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资产按照质量分类的理论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对资产的基本结构、各个项目的基本内容等有了基本的了解。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就可以对资产的质量状况进一步展开分析了。

我们已经知道,资产按照其变现能力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但是,这种分类并不能进一步揭示企业资产的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屡屡出现一个看似很不正常的现象,即在连续几年收入和利润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下,突然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当然这一现象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本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有会计法规、政策规定不合理的问题,也有市场体系不完善的因素等。但从财务报表分析的角度来看,有一点却不容忽视,那就是企业在追求“良好”的财务业绩的同时,又在制造着大量的不良资产,致使我们所说的资产质量日趋恶化,从而最终会陷入财务困境而无法自拔。

既然企业的目标是生存、发展和盈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管理者就必须追求长远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当期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更多地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更加关注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更加注重企业资产的质量和营运效率。

新会计准则的首要特点就体现在会计观念的变化上。新准则强化资产负债表观念,淡化利润表观念,追求企业真实资产、负债条件下的净资产的增加,体现全面收益观念。这样一来,资产负债表便成为企业报表的主表,利润表则变成了资产负债表的附表,起着解释企业资产和负债变动情况的作用。因此,新准则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更加强调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公允的反映,更加重视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不再仅仅关注其营运效果。因此,研究资产质量问题,至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日益成为财务报表分析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资产质量分析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同时对企业来说也具有相当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资产质量的内涵及其属性

(一)资产质量的内涵

按照质量大师克劳士比的话说,质量就是符合要求。那么对资产的要求,就是通过对其进行安排与使用,使其预期效用能够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资产的质量,就是指资产在特定的经济组织中,实际所发挥的效用与其预期效用之间的吻合程度。不同项目资产的属性各不相同,企业预先对其设定的效用也就各不相同。此外,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同一项资产的预期效用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对资产质量的分析,必须结合企业特定的经济环境,不能一概而论,要强调资产的相对有用性。

企业对资产的安排和使用程度上的差异,即资产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导致企业实现利润、创造价值水平方面的差异,因此不断优化资产质量,促进资产的新陈代谢,保持资产的良性循环,是决定企业是否能长久地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

(二)资产质量的属性

1.资产质量的相对性

同一资产对于具有不同经营方向的企业价值不同,相对于不同企业,或者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来说,资产的质量也会有所差异。企业的某项闲置资产对于其他企业来讲有可能就是优质资产,这就为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改善资产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的资源再配置创造了条件。从财务分析的角度,资产的质量更多的并不是强调资产的物理质量。所谓资产的物理质量,主要通过资产的质地、结构、性能、耐用性、新旧程度等表现出来。资产的物理质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是显然的,在比较一项具体资产的质量时,资产的物理质量更为重要。资产的物理质量是资产质量的基础,不具备资产的物理质量要求也就意味着资产质量的恶化,但是达到了资产的物理质量要求也不能确定其资产质量的好坏,因为它只强调了资产的本身质量,而忽视了其在系统中的使用角色,即在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中能否发挥作用。因此,资产质量应更多地强调其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带来的未来收益的质量。而这种质量会因所在的企业背景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包括宏观经济环境、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的不同发展战略等。所以,分析资产的质量,不能只针对单个项目,孤立地进行分析,要与企业其他资产相结合,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结合,与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生命周期相结合,站在一个整体和相对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分析资产的质量,更强调资产的相对有用性。

2.资产质量的时效性

技术变革、消费者偏好改变、竞争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对企业的资产质量均会造成影响。例如,去年某项无形资产会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但今年出现了新的技术专利,企业的无形资产就会相对贬值。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投入研究与开发费用,不断提升无形资产,保持技术领先。在有形资产方面,设备可能会因企业的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变化而闲置,从优质资产变成不良资产;存货也有可能因消费者品味变化而卖不出去,企业信誉优良的赊销客户也有可能出现破产危机导致应收账款回笼困难,等等。因此我们认为,企业的资产质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研究资产的质量,应强调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和宏观经济背景。

3.资产质量的层次性

一个经济效益好、资产质量总体上优良的企业,也可能个别资产项目质量很差。相反,一个面临倒闭、资产质量总体上很差的企业,反而可能会有个别资产项目的质量较好。因而,研究企业的资产质量,一定要分层次进行,不但要从企业资产总体上把握,确定企业资产整体质量的好坏,还有必要分项目展开分析,根据各项资产的具体特征和预期效用,逐一确定各项资产的质量。

二、资产的质量特征

企业资产的质量特征,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展开:资产的总体质量特征、资产的结构质量特征以及资产的个体质量特征。

(一)资产的总体质量特征

根据资产负债表来看,利润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只要企业的净资产增加了,就应当作为利润确认。因此应首先定义并规范交易或事项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利润,即利润的度量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而非相反。这种确认利润的方法用公式表述为:利润=(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在资产负债观下,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

新准则尽管对于资产要素的界定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但由于公允价值理念的运用,必然导致资产的计量属性发生变化,金融工具、部分投资性房地产以及以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取得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将反映其公允价值。因此,按照新准则所确定的利润,应该是建立在资产真实价值基础上的资产利用效果的最终体现,应该更加体现企业资产在价值转移、处置以及持有过程中的增值质量。但有一点需要说明,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相当谨慎的,致使大多数资产的计量属性仍以历史成本为主。因此,利润中并未体现这些资产的持有增值情况,而对其计提的减值损失则可视为该项资产在持有过程中产生的负增值。

可以这样说,新准则下利润质量与对应的资产质量会更加密切相关,资产增值将成为企业投资人、经营管理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人士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资产的增值性将成为资产的总体质量特征,是预测企业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依据。

(二)资产的结构质量特征

所谓资产结构,是指各种资产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同项目资产的属性各不相同,企业预先对其设定的效用也就各不相同。因此,资产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对所筹资金作出的一种安排。企业对资金的安排和使用程度上的差异,即资产结构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导致企业经营战略实施、利润获取以及价值创造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均会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地说,资产的结构质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资产结构的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的变现速度。资产结构的流动性则是指与一定的资产总规模和负债(主要指流动负债)规模相适应的流动资产的规模和质量状况。资产流动性大小与资产的风险大小和收益高低是相联系的。总的来看,流动性大的资产,其风险相对小,收益相对较小且易波动;反之,流动性小的资产,其风险相对较大,收益相对较高且易稳定。但也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例如:

(1)流动性很强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能由于市场行情看好,在企业将其出售变现时,就会产生较多的收益。相反,企业长期股权投资中的投资变现能力小,但由于接受投资的企业经营不善,就会影响企业的长期投资回报率,甚至出现长期的投资损失。

(2)流动性很强的资产一旦遇到市场实现的障碍,就不能销售出去,变成呆滞积压商品物资,经营风险就会很高。在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流动资产比固定资产、金融资产比实物资产、收益性无形资产比支出性无形资产、短期资产比长期资产、货币资产比商品资产和生产资产、临时波动的资产比永久固定的资产流动性要大。但是,如果资产的质量不正常,流动性排序就必须按资产质量来进行。

资产结构的流动性质量可以通过流动性较强的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及其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加以衡量。尽管由于所处的行业不同,企业资产结构的流动性的外在表现可能会出现显著差异,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对企业资产结构的流动性进行分析和判断。一般的说,企业资产结构中流动性强的资产所占比例越大,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就越强。在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保障度较高的情况下,企业偿债能力一般较强,财务风险较小。同时,资产结构还会影响到成本结构,从而进一步决定企业的经营风险。这是因为,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都属于固定成本,所以此类成本相当于是刚性成本。由于经营杠杆效应的存在,如果长期资产所占比例过大,资产整体的流动性过小,则会意味着这个企业或者行业的退出门槛很高,转型很难,经营风险较大。但是,也不能片面、绝对地追求资产结构的流动性。这是因为,资产整体的流动性过强,极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资产整体的盈利性,因此,企业应该努力寻求一个合理的资产结构,在追求盈利最大化的同时,重视企业资产整体的流动性,从而减少生产经营面临的各种风险,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资产结构与资本期限结构的一致性

从流动性来划分,我们已经知道,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这实际上意味着资产结构的期限结构:即非流动资产代表了在企业停留期较长(一般为一年以上)的资产。

另一方面,从推动资产的资本来源来看,长期性的资本(或资金)来源(一般包括所有者权益和非流动负债)通常不会对企业资产的短期偿债能力提出要求。

这就是说,企业的资产结构与资本的期限结构有内在的一致性要求:即非流动资产和流动资产中长期稳定占用的部分,应该由长期性的资本(或资金)来源来推动,企业由于季节性、临时性原因造成的流动资产中的波动部分,则应由短期资本(或资金)来源来推动。

3.资产结构与企业战略的吻合性

企业之所以要确立其战略,并将其与竞争者区分开来,完全是出于竞争的需要。尽管一个行业的经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制定战略、与同行业的其他竞争者进行竞争时的弹性,但是许多企业仍然通过制定符合其特定要求的、难以被仿制的战略以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影响企业战略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区和产业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特征等。进行企业资产结构的合理性分析,必须建立在对企业战略的理解基础上,才能判断资产结构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吻合程度,即企业的资产结构是否对制约发展的因素作出了积极反应?是否维护和体现了企业已经制定的发展战略?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资产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企业是干什么的?其发展战略是什么?企业的资产结构是否能够体现其发展战略的要求?通过考察企业资产中经营资产与投资资产的比例关系,就可以透视该企业所采用的盈利模式,而盈利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的资产结构安排对企业战略的遵守与实施状况,进而衡量企业的资产结构与其发展战略的吻合程度。

4.资产结构的战略柔性

战略柔性是指企业战略对企业外部环境变迁的适应能力。这里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产品市场环境、资本市场融资环境及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等。我们提出战略柔性概念主要是基于如下思考:企业掌握特殊资源、专业技能、管理技能、学习能力以及积淀经验的能力可使企业在与竞争对手的动态博弈竞争中获得优势。因为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企业的能力培育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企业的战略应能够适应这一动态的过程,即战略的柔性。这里我们强调的是战略本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能等同于企业随着环境变迁而调整原有战略。

资产的结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的战略柔性。战略承诺理论认为企业的专有资源和特有能力的培育具有“投资”的锁入效应(lock in)和锁出效应(lock out)、路径依赖性、时间滞后性、组织僵化及资源惯性等特质。因而资产的结构安排在重新部署时应有利于克服“投资”锁定效应、路径依赖性、时间滞后性及资源惯性。资产各项目的和谐配比有利于企业培育柔性的战略。原材料、存货等项目与固定资产项目、人力资源项目的和谐与否意味着企业的生产能否达到成本最低。韩国现代汽车的柔性生产运营系统中,同一生产线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的不同需要生产不同车型,这样无疑节省了一条生产线的成本。

(三)资产的个体质量特征

所谓资产的个体质量特征,是指企业根据不同项目的资产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功用而对其设定的预期效用。由于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各自的功用不同,故企业对各类资产的预期效用设定也就各不相同,因而资产本身应具有各自的质量特征。但总的来说,研究资产的质量特征可以从资产的盈利性、变现性、周转性以及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资产的盈利性

资产的盈利性,是指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能力,它强调的是资产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这一效用。按照资产的定义,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因此,对资产的盈利性的要求便是毋庸置疑的,它是资产的内在属性,是其存在的必然所在。资产的盈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进而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及收益质量。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与其盈利性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贺武,2006)。资产质量好的公司盈利性一般较高,而通过保持稳定的收益就能够确保上市公司资产升值,因此,资产的盈利性是资产运作结果最综合的表现,也是提高资产质量的条件。而评价资产质量,其盈利性就成为不得不考虑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2.资产的变现性

资产的变现性,是指非现金资产通过交换能够直接转换为现金的能力,它强调的是资产作为企业债务的物资保障的这一效用。资产变现性的强弱,直接会影响企业偿债能力(尤其是短期偿债能力)的高低,而偿债能力又是企业能否健康地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由于日常的会计核算均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之上,致使企业资产的变现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资产能否按照账面价值或高于账面价值顺利变现,是衡量企业资产质量,并进一步分析企业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3.资产的周转性

资产的周转性,是指资产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被利用的效率和周转速度,它强调的是资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而被利用的效用。资产只有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过程中被利用,其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用才得以体现。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说明该项资产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吻合度越高,被利用率越高,为企业赚取收益的能力越强。因此,资产被利用得越频繁,也就越有效,说明其质量越高。如果资产闲置,资产的周转性必然会受到损害,资产质量就不好。马克思也认为资产的周转性非常重要,他在《资本论》中指出,提高资本周转速度对实现剩余价值或资本增值至关重要。所以,资产的周转性是资产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4.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

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是指资产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有可能与企业的其他相关资产在使用中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它强调的是资产通过与其他资产适当组合,能够发挥出大于单项资产个别效用总和的联合效用。这里强调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就是要强调,任何资产的增值均需要一定的条件,均需要与其他资产进行组合才可以实现。相同物理质量的资产,在不同的企业、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或者在同一企业的不同用途之间会表现出不同的贡献能力。因而这个意义上的资产质量,是把资产作为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站在整体的角度加以综合考虑与评价,而不仅仅孤立地去强调各项资产单独具有的质量。一项资产,如果在特定企业中不能发挥作用,即使物理质量再好,也不能算作该企业的优质资产,而必须通过适当的安排与整合,与企业的其他资产进行组合,才能共同满足企业的战略要求,从而体现其真正的增值能力,这是企业重组增值的基础。因此,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也应该成为资产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三、企业资产按照质量分类

那么,具体到特定企业的资产,又该如何分类呢?

尽管企业的资产具有盈利性、变现性、周转性和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等四个方面的质量特征,但在针对这些特征对企业的资产质量进行判断时,需要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加以分析,注意资产的相对有用性,因而很难笼统地加以概括和把握。为便于在理论层面对企业的各项资产按质量进行分类,可以简单地以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变现价值或被进一步利用的潜在价值(可以用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公允价值来计量)之间的差异来衡量。

资产按照其质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照账面价值等金额实现的资产

按照账面价值等金额实现的资产,主要包括企业的货币资金。这是因为,作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企业的货币资金会自动地与任一时点的货币购买力相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企业在任一时点的货币资产,均会按照账面等金额实现其价值。

但需要强调的是,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不同时点相同数额的货币资金的购买力亦不同。

(二)按照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贬值实现的资产

按照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贬值实现的资产,是指那些账面价值较高,而其变现价值或被进一步利用的潜在价值(可以用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计量)较低的资产。这类资产主要包括:

1.短期债权

这里的短期债权,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等。由于存在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因此,短期债权注定要以低于账面的价值进行回收。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短期债权的贬值因素,但是,从大多数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来看,大多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较为详细的企业则采用账龄分析法)或销售收入百分比法。但是,这种分析仍然难以恰当地反映债权资产的质量。这是因为,第一,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均需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百分比。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企业对坏账准备计提的百分比的确定不一定能够反映债权的贬值程度——整齐划一的一个或若干个坏账计提百分比恰恰忽略了决定债权质量的首要方面:特定债务人的偿债能力。我们并不是要否认企业对外披露债权时计提坏账准备对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债权质量的积极作用,而是要说明,对债权质量的分析,仅仅靠坏账准备披露的数字是不够的,必须结合企业债务人的情况进一步分析。

2.部分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投资。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符合两个条件:第一,能够在公开市场交易并且有明确市价;第二,持有投资作为剩余资金的存放形式,并保持其流动性和获利性。

尽管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目的的持有期不超过一年,但是,即使企业的短期投资实际持有期超过一年时,该投资仍应作为短期投资进行处理。除非企业已经将其改为长期持有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新准则中,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会产生利得或损失,这将改变原有会计实务中短期投资只确认减值、不确认升值收益的情况。因此在新准则实施以后,对该类资产应重新加以归类。

3.部分存货

在企业的报表披露上,存货可以计提损失(即存货跌价)准备。企业计提的存货损失准备,反映了企业对其自己的存货跌价(贬值)的认识。在企业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对存货进行期末计价的条件下,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时,表明存货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此时按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数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并将这部分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在具体应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规则时,有两个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是存货成本的确定;二是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关于企业存货的成本,一般来说,从外部购入的存货成本的确定有较大的客观性,不会在运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规则方面产生较大的随意性问题。但是,企业自制的存货成本的确定,则受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生产设备的利用程度、企业的折旧政策、企业对共同耗用性制造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分摊方法的选择、制造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生产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的选择以及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正是上述因素的制约,使得制造业存货的制造成本经常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波动。

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预计完工成本以及销售所必需的预计费用后的价值。这就涉及对预计售价、预计完工成本以及销售所必需的预计费用等因素的估计。既然是人的估计,在很多情况下,上述因素的估计将难以避免当事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说,存货跌价准备在质量方面的含义是反映了企业对其存货贬值程度的认识水平和企业可接受的贬值水平。

4.部分长期投资(新准则中将其分列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项)

长期投资是指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这就是说,长期投资是企业持有的不准备随时变现、持有期超过一年、因对外出让资产而形成的股权或债权。

为了揭示企业长期投资因质量下降所产生的贬值因素,企业可以在其资产负债表中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5.部分固定资产

我们知道,固定资产体现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企业一般不会将其正在使用中的固定资产对外出售。因此,企业固定资产的质量主要体现在被企业进一步利用的质量上。

但是,在历史成本原则下,持续经营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通常将提供固定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以及固定资产净值。受企业折旧政策的制约,企业披露的固定资产净值不可能反映在资产负债表日相应固定资产对企业的实际“价值”。

实际上,在企业的固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将在未来增值,如企业的房地产等。但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固定资产正在快速贬值,如技术含量较高、技术进步较快的高科技资产。

6.纯摊销性的“资产”

纯摊销性的“资产”,是指那些由于应计制原则的要求而暂作“资产”处理的有关项目,包括长期待摊费用等项目。

应该说,除个别项目有可能包含对企业未来有利的资产内容外,上述项目的主体并不能为企业未来提供实质性帮助,没有实际利用价值。

因此,上述各项“资产”的实际价值趋近于零。

(三)按照高于账面价值的金额增值实现

按照高于账面价值的金额增值实现的资产,是指那些账面价值较低,而其变现价值或被进一步利用的潜在价值(可以用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公允价值来计量)较高的资产。这类资产主要包括:

1.大部分存货

对于制造业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其主要经营与销售的商品就是企业的存货。因此,企业的大部分存货应该按照高于账面价值的金额增值实现。

2.部分对外投资

从总体上来说,企业的对外投资应该通过转让或者收回投资、持有并获得股利或者债权投资收益等方式实现增值。

另外,新准则实施后,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提高也会使该类资产产生增值。

3.部分固定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

企业的大部分固定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都应该而且必须通过经营运用的方式实现增值。

4.账面上未体现净值,但可以增值实现的“表外资产”

账面上未体现净值,但可以增值实现的“表外资产”,是指那些因会计处理原因或计量手段的限制而未能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净值,但可以为企业在未来作出贡献的资产项目。主要包括:

(1)已经提足折旧、但企业仍然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该类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由于其历史成本与累计折旧相等而未能体现出净值。企业的建筑物以及设备、生产线等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这类资产由于对企业的未来有利用价值,因而是企业实实在在的资产。

(2)企业正在使用,但已经作为低值易耗品一次摊销到费用中去、资产负债表上未体现价值的资产。与已经提足折旧,但企业仍然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一样,企业正在使用,但已经作为低值易耗品一次摊销到费用中去、资产负债表上未体现价值的资产,由于其对企业的未来有利用价值,因而是企业实实在在的资产。

(3)已经成功的研究和部分已列入费用的开发项目的成果。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支出一般作为支出当期的费用处理。只有成功的开发支出才作为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处理。这样,已经成功的研究和部分已经列入费用的开发项目的成果,将游离于报表之外而存在。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于重视研究和开发、历史悠久的企业。

(4)人力资源。毋庸置疑,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一项无形资产。遗憾的是,目前的财务会计还难以将人力资源作为一项资产纳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因此,了解、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只能借助于非货币因素的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对企业资产质量的整体把握,应当结合表内因素与表外因素加以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