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民俗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民俗学研究视野中的影视艺术

影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已成为趋势。我把本书命名为《影视民俗学》,即从民俗学的领域来探讨影视艺术,也可以说是影视艺术的民俗学批评。有人会把影视民俗学等同于影视人类学,学界也不无这样的说法。所以需要澄清的是,我所分析的文本主要是影视剧情片而不是纪录片,非一般认识上用影视手段来对特定民族、群体,特定区域、社区的语言行为、制度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进行真实考察与客观记录的这一类电影电视片。而是充分运用民俗学的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对影视艺术进行分析探讨,揭示出影视作品在创作、欣赏和研究中的一些独特规律和特征。

一、影视民俗学的发生及形成

说到电影同民俗的关系,在中国很多人会一下子联想到张艺谋,其早期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多部影片都以浓郁的民俗色彩见长,充分表现了乡土中国最“俗”、最“土”的民众生活。然而,大俗臻致大雅,张艺谋正是凭借这些作品屡登世界级艺术殿堂,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张艺谋和他的民俗电影都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

跻身中国顶级导演的张艺谋一度力图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所突破,在李安以《卧虎藏龙》赢得“奥斯卡”的青睐后,张艺谋也集合了诸多大牌明星拍摄了武侠片《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想做“李安第二”。这些片子在商业上赢得巨大票房的同时,在艺术上却颇为国人所诟病。虽然这些至今余音袅袅的批评之声并不能撼动其江湖地位,但张艺谋似乎很想重拾往昔的辉煌,已被其拿捏纯熟的民俗则仍是他的底牌之一。2005年张艺谋推出的电影《千里走单骑》,以傩戏《千里走单骑》为基本线索,上演了一对父子之间感情救赎的温情故事。这不禁让人想起张艺谋多年以前的一部旧作《活着》。《活着》一直被评论界认为是张艺谋迄今为止艺术成就最高、思想内涵最为深刻的影片,片中在表现“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一中国老百姓最朴素、最实用、最无奈的生活哲学和人生信念时,张艺谋选择皮影戏这一民俗载体,来象征人的命运不过是历史手中操纵的牵线的玩偶。男主角葛优扯着脖子唱出的戏文也不过是人生的暗合和轮回而已。而《千里走单骑》的傩戏也起到了同样象征的意义:“隐藏在(傩戏)面具下的真正面孔,就是我自己。欢笑的背后,我在咬牙忍耐着。悲愤起舞的同时,我却在伤心流泪。”见影片《千里走单骑》孤独是现代人普遍的一种状态,社会上每个人都戴着面具生活,影片似乎在昭示人与人之间应该摘下彼此隔膜的面具,人际间需要关爱和沟通。

傩戏以面具闻名,这个民俗意象的运用是张艺谋艺术表现的一次回归,成功与否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无论如何,与同期陈凯歌推出的大片《无极》的空洞、华丽和故弄玄虚相比,还是以情感真挚、意蕴深刻略胜一筹。

不知是张艺谋成就了民俗,还是民俗成就了张艺谋,张艺谋对民俗情有独钟却是不争的事实。透过仪式、信仰、色彩、民间艺术等这些民俗事项本身,在张艺谋影片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的是来自乡土社会的民间精神。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浸润的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精英文化,宣扬的是礼乐秩序、伦理纲常等处世哲学,从费穆的《小城之春》中看到的是“发乎情,止乎礼”的人伦道德,《一江春水向东流》里看到的女主角素芬是勤劳、朴实、善良的传统妇女形象。但被称为“谋女郎”的巩俐饰演的角色如九儿、菊豆等却有着一股来自民间的野性和坚忍下的率性,正如山中的野花,盛开得肆意而又顽强,又如民歌中所表现的:“崖系山中长年树,你系山中百年藤;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还如汉朝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有着对爱情大胆而炽烈的追求,哪怕玉石俱焚也在所不惜。所以,张艺谋的电影无论内在的蕴意还是外在的形式都契合了民俗的内涵。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它外在表现为人的诸多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模式,内在则是由历史惯性沉积凝聚而成的一种民间群体意识,它包括特定的人生理念、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民俗兼具有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的双重特征,渗透于人的物质和精神领域的方方面面。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社会生活,因此哪里就有相应的社会风俗。”钟敬文:《民俗学与古典文学》,见《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60页可见,每个人都不能脱离民俗而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民俗的滋养。文艺作品以人为阐发对象,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所以说,蕴藏丰富的民俗生活状态,根深蒂固的民间文化意识同样也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为文艺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影视艺术作品也是如此。可见,电影、电视剧与民俗结缘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领域。

有研究者曾经说,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有两个共同倾向:一是眷恋故乡,对本土文化有特别的亲近感;一是向往远方,对异域文化有特别的新鲜感。民俗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沉积下来的,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大众集体选择的生活模式和意识规范,是民族、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凝聚体,所以有着民俗特色的影片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往往能够得到人们的青睐。

在中外影视史上,有许多具有鲜明民族色彩和地域风情的民俗化电影和电视剧。也有吸取民俗文艺的元素,如民间音乐、戏曲、地方戏等来构建艺术形式的影视片。同时,故事情节作为影视叙事的基本单元也和民间故事渊源深厚。超现实的魔幻影片也大多是从流传久远的民间信仰、民俗故事中汲取原型来进行创作的。这些影视片对民俗所凝聚的深广历史内涵的感悟,种种民俗原型意象的领会,民俗事项的再现和创造,都使影视艺术不可避免地走入民俗学的研究视野。

二、影视创作、欣赏思维的“心理回归”

2006年3月,华裔导演李安凭影片《断背山》捧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这是他继2003年《卧虎藏龙》之后又一次赢得了多少影人梦寐以求的“小金人”。《断背山》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俄亥俄州一对牛仔的同性爱情故事为主要情节,正如风景如画的山峦一样,寂寂无声、深沉厚重而又一往情深。李安选取了被许多人忌讳的同性恋题材,并十分巧妙地回避了现代社会,而是把这段不伦的恋情设置在了几十年前的牛仔时代。牛仔是美国西部拓荒历史时期的产物,也在西部片盛行的年代成了美国精神的象征。与之相对应的诸如阳刚、特立独行、除暴安良、单枪匹马、英雄主义等已经成为埋藏在美国人心底挥之不去的情结。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部拓荒的背景已不复存在,西部片也日渐式微。但西部片中的牛仔形象,包括在现今社会流行不衰的牛仔裤、万宝路香烟,都成为一种代言的符号,唤起人们对那个久远时代的回忆。《断背山》则又一次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并惊世骇俗地打破了人们对牛仔的记忆,把西部片经常描绘的兄弟情谊上升为同性爱情。李安曾说:“美国西部是个阳刚的世界,只有男人、左轮手枪和动物,所有西部电影从来没有往柔性的方面去走,其实早该有人拍这样的电影了,我也不知道为何一直没人想到要这样做。”转引自《〈南都周刊〉专访李安:对于同性恋,中国人更放松》, http://ent.sina.com.cn/m/f/2006-03-02/10561002776.html虽然同性恋的题材可以放置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但李安对美国人西部情结的唤醒,无疑是《断背山》成功摘取奥斯卡桂冠的原因之一。

纵观这几年影视发展的现状,无论是流行全球的诸如《指环王》、《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等魔幻影片的兴起,还是对历史题材的热衷,对经典名著、经典影片一次又一次的翻拍,这种弥漫在现代人群中的“怀旧”情绪其实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心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人类本性的天然回归。回归传统、回归历史、回归原始成了现代人的共同心理选择,也是一股影响广泛的世界性文化思潮——原始主义的蔓延与发展。

随着工业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在物质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但精神世界却日益荒芜。在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传统社会自然、和谐的感情交流,人际交往日趋功利性、实用性和短暂性。同时,自然环境的恶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大,对物欲与金钱的追求,使人类自我危机感逐步加深,困惑成了生存的注解,心灵寻觅不到归宿。人们开始追求曾经拥有的,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却失去的一些东西,原始主义就在这样的人类心理情绪中应运而生。

原始主义是一股世界性文化思潮,它是以宣扬原始状态的本真、自然的状态,批判文明带来的痼疾为主要特征的。它最早的起源可以上推到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对原始社会人人平等、自由悠闲、体力充沛的生活图景的描绘。许多学者也都表现出对原始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极力推崇,如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等。这种返璞归真的情绪随着历史的发展,并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强烈。兴起于现代社会的环保运动、保护野生动物运动,以及日常生活中人们吃绿色食品、穿天然织物、住乡间别墅、到野外旅行等,都传达出人们渴望摆脱工业文明的束缚,回归自然的心态。

从广义上讲,原始主义不仅对来自原始的文化,也包括对历史和传统的追寻,这也是人性的基本情感特征。也就是说,对于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有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时期的美好回忆,而对于人类自身来说,也有对生活较为单纯、自然的远古时期的追怀和向往,尤其在社会发展加快,一些现代文明的痼疾愈演愈烈的时候。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战争的威胁、利益的争夺、人心的冷漠,面对这一系列危机,人们往往对现代文明产生怀疑,有一种返归原始,返归历史的心理倾向。

同时,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疏远使人们更加倾向于在其他领域寻求心理的慰藉,艺术可以说是人们心灵永恒的家园。它满足了人们情感的宣泄、心理的疏导以及对幻梦的追随等种种需求,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沉溺于艺术的空间。大众传媒的兴起,又使影视艺术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作为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原始主义也渗透到影视艺术空间,并进一步促进了影视艺术无论从创作还是欣赏思维上的“心理回归”。

好莱坞的《现代启示录》、《与狼共舞》等影片可以说为原始主义的推波助澜做了最好的诠释。大导演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讲述了越战期间美军官员威拉德上尉奉命除掉叛逃的军官科茨这一故事。威拉德率领三名士兵乘小艇逆河而上,冒险深入柬埔寨丛林。背叛美军逃到原始部落中的科茨上校已经精神失常,他嗜血成性,残暴地统治着当地土著居民,成为他们崇拜、迷信的对象,威拉德最终找到并杀死了科茨。在片中,威拉德和他的小分队远离文明社会,穿越原始森林和河流,经历了种种暴力、恐怖、荒淫、杀戮之后,也濒临疯狂。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等七项大奖的《与狼共舞》描述了美国白人军官邓巴在边疆的哨所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平等相处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邓巴还娶了被印第安头领收养的白人养女为妻,真正融入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但由于美国政府不断西进的政策、白人骑兵队的到来给印第安部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他们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围杀印第安人,邓巴不得不同印第安人一起投入反抗。

《现代启示录》、《与狼共舞》都以怀疑的心态直指人类所谓的文明和现代性。《现代启示录》中美军侵略越南的战争实质上是一次以飞机、枪炮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对以森林、河流为代表的古老东方文明的侵略,在这场现代与原始的较量中,美军成了疯狂的、被异化的人,他们迷失了人的本性,沦为战争的工具。而科茨策动土著人对美军进行的宣传和骚扰则是原始文明对异化的反击和拨正。影片中有一段精彩的对比蒙太奇,土著人宰牛祭神的仪式与威拉德砍杀科茨的场面交相辉映,这就是《现代启示录》给现代社会的启示。《与狼共舞》则表现了印第安部落与白人军队的两个世界,影片中的印第安部落立足于脚下广袤的大地,容忍、宽厚,就像与邓巴嬉戏的狼一样,接受了来自异己世界的邓巴,他们在大自然的光辉中和谐相处、共生共存。印第安人又是自由、奔放的化身,他们坚贞、诚实、豁达,在荒芜的土地上顽强地生存。在影片中,多次表现出印第安人那奇特又极富自然特征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无畏的英雄气概。被称为“与狼共舞”的邓巴则从“文明”世界的禁锢中逃离出来,与印第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彻底归化于自然。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更加深了这一象征意义,如邓巴赤裸身体在西部荒原,暗示着他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天人合一。他收拾破旧的哨所是在清理“文明”的垃圾,净化自然等。而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标榜文明、进步的白人社会。在西部开拓的过程中,白人军队带着膨胀的野心,以大规模的杀戮来换取自身的利益,他们残忍的行径是对自然的无视与轻蔑。片中伴随军队出现的镜头往往是破乱的哨所、马蹄扬起的巨大灰尘,他们在芦苇间排泄,滥杀生灵,一度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白人在影片中成为了贪婪、残暴、野蛮、自私的化身。

无论是《现代启示录》还是《与狼共舞》都从哲理的高度和象征层次上表述了原始主义的共同主题:自然与社会的分离对立以及文明向原始的寻找和归返。参见《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集》中刘德濒:《新时期电影民俗化研究》一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467页

这股原始主义文化思潮,在时间序列上表现为对古代和原始文化的推崇和返归,在地域空间上则表现为对世界范围内一些历史悠久,有着古老传承的地域文化的迷恋和极大兴趣。如具有鲜明东方文化特征的中国、日本、韩国文化都一再成为西方国家的热点。兴起于美国的“中国热”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2月美国出版的《女性家庭月刊》的封面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封面上是当时的美国第一夫人佩特·尼克松身着中式旗袍,标题是《风华绝代的中国风》。同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始他历史性的中国之旅。接下来的几年,“中国文化热”蔓延到整个西方。前《时代》杂志记者曾在《来自地心》一书中形容道:“中国内地在1972年对美国人开放后,已成为世上最时髦的去处之一。成千上万的记者、名人、政客涌向这个一度严密封闭的地方。……一部部书籍、纪录片、电视片推出。好像每个人都有责任,以某种方式传播自己所发现的中国似的。”转引自《张艺谋陈凯歌暗战20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27f7c 0010000ua.html

这股热潮从众多东方国家的电影屡次荣获世界级大奖,到好莱坞对东方题材的青睐中也可一瞥端倪。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日本导演黑泽明、衣笠贞之助、稻恒浩、今井正、今春昌平等以深浸着民俗文化精髓的影片不断在国际引起轰动,1951年,富有神秘色彩的《罗生门》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58年击鼓祗园祭的《无法无天的阿松的一天》获金狮奖,1963年《武士道残酷物语》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83年表现古老“弃老”习俗的《楢山节考》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等。韩国电影《醉画仙》、《春香传》也在国际影坛掀起波澜,这些影片都有着浓厚的民俗创作倾向。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张艺谋凭借最民间、最乡土的民俗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屡试不爽,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则是凭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在戛纳电影节一举折桂。首位夺取奥斯卡大奖的华裔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也是以独特的东方色彩取胜。另外,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末代皇帝》到迪斯尼的动画片《花木兰》,到斯皮尔伯格的《武士》、《艺伎回忆录》,这些作品的广受重视,反映了东方题材和东方情调对好莱坞,对西方观众的深深吸引。

或许,运用越来越先进的影视手段,在光与影的幻梦中,对人类历史岁月的重温,对古老失落文化的感怀,对异域民族色彩的探寻,能够抚慰辗转在现代文明中浮躁和焦灼的心灵,帮助人们开拓一片不再荒芜的精神家园。

三、影视民俗学的理论基础

影视民俗学是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研究影视艺术,它是一门影视艺术和民俗学的交叉学科,但它的落脚点还是在文艺学的门类中,是运用民俗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进行影视艺术批评。陈勤建在《文艺民俗学》一书中提出了文艺民俗学的学科构建和理论框架。文艺民俗学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而影视艺术是文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影视民俗学和文艺民俗学可以说是支系和干流的关系,是文艺民俗学进一步分领域的研究。这也就决定了影视民俗学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甚至研究领域和文艺民俗学都有着重合和发展。

影视民俗学首先要借鉴文艺学的理论。文艺学研究文艺的本质、文艺作品的创作、鉴赏与批评等方面。文艺是以审美为其本质特征的,所以文艺作品要给人带来美的愉悦;从创作方面来说,要研究文艺创作的现实基础和审美主体。文艺是对客观现实的审美关照,客观现实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同时也是创作者生命力冲动的象征,往往融合着创作者的心灵的表现和意识的流露,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文艺作品同时也有着社会功能,与政治、宗教、文化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艺流派的涌现和时代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文艺风格有着多种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阶级特色、创作者的个人风格等;文艺学还要研究文艺鉴赏的审美特点、心理机制、文艺评论等;文艺批评从历史上考察有着众多流派,它们的批评方法从各个侧面对作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于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作品有着积极的作用。

影视民俗学还要借鉴民俗学的理论,民俗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1.物质生活民俗:包括服饰、饮食、居住、建筑、器用等方面的民俗。

2.物质生产民俗:包括农业、林业、狩猎、游牧、渔业、工匠、商业、交通等方面的民俗。

3.岁时节日民俗:是指与天时、气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内容的特定时日。诸如中国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外国的圣诞节、万圣节等。

4.人生礼仪民俗: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等。

5.社会组织民俗:这里的社会组织主要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各种形成稳定互动关系的人们所组成的共同体。主要有家族、行会、帮会、钱会、秘密宗教组织、庙会组织等。

6.民间游戏娱乐民俗:游戏娱乐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从简单易行、随意性强的游戏,如一些儿童游戏,到技艺精巧、有严格规则的竞技,如下棋、赛马等;从随时随地、自由灵便的嬉戏,到配合岁时节令的杂技、社火表演等。

7.民间信仰:是指民众的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主要以神灵、鬼、祖先、图腾等为信仰对象,有相关的祭祀仪式和巫觋人员等。

8.民间语言:分为各地的方言和常用型的民间俗语,如俚语、歇后语、谚语等。

9.民间科学技术:包括民间科学知识、民间工艺技术、民间医学等。

10.民间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

11.民间口头文学:包括散文叙事文学和民间诗歌,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为了更清晰地论述影视民俗学,还需要对民俗作进一步的阐述。首先,民俗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在影视艺术中,表现最为直接的就是民间物质方面的风俗习惯,这是民俗最为表层的表现形式,但值得研究者注意的是对渗透在各种物质生活形态和行为模式之中的深层民间意识的探讨,它们共同构成了影视作品的民族风格。正如民俗有着地域性和民族性一样,民间意识或者可以称为民间精神,也是特定地域、特定民族或特定群体的性格,其精神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影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影响深远。

其次,民俗是一种民间文化,这是相对于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而言的。每个民族都有上、中、下三层文化,民俗是一种中下层文化。官方文化对民间文化有统治和压抑的作用,民间文化一方面要以官方文化为主导;另一方面由于“山高皇帝远”,民间文化对官方文化也有着消解和抵制作用,并形成一股缓解统治压抑、自成体系的暗流,不息不懈地流淌。正如刘姥姥和大观园里的小姐,一个生活得真实而随意,另一个却一步三顾,被礼法牢牢束缚。又比如明清时期是中国市井俗文化泛滥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小说诸如《三言二拍》、《金瓶梅》等,描绘了一大批完全不同于正统儒家文化所要求的妇女形象,她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完全不顾社会的礼法秩序,这就是民间文化的肆意宣泄。正如前面所说,在张艺谋的电影里能够充分体验到这种民间精神。

再次,民俗是一种传承文化,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累积,并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发展,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民俗学研究也提出了民俗应该面向当代,面向现实生活的趋向,从理论上说当今社会的许多事项也属于民俗的范畴。所以,涉及到艺术研究的领域,一方面要关注民俗传统文化的部分,关注它作为一种原始的、古老的、历史的民间文化,通过影视的艺术表现,对曾经岁月的钩沉;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无论是行为方式上的,还是思想意识上的。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群体适应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先天选择,是一种天赋的民族性,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人类天然的本性不会改变,共同的心理框架也不会改变。同时,作为人性的回归,作为历史文化凝聚的结晶,民俗也是一种亘古不变的心理情结,就像每个人心底最美好的回忆往往是童年时期,最难忘的往往是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样。这也是从民俗学的角度来探讨影视艺术的重要方面。

综合文艺学、民俗学的研究成果,作为一个影视艺术与民俗学的交叉学科,影视民俗学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民俗是一种生活文化,它与生活相生相息,“艺术来源于生活”,民俗生活同样是影视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影视作品中往往离不开对民间风俗的展现,或是从民俗事项中撷取意象,来烘托氛围、升华主题,这是影视片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形成的重要方面。

民俗又是一种具有集体性、程式性的意识形态,是民众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体现,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约定俗成的制约力。人物的性格发展、气质风貌往往受群体共有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念的影响,离不开传统民俗的支配。另外,作品中的矛盾冲突、情节发展、主题挖掘等多方面民俗意识都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民俗作为一种群体的文化意识内涵是丰富的,其中也包括了共有的审美意识。在漫长岁月和空间凝聚的民众审美意识具有的广泛的渗透力、约束力和影响力,使群体成员无论在文艺创作还是欣赏方面,都有意或无意地受它支配,保持着审美传播和审美接受的习惯性和一致性。所以,在影视作品创作与欣赏中民众审美意识的潜在性作用不可低估。

民间文艺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民间文艺一方面从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祭祀仪式上吟唱的史诗和歌舞,婚礼上的歌谣、喜歌,指导生产的谚语,还是节庆时期的社火、戏曲表演等,民间信仰、技艺、生产、节庆、人生礼仪等都与民间文艺包括戏曲、民歌、说唱、地方小戏等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民间文艺也是一种艺术门类,有着诸多艺术元素,常常被吸取改编到影视作品中,滋养孕育了影视艺术创作,使民间文艺也成为影视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民间文学的研究近几年成果比较丰盛,并兴起了一些新兴学科,如叙事学、神话学等。作为一种民间口头叙事文学作品,民间文学经过千百年的口耳相传、集体创作,真切地反映了民众最基本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改编的影视作品比比皆是。如根据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改编的有电视剧《白蛇传》、《新白娘子传奇》、《青蛇与白蛇》,电影有《青蛇》等。

民间文学中有许多符合民众共同心理结构的元素还构成了诸多叙事作品共有的母题。母题是叙事中比较小的一个单位,不同故事中类似的母题组接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故事类型。无数流传于各个年代、各个地域的民间故事如同树木的枝节一样各不相同,但它们却往往拥有一个主干也即故事的类型。比如灰姑娘类型故事流传在世界各地,尽管故事情节千差万别,但其基本母题有这样几个:出身贫苦、神力相助、参加盛大集会、以特殊方式(鞋)验证身份、与王子结婚。这个故事反映了穷苦女孩的普遍梦想,只要勤劳、善良、美丽,虽然出身贫贱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灰姑娘类型故事在影视史上也比比皆是,从1899年就开始走上银幕的《灰姑娘》,到1940年的《魂断蓝桥》、1964年的《窈窕淑女》、1969年的《爱情故事》,及近几年热映的《漂亮女人》、《王子与我》、《曼哈顿女佣》,直至2004年美国出品的《灰姑娘的故事》等。可见,从民间故事中汲取营养,也是影视创作的一个方面,运用民间故事类型的理论来研究影视叙事也成为影视民俗学的内容之一。

神话、童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大多与民间信仰相伴相生,渗透着浓郁的万物有灵观念和神灵崇拜意识,这也是凝聚人类天马行空想象力的艺术空间,层出不穷的魔幻电影、动画片、恐怖电影等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元素。随着影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越来越多的想象可以变为影像现实表现出来,满足观众的梦想与期待。

艺术是人们心灵的栖息地,是人们情感宣泄、心理疏导和幻梦追寻的领域。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日益兴起,看电影和电视逐渐成了人们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人们对影视艺术的需求不断加深,对影视艺术的研究也要多方面开拓和发展。民俗与人类生活具有永恒性和伴生性,必然在文艺的领域反映出来,并对其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所以影视民俗学学科的提出和系统研究,对影视艺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