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认知行为模型
一、行为主义模型
虽然心理分析在20世纪早些时候对异常行为的解释方面占有统治地位,但行为主义作为新崛起的学派开始对心理分析的优越地位提出了挑战。行为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研究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这种主观经验无法提供可接受的科学资料,因为这些观察不能为其他研究者所证实。根据行为学派的观点,仅仅研究可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可以了解人类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
行为主义认为,所有的行为,无论是人类的行为还是动物的行为,也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异常的行为,都是从过去的经验中习得的。行为习得的过程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行为的改变可以通过改变外界环境中关键的因素达成。秉持行为主义的学者坚持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行为习得的过程,而且他们所关心的,是可以客观观察到的行为,而非内省的经验、情绪或者想法。
人们是如何进行学习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存在着两种学习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两种基本的过程,正常或者异常的行为被习得。这两种过程分别是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和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
1.经典条件反射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20世纪初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概念。巴甫洛夫(Pavlov,1927)的实验是在给狗食物之前先给铃声。在铃声与食物配对出现一段时间之后,狗只要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狗学习到铃声是食物出现的可靠的预示刺激,进而对其产生相似的反应。食物可以自然地引发唾液分泌。食物是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al stimulation, US),而唾液的分泌是无条件反应(uncon-ditional response, UR)。铃声本来是一个中性刺激,铃声的出现本不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但是在铃声与食物配对出现多次之后,铃声出现就会使狗做出分泌唾液的反应,因此铃声被称为条件刺激(conditional stimulation, CS),而在条件刺激下狗出现的唾液分泌反应,就被称为条件反应(conditional response, CR)。条件反射是以前的中性刺激(CS)在通过与无条件刺激(US)的多次结合出现而获得的引发生物适应性反应的能力(见图2-4)。然而我们现在知道,经典条件反射这个过程不像过去想象的那样是盲目的或自动的。只有当条件刺激提供了有关无条件刺激发生的可靠的信息时,才会获得引发条件反应的能力。换句话说,条件刺激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而且两者时间间隔比较短。如果无条件刺激先于条件刺激出现,那么,条件反射就不会产生,因为条件刺激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提供无条件刺激发生的可靠信息。
图2-4 经典条件反射示意图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出现之后,条件刺激单独出现就会引发条件反射,这样的过程叫作习得(acquisition)。经典条件反射被习得之后,不会被简单地忘掉。然而,如果CS在没有US伴随的情况下重复出现,条件反射就会消退(extinction)。譬如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与食物多次配对出现之后,铃声本身就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个过程是习得。在条件反射习得之后,如果足够多次铃声之后不出现食物,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就可能会停止,也就是条件反射的消退。但是消退并不等同于消失,一段时间以后,当再次给狗呈现铃声的时候,狗可能会再次分泌唾液,这种现象称为自发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
在变态心理学中,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重要性是在于许多情感反应可以被条件化。华生和Rayner在1920年应用经典条件反射的理论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Rosen-han & Seligman,1995)。实验的对象是一个叫做小阿尔波特的11个月大的婴儿。一开始华生和Rayner给小阿尔波特一堆玩具,包括一只小白鼠、一只兔子、毛皮大衣、一些面具(包括一个圣诞老人的面具)。小阿尔波特对这些玩具没有表现出一丝惧意。然后华生和Rayner做了小阿尔波特对于非条件刺激反应的实验——他们在小阿尔波特脑后敲击铁棒造成巨响,小阿尔波特对于敲击铁棒造成的巨响表现出了正常的恐惧反应,他变得不安、身子向前扭动,并且开始哭泣。接着华生和Rayner选择了小白鼠作为条件刺激,每当小阿尔波特伸出手去要抓小白鼠的时候,就敲击铁棒。这样配对了几次之后,小阿尔波特就出现了对白鼠的恐惧反应。他们还发现,小阿尔波特不但习得了对小白鼠的恐惧,而且对其他带毛的物品也表现出了恐惧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刺激的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
这个实验虽然在伦理上备受批评,但是引发了大量的研究。行为主义科学家认为,经典条件反射可以用来解释恐怖症的产生。当一个原本中性的刺激多次和一个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配对出现之后,中性刺激就可以引发强烈情绪反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恐怖症患者对于物体或者情境的恐惧远远超出了物体或者情境本身的危险程度。
2.操作条件反射
在经典条件反射中,人们习得的是特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在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中,人们学习的是一种对反应结果的预期。谈到操作条件反射,不能不提及两位著名的行为科学家——桑代克和斯金纳。
桑代克(Edwardle Lee Thorndike,1874—1949)在对动物智力的研究中提出了效果律(law of effect)来解释他的研究发现。他设计了装有不同机关的笼子,并且把饥饿的猫放在笼子里。笼外则放着食物。为了得到食物,猫必须能够找到笼子的机关以打开笼门,这个机关可能是一个向下按的按钮,也可能是一个需要拉的绳子等。桑代克观察猫是如何学习打开笼子的。他发现,猫是通过尝试错误(trial and error)来学习的。而在尝试错误中,决定了猫采用哪些行为的是效果律。所谓效果律,即在特定的刺激环境中,如果某种反应带来积极的效果,那么从事这种反应的次数会增多;如果某种反应带来消极的效果,那么从事这种反应的次数会减少。
斯金纳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效果律,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定义,并且利用这种看似简单的理论解释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正常或者异常的行为。操作条件反射有三个重要因素,即强化物、操作性(operant)和区辨刺激(discriminative stimulus)。在对特定刺激做出反应之后出现的事件,而且这个事件可以影响特定反应出现的概率,该事件被斯金纳称为强化物(reinforcer);出现概率可以被强化物影响的反应被称为操作性;而在特定的刺激下,机体会对之后做出的反应以及结果有所预期,这个具体的刺激叫作区辨刺激。在前面提到的桑代克所做的实验中,食物就是强化物,它的出现与否会影响猫为了获取食物所做出的特定行为,即操作性行为的概率。强化物有正性强化物和负性强化物之分,正性强化物(positive reinforcer)的出现会提高之前出现特定反应的概率,换句话说,正性强化物是对某种反应的奖励。例如,如果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好好学习能够获得老师的奖励,那么他很可能会投入更多地时间学习,这里面老师的奖励就是正性强化物。负性强化物(negative reinforcer)的消失会提高之前出现特定反应的概率,换句话说,如果对于特定刺激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可以消除出现某种不愉快结果(即负性强化物)出现的可能性,那么人们更倾向于做出这种反应。例如,天气突然转凉之后人们通常会多加衣服,这样可以减少感冒的可能性,这里感冒就是负性强化物。需要注意的是,负性强化物和惩罚从概念上讲并不一样,虽然两者都是令人不愉快的体验。无论正性强化物还是负性强化物,都会提高特定反应出现的概率,而惩罚则是以一种不愉快的体验降低特定反应出现的概率。
与经典条件反射一样,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同样存在着习得和消退(extinction)过程。在一个操作条件反射的典型研究中,一只饥饿的猫被放在笼子里。如果它按下笼内的一个杠杆,食物就会从一个通道滑入笼内。按下杠杆就是期望的操作性行为,而食物就是正性强化物(Rosenhan & Seligman,1995)。对按压杠杆这个反应的习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猫大概需要10次实验才能够以比较高的、稳定的频率按压杠杆获得食物。在习得操作性行为之后,如果停止在按压杠杆之后给予食物作为正性强化物,那么猫做出按压杠杆反应的次数会逐渐降低以至于为0。
随着经验的增长,操作性学习变成了重要的机制,以区分什么行为会获得奖赏及什么行为不会获得奖赏,人们用从这种学习中获得的行为应对外部世界的不同刺激。不幸的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保证我们学到的东西总是有用的,我们可以学习到的东西有时短期看起来是有吸引力的、有价值的(如吸烟或喝酒,可以缓解压力),但长期看来却会对我们造成伤害。我们也可以学习到一些应付方式(如无助、恐吓或其他不负责任的行为),短期看来是应对生活的策略,但从长期看这些是消极的、不适应的行为(Rosen-han & Seligman,1995)。
3.回避学习
在很多情境下,人们做出的反应既需要对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有所习得(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又需要对“如何做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行为有所习得(操作条件反射)。所谓回避学习(avoidant learning),就同时包含这两种基本的学习过程。一个回避学习的经典实验情境通常是一个两格的笼子。科学家把老鼠放在笼内,然后制造一声铃响,10秒钟之后对笼子施与电击。如果在10秒钟内,老鼠能够从笼子的一格逃入另一格,电击就不会出现。为了学习逃避电击,老鼠必须习得两种关系:① 铃声预示着电击的痛苦,老鼠需要习得对铃声的恐惧。这是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关系,电击是无条件刺激,电击带来的恐惧是无条件反应,铃声是条件刺激,对铃声的恐惧是条件反应。② 在习得了对铃声的恐惧之后,必须习得如何能够避免恐惧和痛苦。老鼠必须学习到,如果它跑到笼子的另一端,就能够让之后的电击不出现。这是操作化条件反射的关系。这里特定的刺激是铃声,操作性行为是跑到笼子的另一端,避免电击及其带来的恐惧是负性强化物,这个负性强化物大大增加了老鼠在特定刺激下做出操作性行为的可能性(Rosenhan & Seligman,1995)。
以上这种回避学习的过程在很多生物身上都有所体现,包括老鼠、猫、狗、人等。而对于回避学习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人类一些异常行为及其治疗的了解。
人体由于条件性地预期可怕的事件会发生(经典条件反射),并产生操作性反应以避免可怕的事件。例如,一个孩子几乎在游泳池中溺死,他就会发展出对水的恐惧,这种对水的恐惧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产生的,他也习得了避免对水恐惧的行为,即避免接触任何有大量水的地方,这是操作条件反射的习得。通过逃避的操作性行为,消除水带来的恐惧(负性强化物)。当他看到一个池塘、湖泊或游泳池,他就感到焦虑;他逃开这些地方,避免接触可减轻他的焦虑。对水的恐惧妨碍了他获得有关水的其他体验,而这些体验会对消除他的恐惧有着积极的作用。许多类型的异常行为都与条件性回避反应有关。
4.行为主义治疗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看,所谓心理障碍的症状并不是由内心冲突或者是脑结构差异或者神经递质活动的问题造成的,而是习得的非适应性行为,或者缺少可以习得的适应行为。因此,行为主义的治疗就是利用学习的基本原理,增加适应的行为,减少不适应的行为。依据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行为主义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
冲击或暴露疗法(flooding or exposure)就是建立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上的一种行为疗法,通常应用于恐怖症等焦虑障碍的治疗之中。在暴露疗法中,病人在不论是真实的还是假想的恐惧情境中持续呆很长时间。譬如,一个害怕老鼠的女孩被要求和一只老鼠一起呆2个小时。根据经典条件反射的理论,对老鼠恐惧的形成是因为本来是中性刺激的老鼠与某种创伤性事件(无条件刺激)联合出现,因此习得了老鼠与恐惧之间的关系。因为女孩通过上文提到的逃避学习回避任何出现和可能出现老鼠的情境,所以这种恐惧一直无法消退。如果用人为的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让女孩和老鼠共处,这时老鼠没有和创伤性事件联合出现,那么女孩所习得的老鼠与恐惧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消退。
如果在治疗中应用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治疗师通常要了解三个重要的问题:① 来访者所做出的非适应性行为是什么?② 什么强化物在维持非适应性行为?③ 怎样的环境改变能够减少非适应性行为,增加适应性行为?操作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治疗师经常利用的一个减少非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如果治疗师怀疑来访者的某种非适应性行为的维持是因为行为之后有强化物的存在,治疗师可以通过停止强迫物的出现而使操作条件反射出现消退。例如,一个精神分裂的女住院患者每天多次拜访护士的办公室。治疗师认为,这个病人的行为之所以维持是因为这样做之后得到的护士的关注是一种正性强化。因此,治疗师要求护士在病人拜访的时候完全忽略她,以去除行为之后的正强化,使得习得的条件反射出现消退。在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之后,病人对护士的拜访从平均每天16次减少到了平均每天2次(Rosenhan & Seligman,1995)。表2-1列出了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方法进行治疗的情况比较。
表2-1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治疗比较
(引自Rosenhan & Seligman,1995)
5.对行为主义的评价
20世纪中叶条件反射的原理已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行为主义者用学习的理论重新解释了心理分析的理论。他们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的本我所具有的不受控制地寻求享乐的冲动仅仅是行为主义中的强化原则的一部分,焦虑仅仅是条件化的恐惧反应,压抑只是为了减少焦虑而对出现的条件化的思维停止的强化,等等。
行为主义的这些基础工作成为攻击当时占有统治地位的心理动力学派教条的有力武器。早期应用学习原则治疗异常行为的努力受到来自心理分析支持者的阻挠,直到60~70年代行为疗法才在异常行为的分析与治疗方面建立了牢固的地位。
通过相对较少的基本概念,行为主义试图解释几乎所有类型的行为的获得、修正和消除等。失调的行为被认为是由于:① 无法学到适应性行为或能力,如怎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② 习得了无效的或失调的反应。失调的行为由于是习得的,可被定义为特定的、可观察到的、不受欢迎的反应。
对于行为主义者,治疗的着眼点在于改变特定的行为和情感反应——消除不受欢迎的反应,习得被期许的行为。例如,治疗师可以将学习理论用于社交技巧训练之中。许多行为技术得以发展,均是基于系统地运用学习理论。
行为学派以其精确、客观和丰富的研究,以及其在改变某些特定行为方面的有目共睹的有效性,奠定了该学派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地位。行为治疗师特别强调什么行为可以被改变及如何被改变,而且行为治疗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治疗达到的有效程度被客观评估。但另一方面,行为学派被批评只关注症状,却忽视了问题的价值、意义以及人的自我指导的能力,而这些对于寻求帮助的人可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存在自身的缺陷,行为学派仍然对现代有关人性、行为以及心理病理的理解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