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名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矢志学医 为解人民之疾苦

1914年1月26日(民国三年春节),冯传汉诞生在湖北汉口江岸区一个普通医生的家中。父亲在京汉铁路汉口江岸铁路医院任职行医,在其所服务的医务管段中具有极高的威信。母亲是勤俭持家温良贤淑的家庭妇女,但知书识字,一心致力于照顾培养和教育子女。

汉口江岸和长辛店是京汉铁路南北两段机车、车辆修理厂和铁路桥梁、站房修理厂的所在地,各约有两千工人,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中著名的“二·七”大罢工的发生地。冯传汉在童年时代看到最多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也经常接触到各种饱受病痛折磨的贫困工人,见识到劳动建设的伟大,也铸就了他勤勉倔强的性格及自立自强的决心。

1914年,4个月大的冯传汉与父母、叔父合影

家境是普通的,但家教是严格的,所受家庭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一生都受益无穷的。冯传汉的父母都严于律己,宽诚待人。尤其是父亲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儒家思想,在他幼小懵懂的脑海中扎根、萌芽并成为一生的思想哲学。父母从小就要求行为要规范:坐必正,立必直,食无声,有礼貌。在冯传汉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就教他说Bonjour, Monsieur, Madame(法语)、Good morning等问候辞,还要学习中西餐进餐礼仪。不到5岁的小冯传汉应邀到邻居Blaiss夫人家作客,见到客人能彬彬有礼地懂得西方礼节,会熟练地使用刀叉进膳了。

父亲家贫,没有机会多读书,就把这份遗憾融入深厚的父爱中、融入对子女的教育中。冯传汉三四岁学背唐诗,5岁已经能把《滕王阁序》文末八句经典的诗句倒背如流“滕王高阁临江诸,日暮凭栏罢歌舞……槛外长江空自流”,并学习对联的对仗韵脚和词法,父亲为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和阅读能力,专门订阅了《儿童教育》、《儿童世界》等读物,亲自教授中国历史和世界地理的知识。父亲还经常带着不到5岁的冯传汉,走出家门增长见识,游览了南京、上海、长沙、杭州、洛阳以及京汉铁路的沿途大站等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父亲为孩子们日后的成长所创造的良好开端。6岁时,冯传汉已经开始熟读《古文观止》,其中的《陋室铭》、《春夜宴桃源序》、《归去来辞》、《兰亭集序》、《桃花源记》等名篇在冯先生记忆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虽然已为耄耋老人,闲暇之余仍能清晰地将历史名篇的重要片段朗朗上口。

童年时良好的文学素养的熏陶,造就了冯先生博学儒雅的气质和学者的风范。他一生中都手不释卷、不惰学习,尤其喜读文著和诗词,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1971年结束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出差,乘机回国时,俯瞰布达山和多瑙河,即兴赋诗一首:

“布达山高划碧空,斗转星移又相逢。

霜林萧瑟落黄叶,蓝河细雨掠秋风。”

“龙门石窟重临佛门故地,香山祠冢凭吊司马江洲”是冯先生1992年在洛阳开会后,游览龙门石窟、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祠冢,即兴所做对联。[注:白居易宋元和十年贬为九江郡司马,去世后葬于洛阳香山]

1985年冯传汉出访澳大利亚时,受邀到Tuffley医生家中做客。女主人正在研读林语堂所著Su Tungpo:The Guy Genius(《苏东坡:爽朗的天才》)。见到东方人来家中做客,给予热情的接待,席间询问了一些书中她所不能理解的历史背景和东方传统文化。冯传汉不但一一给予解答,还讲述了许多苏轼的故事、书法和豁达豪放的诗词风韵,还用英文将《前赤壁赋》中“且夫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遇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做了详尽的讲解。宾主畅谈尽欢,其乐融融。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两国医学专家,因共同的兴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谈起这段回忆,冯先生感慨道:“父亲最崇拜苏轼,写苏轼体字,也给我讲了不少关于他的故事。如果没有他的耳濡目染的熏陶,如果没有从小对苏东坡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我和Tuffley夫妇的友谊也许不会有这样知音般的默契。”

在冯传汉的记忆中,儿时最好奇、最乐于做的事情就是看父亲怎样诊病、怎样做脓疡切开、怎样换药等等。儿时最喜欢做的游戏是和小伙伴模仿医生看病。由于父亲的服务极其认真,受到附近居民、工人、国外工程师等人的尊重,有些工人看到小传汉还会说:“瞧,我们的小大夫来了!”父亲以“仁爱、仁心、仁术”行医的风范和品德所形成的言传身教,加之同胞的贫瘠和苦痛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刻下的烙印,都成为日后冯传汉矢志学医的原始动力。

95岁高龄的冯传汉至今回忆起他的童年,仍然始终感怀父母对他的教育和那种富有远见的培养方式。儿时所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医学知识、英语氛围的熏陶,使日后成长有了良好的开端,为医学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

1922年由于父亲调到长辛店铁路医院就职,冯传汉就读于交通部立扶轮小学,作为三年级插班生。1925年考入崇德中学(今北京31中)。这是一所英国教会学校,教学严谨,课量不大,但学以致用,以英语教学而闻名。初中地理进行英文授课,考试要默绘地图,标出山脉河流、城市、物产等。到高中阶段绝大部分课程用英语讲授,每周的文学会上,年轻的冯传汉和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英文讲演和辩论。当时的热烈场景冯先生仍记忆犹新,并且得意地说:“1932年毕业时,评我英文辩论优秀奖,以一本OliverTwist(《雾都孤儿》)作为嘉奖。”

十几岁的青少年正像朝气蓬勃的小树苗一样抽枝展叶,汲取阳光雨露。愉快而丰富多彩的中学生活,为冯传汉带来的不仅仅是健康的体魄、扎实的基础知识、广泛的兴趣爱好,更是一生受益无穷的勤奋好学、求知若渴的态度。年逾九旬,冯先生至今仍念念不忘求学时的情形,仍常常记起同学师生之间的情谊(尽管大都已经辞世),他总是淡然地微笑:“我喜欢做学生,一辈子都在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