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社会环境背景

在社会环境方面,对区域文化影响显著的是北方政治和军事比较活跃,南方经济比较发达。

(一)北方战事较多

我国是大陆国家。历史上各个政治势力集团互相接壤,犬牙交错,战争的频率很高。战争期间,生灵涂炭,成千上万人民亡于一旦,房屋财产受到巨大破坏。同时,战争加速人口流动,推进文化扩散。

战事分布的总趋势是北方较多,南方较少。根据台湾三军大学编的《中国历代战争史》,从公元前221年到1840年的2061年间,有重要战役721起。台湾三军大学编.中国历代战争史,1—18册.台湾:军事译文出版社,1983.北方548起,占76%。南方173起,占24%。北南战事比例大致是3∶1。在北方,河南、河北、陕西战事较多,加上山西、北京,占全国战事一半。其中,河南位居榜首,占全国战事1/6。

我国战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保卫和拓展边疆战争,另一类是统一和割据战争。这两类战事的战场都以北方为主。

国家处在统一状态时,保卫和拓展边疆是主要军事任务。长城一线是古代农耕和游牧分界线,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接触带,也是民族冲突的主要场所。在冷兵器时代,战斗力与军队运动速度成正比。汉民族掘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运动速度相对缓慢。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来无影去无踪,战斗力略胜一筹。因此,农耕民族要修筑长城保卫疆土。公元前9世纪起,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唐,直到明朝,绵延2000余年,不断修筑,长城总长度在5000千米以上。长城一线是古战场所在地,也是军事布防重地。

国家处在分裂状态时,各路诸侯,一要割据,二要兼并,三要一统中华,频频发动战事。决定兼并和统一战争区位要素有两个。一在诸侯领地的接触带和交通干线。中原既是处于东西南北各路诸侯的接触带,又是自北到南、自东到西交通干线的交叉点。逐鹿中原成为兼并和统一战争的代名词。二是争夺首都。我国历史上首都主要在北方。受到这两个要素的制约,历史上兼并战争和统一战争主要发生在北方。李燕茹.中国历史战场地域分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文地理,2001,6:61—63.

(二)首都主要建在北方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我国首都主要建在北方。唐朝以前,首都主要在西安。五代以后,首都主要在北京。西安和北京是北方地区的城市,与空间上的中心点、人口分布的中心点、经济活动的中心点,都有偏差。

南京和杭州都是我国六大古都之列。在南京和杭州建都的历史背景是南北分裂,南方偏安。南方地形复杂,雨量丰沛,物产丰富,是建立偏安小朝廷的基础。一旦北方大规模军事力量南下,偏安的南方小朝廷往往无力抗衡。我国历史上几位著名的亡国之君,都出在南京,如南朝梁武帝萧衍(547)、陈后主陈叔宝(587),五代南唐李后主李煜(960)。唐朝诗人杜牧夜泊南京秦淮河时不禁感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后主的词造诣很高,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在政治上却是个弱者。

(三)东南一带经济比较发达

我国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是福建、浙江和广东三省。

东南一带经济发展有深刻的历史背景。近两千年来我国人口分布重心和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移向东南。北方旱作农业在生产力较低时比较容易开发。南方地势低洼,需要兴修水利,开辟稻田,才能耕作。待到南方稻田大批开发后,就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较强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南方商品意识较强是经济比较发达的重要原因。1993年《经济参考》记者周游南北,根据观察体验发表文章,标题是:南方路边多广告,北方街头多口号。南北城市景观差异是商品意识的最佳注释。社会上流传“北方奖官帽,南方奖钞票”,“北京出决议,广东出效益”等顺口溜从不同视角反映南北商品意识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