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的五项重点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阶段。文化产业对中国未来的区域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十三五”时期,有几个重要任务需要完成。
(一)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首先需要提到的重点任务,就是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要达到5%。这是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任务。现在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大概是2. 3%,连3%都上不去,差距非常之大。可以看到我国的文化产业整体规模仍然不足,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还不强,需要进一步地改善。
即使如此,支柱性产业并不是单纯地意味着文化产业数量的增长,这一观念的导向仍然存在误区。在与文化产业司修改“十三五”文化产业规划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十三五”文化产业主题一定是转型升级,一定要不仅从量上入手,更要从质上入手,不能单纯追求量。如果追求量一定会重蹈我们经济发展的覆辙。“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就是要从数量增长到数量和质量并重的转变,尤其是以质量为主。
(二)建设文化空间,激发文化创造力
最近比较热的一个概念是“文化场景”,是以社区为依托,通过提供便利的生活文化设施,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多样性人群聚合,体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观,形成吸引创意人才的环境和氛围。它与我们的创意空间、众创空间是相似的。通过依托创意空间,激发人们创造活力,进而带动一个区域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路径。
以中关村创意大街为例。创意大街所在的位置,是原来的海淀图书城,当时很多很有名的书店都集中在这里,但是因为互联网的崛起,实体书店萎缩,许多书店都撤离了。经过一段时间争论和闲置,车库咖啡入驻了中关村,为创意人才提供资金和项目的支持,目的是要吸引创业人才。逐渐地,一些类似的机构开始聚集,现在有近百个投资的团队在中关村创业大街进行投资。You-Tube的创办者陈士骏看了以后很吃惊,他说即使在硅谷,这么多的创业人才聚集也是很少的。没想到北京有这样一个地方,能够让人才真正体现了所谓创业空间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创意空间对开发传统文化也有重要作用。瓷都景德镇就探索了创意空间积聚年轻的人才,拓展陶瓷文化开发的新路径。从前,景德镇虽然有很多的陶瓷生产资源,但是由于种种困难,创意人才很难留下来。后来,香港一家以发展陶瓷著称的企业乐天陶社入驻了。他在景德镇一个废旧的瓷厂里租了一个工作室,对进驻的艺术家吃住全包,只要他们走的时候留一件陶瓷产品下来。一些陶艺家去了以后,不满足于做陶瓷,于是每周五晚上举办讲座。讲座在城市产生了很大吸引力,也激发了青年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们做了许多创新产品,成立了大学生创意市集。市集通过自治、竞争和场景创造不断地激发新的传统文化创新,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培训、餐饮等行业。
(三)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不仅要整合公共文化的内部资源,更加需要整合社会和企业的资源。公共文化服务,并不意味着政府是服务的唯一提供者,需要与其他的行业相融合,与社会资源相整合。
应当拓展公共文化机构职能,服务当代生活。一方面,可以发掘馆藏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近年来,故宫就与外界设计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系列的产品。例如“宫门背包”“仿蜜蜡朝珠耳机”以及“嫡后赐福大婚钥匙扣”等。不仅是故宫,湖南博物馆的马王堆养生枕系列、苏州博物馆莲花尊饼干等都是服务与产业促进发展的例子。另一方面,应当不断探索文创产品开发模式,坚持社会化。比如说艺术授权、合作开发,这些都是国外很成熟的经验,有非常大的空间。许多政府部门做不到的领域,可以设立专职设计团队,开发文化创意,保护文化资源。
(四)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在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现在有“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一系列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虽然关注度高,但是问题一直没有有效地解决。
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保证市场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有所作为。有效的协同发展,考验各地政府的远见与执政战略,应当考虑长远的利益。反观世界城市群发展历程,那些形成产业分工的城市群基本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市场配置形成。认为政府可以主导城市协同发展的认识还是源于计划经济的思维,很难行得通。在推动京津冀发展过程中,同样不要轻易为城市产业发展设置划线,规定什么城市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比如,北京适合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天津、河北只能发展其他产业,这些依据目前产业分布来设计未来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五)因地制宜,发掘在地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不光有高大上的互联网、新媒体产业,实际上特色文化产业也非常值得关注。特别是中西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地方,有种类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截至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5处,世界遗产45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1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8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69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19项。它们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财富,更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意源泉。此外,特色文化产业的就业前景广阔。丰富的文化资源存在于广泛的民间、乡镇,特别是中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其灵活的产业发展方式,以及较低的进入门槛,能最大限度地带动乡村地区就业,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城乡的就业问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特色文化产业是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景德镇的陶瓷、宜兴的紫砂、潍坊的风筝年画、东阳的木雕,以及鹤庆的银铜器等都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挖掘在地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