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文化概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常言说:“千人千心境,万人万模样。”文化和人一样,不同国家的文化都有各自的不同特点。概括起来说,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有五个方面:

2.1 连续性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等优秀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连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文化。连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4与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入侵而中断,如古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经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中国文化却大不相同,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的相继南下,乃至满族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文化。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始终未曾中断,成为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连续性文化”。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农业—宗法社会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习惯势力,坚守自身的传统和体系,使之不断调节发展轨迹,顺应时事变迁。因此,中国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连续性。中国文化的这一特点,使其越积越丰厚,文化的底蕴博大精深。同时,由于历时久远,文化体系完备,所以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十分发达,并且各个时代都有所发展,各个文化门类的发展保持了完整连续的阶段性形态。这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2.2 包容性

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多种文化汇合起来的统一体,它在吸收国内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吸收了大量外来的文化。外来文化没有也不可能取代中国文化;相反,中国文化却包容、改造了外来文化,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上有所谓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说法。各个民族经过尧、舜、夏、商、周2000多年的不断融合,逐渐华夏化。秦文化吸收融合了诸如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多种文化个体,形成了具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基础、共同心理素质的、拥有两三千万人口的一个稳定共同体。到了汉代,中华民族的建构终于完成。十六国北朝时期,早期内迁的北方各民族如匈奴、鲜卑、羯、羝、羌等,到北魏后期,民族特征逐渐淡化,最后被汉族融合。隋唐的统一,又加强了同周边各民族的交往。隋唐以后,各民族间的融合一直没有停止。汉民族的不断壮大,对于各民族的交往和发展,对于统一局面的形成和巩固,对于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趋于平衡,特别是对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中国文化在古代长期领先于周边国家和地区,中国文化的精髓,如汉字、儒家经典、典章制度、礼法制度,以及农业手工艺技艺等等,都曾长期影响过周边国家。但这种文化上的“高势位”并未影响中国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异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最后与中国5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佛教,本来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中国文化并没有排斥它,而是加以吸收、改造,使它逐步适合中国固有的文化,最后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

2.3 群体性

在历史上,当氏族社会还没有完全解体时,中国就跨进了文明的门槛。宗法制度通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复合体,把社会成员牢牢地维系在一起,借以克服单独个体所不能克服的困难,并承受单独个体所无法承受的压力。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本位和家国一体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群体本位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个体不能独立存在,家庭、国家才是超越个体的绝对价值,个体价值必须依附于这种群体价值之下;否则,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自觉地压制、泯灭自我生存的价值。这种群体本位的价值观,使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讲求为国、为民献身,以一己之私为耻;民族传统文化因而能经受各种冲击和考验,连续不断,历久不衰。但是这种群体性的价值观也严重地抑制了人的自我意识,牺牲了个体发展的机遇。同时,这种价值观也成了维护封建皇权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

2.4 伦理性

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方的差异之一,是没有彻底斩断血缘的纽带。而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更是把血缘亲情和家庭伦理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伦理性的特点。历代的统治者在治国实践中,大都注重道德感化的威力,强调劝善惩恶,见贤思齐,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伦理型文化,教育人们“为理想而献身”,颂扬高尚的情操和名节。每当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总有一批志士仁人慷慨赴国难而“舍生取义”。像“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闻鸡起舞”的祖逖,不辱君命、杖节牧羊的苏武,从苦难中崛起、统一中国北方的成吉思汗等等,就是其中的典范。这些人都从传统思想中吸取过积极的思想营养,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彪炳千秋的民族英雄。另一方面,在以宗法为基础的国度里,人们生活在以血缘为纽带的生活环境中,其注意力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上下、长幼的伦理关系上,维护伦理关系的6需要远远超过了对宇宙、自然以及生产技术的重视与探索。中国文化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要求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兄弟之间要讲悌,朋友之间要讲义、讲信,为人臣、人妻要守节,与一般人交往也要讲忠恕之道,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君臣协力,朋友同心。中国文化的各个分支也都被伦理观念所支配,比如中国哲学讲阴阳之道,便从伦理上的夫妇关系推演到政治关系(君臣、治乱、兴衰);文学强调“教化”功能,史学强调“寓褒贬,别善恶”、“惩恶扬善”,教育则强调“首孝悌,次见闻”等等。

复习要点

一、基本概念 文化 广义文化 狭义文化 次广义文化

二、思考问题

1.在中国,“文化”一词正式出现于何处?当时的意思是什么?

2.四大文明古国包括哪几个?其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是哪一个?

3.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