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根据WHO的报告,在统计了从1946~1992年全世界各国的报告后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为0.07‰至0.52‰,平均为0.24‰,患病率为0.9‰至17.4‰,平均为5.8‰。若以世界人口50亿计,则全世界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达2900万。在美国精神分裂症的致残率为50%,占到了全部残疾人的10%(Rupp,1993见Davison & Neale,1998)。
在我国,分别于1982年和1993年在同样的7个地区(北京、大庆、湖南、吉林、辽宁、南京和上海)用相同的方法,进行了两次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的时点患病率在1993年为5.31‰,终生患病率为6.55‰,均高于1982年的数字,在各种精神疾病中仍占第一位(沈渔邨,1994)。而根据《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九五实施方案》,我国精神病总患病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0.54‰上升至90年代的14.05‰,精神病患者已达1500多万(沈渔邨,2001)。
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功能性精神病从农村、郊区到城市有一个明显的患病梯度,即农村居民中精神分裂症比城市居民少,并且这种梯度不是就诊差异造成的。这可能是因为那些易造成精神分裂症的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脑外伤、生活事件应激等)在城市里较多。婚姻状况与精神分裂症患病危险也有关。有研究表明,未婚者与已婚者相比,危险度增加2.6%~7.2%。但这可能是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使其较难找到结婚的对象所致(Eaton,1985)。在我国12个地区协作调查资料中发现,患病率以35岁及55岁两组人群最高。性别差异以在35岁以上年龄组比较明显,男∶女为1∶1.60(沈渔邨,2001)。男性的平均发病年龄要比女性早4年(Riecher-Rossler &Hafner,2000)。此外,人们还观察到精神分裂症的入院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民间有俗语:“菜花开,痴子忙。”即指精神分裂症在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的现象。有人认为这可能与气压变化或日照量变化有关,但是目前这些解释还没有得到科学的证明。
精神分裂症的另一个流行病学特点是,大多数病人是在20~25岁之间第一次被诊断患有该病。人生的这一时期,正处于从依赖父母到渐渐独立,并开始与异性发展亲密关系,寻找工作,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DeLisi,1992)。因此,该疾病会对患者的社会适应、职业生涯的成功造成严重、持久而深远的负性影响。总的来讲,研究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没有“界限”的疾病,任何种族、国家、社会阶层、性别的人都有患病的可能(Walker, et al,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