、同盟伙伴等方式,实现美国对全球的长远的、可持续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