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case study)曾经是变态心理学发展中影响最大的研究方法。著名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就曾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个案。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论也是在他对大量案例详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建构的。弗洛伊德花了大量时间倾听病人描述自己的生活,他们记忆中的事件,他们的梦境,由此他注意到这些内容的主题与其特殊的心理症状的联系。他依据从治疗案例中的发现,提出了自己对异常心理现象的概念和理论。这一理论和其中许多重要的概念至今对理解心理异常现象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案例研究即是对个体进行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内容可以包括大量的资料,如个体的家庭、成长的历史、早期的生活环境、重要生活事件,患病的历史及发展情况,个人报告、日记、作品,他人(家庭成员、朋友、邻居等)印象及描述,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来自个人的报告。
案例研究具有自己的优势:① 内容丰富翔实,其资料所包含的内容是量化研究无法比拟的。② 可以有机会记录下非常独特的个体的经验,对非常少见的案例可以进行详细的记载。例如目前对多重人格的人的了解即来自于案例研究。③ 案例研究有助于个体提供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有助于启发新的理论观点的产生(Nolen-Hoeksema, 2001)。
案例研究也有自己的不足:① 由于案例研究往往来自个别的案例,其结果无法推广到更大范围中去的。② 不同的案例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有差异的,其结果无法重复。③ 案例研究更多的是借助于访谈进行的,个案本身对其经历或体验的报告可能是有偏差的。例如,可能会夸大某些事实,而对另一些事件进行渲染,有选择性地报告自己的故事;而另一方面,访谈人员也可能出现偏差,他们可能会倾向于提出与自己的理论观点一致的问题,而引导出个案的不同报告(Nevid, Rathus, & Greene,2000; Nolen-Hoeksema,2001)。
专栏1-9
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研究方法。质性研究主要是以个案访谈为主要形式,以言语等非数字型的资料为分析对象,对文本进行深层次分析,然后借助于一些计算机软件进行文本数据定量化(编码)的研究过程(孟莉,2005)。
质性研究与采用实验法为代表的量化研究有明显的不同,它们各有优势和不足。量化研究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调查和预测;而质性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量化研究证实的是有关社会现象的平均情况,因而对抽样总体具有代表性;而质性研究擅长对特殊现象进行探讨,以求发现问题或提出新的看问题的视角。量化研究以研究者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以对假设进行验证;而质性研究强调以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量化研究极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影响;而质性研究重视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要求研究者对自己的行为不断反思(陈向明,2000)。
案例研究实质上属于质性研究。当然,以前在变态心理学中所报告的案例,并没有像现在的质性研究那样采用对文件进行编码分析和计算机分析的过程。此外,以往的案例研究也没有注重对研究者因素的反思。但无论怎样看,它仍具有质性研究的基本要素:① 在自然环境中进行;② 研究者本人即是研究工具;③ 采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④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是互动的关系等(陈向明,2000)。在新的时代,案例研究仍大有可为,关键的问题是研究者如何汲取现代研究方法的新营养,以使案例研究更上一层楼。
进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比之进行正常人的研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许多研究受到研究者时间、精力、经费的限制而无法长期持续;另一些研究则由于临床病人难于搜集,或病人不配合而无法完美地达到研究目的。此外,由于异常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有着复杂的机制和原因,不同的研究只能够从一个片断或一个狭窄的视角对某一现象进行研究。因此,我们必须在对前人所做工作及文献的认真研习的基础上,坚持不断地对异常心理现象进行研究,通过与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而对异常心理现象进行不断的探索。
陈仲庚先生在其重要论著《实验临床心理学》一书中曾借用英国临床心理学家R.D.Savage的一段话告诫我们:搞临床心理学研究若不查文献和书,就好像航海而不会利用航线;但研究若没有病人参加,研究者若不参与临床工作,就好像航海而根本没有出海一样(陈仲庚,1992)。愿所有从事变态心理学工作的同行能够以陈先生的这段话共勉之。
总结
变态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心理障碍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对于心理异常的判断,包括有以个体的经验为标准、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为标准、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和统计学标准,其中专业人员使用以病因和症状为判别标准的医学诊断分类描述体系。
对于异常心理了解和认识的过程,与变态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相伴随。在公元前和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对于异常的心理现象给予神秘主义的解释。由于对精神病人的错误认识而造成对于他们的非人道的对待方式。18世纪以后,人们开始考虑脑与神经系统与异常心理现象的联系,并开始给予精神病人以人道的待遇。这一世纪之后,出现了以生物学原因对于异常现象进行解释的医学模型。同期出现的催眠术,启发了弗洛伊德对于癔症等心理障碍的治疗并创立了心理分析学说。而行为治疗以实验的方式证实和发展了对于外显的异常行为矫正的技术方法。
在中国早期,人们对于异常现象也给予了鬼神附体等解释。从《内经》开始,中医典籍中就包含了对于异常心理现象的描述和治疗观点,其后发展出中国传统医学中以“情志相胜”的对于异常心理现象进行治疗的原理。
目前对于异常心理现象的研究涉及实验方法、单被试实验设计法、流行病学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等。由于异常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仍需要在探索过程中谨慎使用,不断完善。
思考题
1.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2.什么情况可称之为心理异常?
3.如何看待评价心理异常的不同标准?
4.在变态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5.比较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研究与对正常心理现象的研究,二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推荐读物
1.陈仲庚主编(1985).变态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许又新,刘协和(1981).中国精神病学发展史.见 湖南医学院主编(1981):精神医学基础.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
3.Barlow D H & DurandVM(2001).Abnormal Psychology:An Integrative Approach(2nd ed).Belmont, CA: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