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色彩观

孟子说:“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告子上》.世界缤纷。环境有色彩。城市有色彩。家居有色彩。服饰有色彩。色是美感最基本的要素。随着追求生活品质时代的到来,色彩顾问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

人们对色彩的喜好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按照自然属性,色彩分暖色和冷色。暖色以红为首,包括橙、黄、棕等。炉火给人温暖感,是红色的。冷色以青为主,包括蓝、绿、紫等。高原、蓝天、碧海的基调是冷色。南方炎热,一般喜好冷爽的颜色。北方寒冷,一般喜欢温暖的颜色。对颜色的喜好还受文化传统影响,与个人的性格、年龄、职业也有关系。性格活泼的人喜欢暖色。性格孤独的人喜欢冷色。

(一)尚黄

汉民族爱热闹。摆摊的有句行话:“卖钱不卖钱,摊子要扯圆。”喊得热闹就有人围观。有人围观,摊子扯圆了就能赚钱。百姓就餐爱往嘈杂的餐馆跑,认为嘈声大,人气旺,肯定质量好。在英文词典里查不到与热闹含义完全相同的词。反映在色彩观上,汉民族就爱暖色。古代华与花两字相通。《说文解字》说:“华,草木华也”,代表艳丽色彩,热闹场面。

在暖色中,汉民族首尊黄色。尚黄有自然环境背景。黄土分布地区是华夏文化发源地。进入黄土高原,放眼望去,一片玄黄,天黄、地黄、河黄、人黄。华夏民族以农耕为本。黄色的土地是华夏文化的根基。古代黄河叫河。后来加上黄字。加黄字的原因有三个说法:(1)黄土高原说;(2)河水多黄沙说;(3)始祖黄帝说。三种说法是相互关联的。吴东平.色彩与中国人的生活.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47.“土色黄,故曰黄帝。”谯周,《古史考》.

中华哲理是尚黄观的理论依据。按照阴阳五行说,木色青,金色白,水色黑,火色赤、土色黄。五方观进一步突出黄的地位。五方是东方青,西方白,中央黄,南方赤,北方黑。《论衡·符验》说:“黄为土色,位在中央。”《吕氏春秋》说:“中央土,其色黄。”明永乐年间建成的中山公园社稷坛,东面代表青土,南面代表赤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央是黄土。

牡丹花是我国雅俗共赏的名花。唐时牡丹花名种叫魏紫姚黄。魏和姚是两位栽培牡丹名士的姓。魏紫是牡丹花王,姚黄是牡丹花后。因为不符合尚黄观,宋时改称姚黄魏紫,把姚黄升为花王,魏紫降为花后。黄金是财富的象征。百姓喜爱佩戴黄金饰品,喜爱贮藏黄金。将发大财称作黄金万两。黄道吉日是百事如意的好日子。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黄色至尊,是皇权的代表。在董仲舒建议下,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朝廷规定“衣尚黄”,开始确立黄色的权威。《史记·孝武本纪》.东汉末年,太平道首领率众起义,战士头扎黄巾,称黄巾军,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黄等同于天。从隋朝起,黄色成为帝王垄断的颜色。公元960年正月,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部下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给他披上,拥他为帝。黄袍加身成了称帝的代名词。皇帝的文告用黄纸书写,称黄榜。科举甲科及第的名单用黄纸公布,称黄甲。皇帝颁发的历书用黄纸印刷,称黄历。

进入21世纪,陕北发展旅游业注意发掘黄色资源,在三黄上做文章:一黄,黄帝陵;二黄,黄河;三黄,黄土地上的民俗文化。

(二)尚红

红色是最具刺激性的颜色,能使心律跳动加快,能使血液流动加速。在汉民族心目中,红是祖国的象征,权力的象征,喜庆的象征,忠勇的象征,美丽的象征。

《说文解字》说:“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炎帝是华夏民族两位先帝之一,又叫赤帝,以火得名。赤县神州是中国的别名。《史记》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百姓又称赤子,海外华侨华人称海外赤子。杜甫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表望门贵族。白居易诗:“雪中退朝者,朱紫皆公侯。”白居易:《秦中吟·歌舞》.唐朝王公贵族都穿红色和紫色的官服。清朝帽子顶戴颜色是区别官级的标志。一品用亮红,二品用暗红。红色是品阶最高的大官。直到现在,公文用鲜红大字作标题,称红头文件。印章用红色印泥。表扬的告示大都用红纸,称红榜。“文化大革命”登峰造极,到处是红色的标语和旗帜,衣服袖子有红袖箍,帽前有红五星,胸前有红像章,俗称“红海洋”。

在我国民俗中,红与喜画等号。写大喜字要用红色。红运、红榜、红包、开门红、满堂红、红白喜事、红光满面,都有喜庆含意。婚书庚帖叫红帖。新婚洞房点红蜡烛,挂红灯笼,贴红对联。新娘穿红袄、红裤、红鞋、涂红唇、红脸蛋、红指甲。新郎和新娘戴红花,牵红线。新床上放红被、红枣、红筷。生子用红蛋送亲友。婚礼用红烛绘上龙凤,叫花烛。洞房花烛作为婚礼的同义词有一千多年历史。北周庾信在《和咏舞》中说:“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

陕南洛南县北山一带有抹红脸的习俗。新女婿来到岳父家时,新娘屋里的姐妹嫂嫂,借端饭递水的机会,将准备好的桃红水抹在新女婿的脸上、手上。新女婿成了红脸关公,逗得众人哈哈大笑。这叫喜事红到底,图一辈子吉利。张建忠.陕西民俗采风.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9:160.广东客家结婚有挂染红习俗:“一匹红罗万丈长,鲁班子弟来缠梁,左缠三转生贵子,右缠三转状元郎。”嘉应大学编,《梅州风采》,嘉应民间文学专号,187页,57、58期合刊,1989年.

民间年画“红绿大笔抹,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吉祥又红火”。年画钟馗的姿态多种多样,穿大红官袍是不能改变的。门神和婴戏图都用红色作基调。婴戏图中的胖娃娃脸蛋是红的,肚兜是红的,象征大吉大利的鲤鱼也是红的。吴东平.色彩与中国人的生活:260.汉人班固在《西都赋》中说:“红尘四合,烟云相连。”红尘寓意世间繁华景象。看破红尘表示看破人间盛衰。李汝珍在《镜花缘》第40回中有“岂非看破红尘”。我国戏剧勾画脸谱。红色代表忠勇耿直。京剧武生叫净角,红脸武生叫红净。武圣人关公是商界供奉的财神,民间尊崇的神祀,他的脸是红的,袍也是红的,是红净的代表。

红是美貌的同义词。红妆是女子盛装。苏东坡《海棠诗》说:“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红娘是《西厢记》中聪明勇敢的婢女,后来泛指为婚姻牵线的善人。红颜薄命是娇秀不幸的女子。红是我国女性取名频率最高的字,最容易重复的字。为了减少重复率,有时用虹字顶替。

作为黄和红的对立色白色,被认为是凶色。孝服和灵堂用白作基调。智力低下称白痴。出力不讨好叫白干。一度把钻研业务不关心政治叫“白专”。

西方色彩观对我国传统尚黄、尚红思想有不小的冲击。在体育竞赛中黄牌是警告,红牌是出局。在文艺领域,黄色文学、黄色电影、黄色歌曲是格调低下的标志。我国1936年出版的《国语词典》对黄色刊物注释:“谓以低级趣味争取读者之刊物,因半世纪前美国纽约的《世界报》以黄色印版之漫画推广销路而有此称。”红灯表示禁止通行。因为红色的穿透力最强,达到1000米以上。铁路列车从刹车到停止还要冲出800米,只有红色才能保证安全。黄色的穿透能力也比较强,用作缓行信号。时尚的新娘婚礼穿白色婚纱,招待宾客换红色晚礼服,体现色彩观上的中西融合。

(三)少数民族色彩观

我国少数民族的色彩观丰富多样。白与黑两种基本色是少数民族崇尚较普遍的颜色。

回族、朝鲜族、纳西族、白族、景颇族、哈尼族等民族崇尚白色。回族男子爱戴白色回回帽,穿白衬衫、白裤子、白袜子。回族老年妇女戴白色头盖。纳西族的保护神“山朵”是白色神,认为白色是光明、吉祥、善良的象征。东巴经《黑白战争》描写白色部落战胜黑色部落的故事。白族以白为族名,认为白代表纯洁和高尚。

蒙古族既尚白,又尚黄,不喜欢黑色和灰色。蒙古草原云是白的,羊是白的,奶是白的,蒙古包也是白的。蒙古人自称是白色民族(查干牙孙),称农历正月是白月,春节是白节。节日期间,按照传统要穿白袍,蹬白靴。蒙古人民把奶制成的食品称白色食品,可以招待高贵的客人。蒙古族尚黄与传说有关。按照传说,蒙古人的祖先是金器中出生的三个儿子,像金光闪耀的金器一样坚不可摧。成吉思汗家族的历史称黄金族史。君王的面容称“金颜”。

彝族和苗族尚黑。彝族的图腾是黑虎,认为彝人是黑虎的子孙,黑是高贵的象征。在奴隶社会期间,黑彝是奴隶主,白彝是奴隶。彝族服饰以黑为基本色,常用黑虎装饰。苗族认为黑色象征美丽、庄重。苗族习惯用蓝靛和杨树皮汁把布料染得黑里透亮。

有些民族兼有尚黑和尚白的传统。藏族自称是黑头人。藏族人民爱戴的格萨尔王是黑头君长。同时藏民认为白色代表善良、吉祥,爱用白色哈达表示庆贺欢迎。

满族尚黑、尚白也尚黄。满族尚黑与萨满教有关。在萨满教中,漫漫长夜的守护神是黑色的。黑色的服装受满族人民的尊重。满族认为天穹、日、月、星辰的本色是白,白象征光明、公正。满族先人女真族建国时金太祖说:“宾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金史·太祖记》.于是国号称金。满族进关前,曾以后金为国号。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有两层用意。一在克明。因为明是火,清是水,以水克火。二在金清同音,有传承先辈伟业的含意。吴东平.色彩与中国人的生活:41—45.

生活在茫茫沙漠、雪域高原和辽阔草原的民族,都希望调剂大自然比较单调的景观,在服饰上爱用鲜艳、光亮、对比度强的色彩。蒙古袍、藏袍和维吾尔族的服饰都爱用鲜艳的色泽。

伊斯兰教崇尚绿色。伊斯兰教发源地在沙漠干燥区,绿色代表生命,孕育活力,给人希望。在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地区,绿色都是标志性景观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