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社会生活中的空气
《人民日报》记者周庆同志编写了一本《怎样当一名合格的记者》,请我写一篇小序。我着意翻了一遍,闭目一想,倒勾起许多题外的想法。
我自己当记者曾有些年头,那时每天捧着个小本子,到处打听新闻,又急着写新闻发到报上去,发挥类似排球赛中“二传”的作用。当然其中还有筛选和加工整理。我当时常常产生两种激动:一是在采访中见到新鲜事,就迫不及待地想赶快告诉别人;二是当这新闻传播到社会上引起反响时,更是兴奋。记得有一次写了一则农民养猪专家的通讯,他的精神实在感人,经验又实用。发表后短短几个月我就收到三千多封来信。有的人到处找这张报,甚至把人家已经糊了墙的报也揭了下来。这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读者需要新闻,社会离不开新闻。新闻工作者不断地、及时地把新的信息、新的知识、先进的经验、党和政府的新政策传达给读者,读者得到这些新东西,就会有新启发、新思想、新行动。亿万人就是这样不断地把接受来的东西作为自己再思考、再前进的新起点,总是踏着新铺到脚下的台阶攀登,于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也就在不断进步。不可想象,社会没有新闻传播会是什么样子。陶渊明写了一个虚构的故事《桃花源记》,那里的人与世隔绝,时代到了晋朝,他们却还只知道秦朝的事。他们听不到新闻,得不到新的信息,整整比常人落后了600年。新闻,实在是我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新鲜空气。离开了新闻,社会和人都要窒息。这种说法也许有点夸张,但道理无疑却是这样的。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新闻除了传播信息外,在社会对话、舆论监督、参与生活等方面还可发挥更大的作用。
虽然人类从出现就离不开空气,但真正开始研究空气却是很晚的事,直到18世纪后期,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才第一个真正弄清空气中含有氧。至于更详细地了解和自觉地利用空气则又是更迟的事了。所以时刻离不开的东西倒常常不引人注意。正如我们每天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却并不一定知道新闻的采访、编排、制作是怎么一回事。现在周庆等同志把这个与人们社会生活最为有关的题目拿来条分缕析,作一娓娓动听的漫谈,实用又颇有新意,实在是件有益的事。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且不说做不得桃花源中人,就是三天不看报,也会顿如隔世。
更可贵的是,这本书选中的对象是中小学生和有志于新闻工作的青少年,让他们还没有进入社会就熟悉一下新闻的里里外外、前前后后,让他们学会怎样充分吸收这须臾不可离开的精神空气,这对他们增长知识,提高自觉捕捉知识的能力,增强进入社会后的竞争能力、自立能力等都有很多好处,有很深远的意义。
(1992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