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
由于管理概念本身具有多义性,它不仅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而且还因时代、社会制度和专业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解释和理解,随着生产方式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人类认识领域的拓展,人们对管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别还会更加明显。
1.2.1 管理及其性质与职能
1.前人的观点
从词义上,管理通常被解释为主持或负责某项工作。人们在日常生活上对管理的理解是这样,平常人们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去应用管理这个词的。但自从管理进入人类的观念形态以来,几乎每一个从人类的共同劳动中思考管理问题的人,都会对管理现象做出一番描述和概括,并且顽固地维护这种描述和概括的正确性甚至唯一性,人类从来就不曾取得对于管理定义的一致理解。
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到目前为止,管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各种不同的管理学派,由于理论观点的不同,管理学者对管理概念的解释更是众说纷纭。
(1)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还是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泰罗·科学管理原理)
(2)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法约尔.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3)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
(4)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小詹姆斯·唐纳利,詹姆斯·吉布森,约翰·伊凡.管理学基础——职能·行为·模型)
关于管理的定义可以列举很多,以上几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合分析上述各种不同观点,总的来说,它们各有真知灼见,也各有不足之处,但这些定义都着重从管理的现象来描述管理本身,而未揭示出管理的本质。那么,如何对管理这一复杂的概念进行比较全面和一般地概括呢?
2.本书对管理的定义
让我们对管理活动的一般情况先做一下剖析。首先,管理是一种行为,作为行为,首先应当有行为的发出者和承受者,即谁对谁做;其次,还应有行为的目的,即为什么做。因此,形成一种管理活动,首先要有管理主体,即说明由谁来进行管理的问题,要有管理客体,即说明管理的对象或管理什么的问题;再次要有管理目的,即说明为何而进行管理的问题。有了以上3个要素,就具备了形成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我们还应想到,任何管理活动都不是孤立的活动,它必须要在一定的组织、环境和条件下进行。
一般认为,企业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实现预期目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协调以人为中心的活动过程。企业管理的概念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含义。
(1)管理的目的是实现预期目标。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世界上既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的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实现管理目标就必须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过程,这是一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都要履行的管理职能。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就是使人的努力与集体的预期目标相一致。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管理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协调是社会组织不可缺少的活动,协调的中心是人,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
(4)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管理者的第一个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管理者应明确,组织是什么,它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其目标;管理者的第二个责任是管理管理者,对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进行管理,管理者应该培养其下属;管理者的第三个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工人,主要是激励组织成员发挥其创造的热情,求得组织创造的最佳效果。
3.管理的性质与职能
1)管理的性质
管理的性质主要包括管理的两重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1)管理的两重性是指管理所具有的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自然属性和为一定生产关系服务的社会属性。管理是由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它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外,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的两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正确理解管理的两重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自然属性是管理最根本的属性,它要求管理工作者要适应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按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来合理组织生产力,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这有助于我们及时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知识。同时,管理又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任何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出现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其有效性往往同生产力水平及社会历史背景相适应。实践证明,不存在一个适用于古今中外的普遍的管理模式。因此,在学习和运用某些管理理论、原理、技术和手段时,必须要结合本国、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2)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人们经过无数次的实践与成败,从中收集、归纳、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管理人员仅靠背诵管理原则、原理进行管理活动,如同医务人员靠背诵医书诊断疾病、建筑师靠公式设计建筑一样,必然是脱离或忽视实际情况的无效活动。管理人员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地管理。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因此,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掌握管理的这一特性,对于我们学习管理和从事管理工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2)管理的职能
管理职能指管理承担的功能。现在最被广泛接受的是将管理分为四项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如图1.3所示。
图1.3 管理的职能
(1)计划。计划就是确定组织未来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计划职能一般包括:确定目标、调查与预测、选择实现预期目标的活动方案等一系列工作。
(2)组织。组织职能是把组织的各种资源、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从劳动分工和协作上,从时间和空间的相互关系上,科学合理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有效地完成组织计划,实现组织目标。组织职能服从于计划职能,并反映组织计划完成目标的方式。组织职能一般包括:设计与建立组织结构、合理分配职权与职责、选拔与配备人员,推进组织的协调与变革等。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是实施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保证。
(3)领导。领导是运用影响力激励员工以便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领导也意味着创造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在整个组织范围内与员工沟通组织目标和鼓舞员工树立起谋求卓越表现的愿望。此外,领导也包括对所有部门中,职能机构内直接与管理者一道工作的员工进行激励。领导职能一般包括:选择正确的领导方式、实现有效沟通、激励下级并调动其积极性、加强领导者修养与领导艺术等。
(4)控制。控制是对员工的活动进行监督,判定组织是否正朝着既定的目标健康地向前发展,并在必要的时候及时采取矫正措施。人们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常常使实践活动偏离原来的计划。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订的计划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
法国管理学者法约尔最初提出把管理的基本职能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后来,又有学者认为人员配备、领导、激励、创新等也是管理的职能。何道谊先生的《论管理的职能》一书中依据业务过程把管理分为目标、计划、实行、检馈、控制、调整六项基本职能,加之人力、组织、领导三项有关人的管理方面的职能,系统地将管理分为九大职能。
1.2.2 管理基本理论的发展阶段
管理思想是人们在漫长而重复的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把各种管理思想加以归纳总结,形成了管理理论。人们运用管理理论去指导管理实践,以期取得效果,并在管理实践中修正和完善管理理论。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4所示。
图1.4 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管理的形成与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1.第一阶段:传统管理阶段
传统管理阶段的时间是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由手工业生产过渡到近代机械化生产早期,属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这时虽然出现了工厂,但还处于工厂发展的早期阶段,管理工作一开始并不很受重视。之后由于使用机器,劳动分工协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管理工作显得很重要了,其工作内容是传授管理者的经验。这一阶段虽然出现了亚当·斯密、巴贝奇、欧文等科学管理思想的先驱,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管理理论。
2.第二阶段:科学管理阶段
科学管理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经历了大约半个世纪。所谓科学管理,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的管理,也就是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的管理。
1)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他的代表作是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由于泰罗在科学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就,所以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1)泰罗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①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② 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 实现科学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友好合作。他认为,管理人员和工人都应把注意力从盈利分配转移到增加盈利总量上来,从而使工人增加工资,业主增加利润。
(2)依据上述观点,泰罗提出了如下的管理制度(称“泰罗制”):
① 为工人制定科学的操作方法和工作定额,实行工具和机器标准化。通过动作和时间研究,选用标准工具和机器,制定出科学的操作方法和工作定额。
②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这是基于人是“经济人”的认识而提出来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对未完成定额的工人按低于正常单价的工资率计算工资,对超额完成定额的按高于正常单价的工资率计算工资(包括定额内的部分)。
③ 对工人进行选择、培训,根据能力分配工作岗位。
④ 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
⑤ 实行计划职能与操作职能相分离。
(3)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 认为人是纯粹的“经济人”,工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金钱收入。
② 偏重管理技术因素,忽视人的社会因素。
③ 只注重工作现场作业效率的提高,未能从企业整体上考虑如何解决好经营管理问题。
2)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理论以法国的亨利·法约尔为代表。组织管理理论是从企业整体上研究管理职能和一般管理原则的。法约尔的代表作是1925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
组织管理理论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企业的全部活动概括为六大类别,管理是其中的一类;二是把管理的要素看成是管理的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三是提出了管理工作的十四条原则。
(1)法约尔认为,企业无论大小,其全部活动可概括为6种类型。
① 技术工作:设计、制造。
② 商业工作:采购、销售。
③ 财务工作:资金的筹集和使用。
④ 会计工作:记账、算账与统计。
⑤ 安全工作:商品、设备及人身安全。
⑥ 管理工作: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法约尔认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要素构成,称其为五大职能,并体现在领导对整个组织成员的管理活动之中。
(2)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般管理的十四条原则,人们称之“法约尔法则”。
① 劳动分工。各项管理和技术工作必须实行专业化分工。
② 权力与责任。职权与职责应对应。
③ 纪律。遵守协议,以达到服从、专心与尽力。
④ 统一命令。雇员只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
⑤ 统一管理。一个项目应只有一计划,一个领导。
⑥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⑦ 合理报酬。报酬公平、合理。
⑧ 集中。权力集中是一种趋势。
⑨ 等级系列。从高到低有合理的主管人员系列。
⑩ 秩序。人或事各有其位。
⑪平等。上级对下属一视同仁。
⑫人员稳定。保持人员稳定。
⑬首创精神。
⑭集体精神。职工之间和谐与团结。
法约尔由于较长时间担任企业中的上层领导职务,所以他是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来研究管理问题的,因而他的管理思想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比较强。他对管理的五大要素的分析为管理科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框架,他提出的管理原则具有普遍的意义。
3.第三阶段:现代管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生产力发展加快。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管理科学有了飞速的发展,各种管理理论不断涌现,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1)管理程序学派
管理程序学派是在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其代表作是他们二人合著的《管理学》。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将管理视为一套程序,并由许多职能要素构成,其中得到公认的职能要素是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职能。根据这些职能可归纳出若干指导原则,按照这些原则进行指导,可以提高组织效率,达到组织目标。
2)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是在人群关系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和赫兹伯格,马斯洛的代表作是《激励与个人》,赫兹伯格的代表作是《工作的推动力》。他们认为,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要研究人、尊重人、关心人。人是有需要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需要引起动机,动机产生行为,因此满足人的需要可以激励人的行为。
3)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从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起来的,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伯特·西蒙,其代表作是《管理决策新科学》。他认为,管理的关键是决策。他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对反复出现的简单的管理问题事先制订一套例行程序,人们依照执行;非程序化决策是对一次性出现或其性质或结构尚不确定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无例行程序可循,需要决策者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是将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论和控制论引入到管理科学中而发展起来的,它的代表人物是卡斯特等人,其代表作是《系统理论和管理》。系统管理学派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
5)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是一种较新的管理理论学派,它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伍德沃德等人。他们认为,组织和组织成员的行为是复杂的,而环境也是复杂的,没有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适于所有情况。因此,管理方式或方法应随情况而变,根据不同情况建立不同的管理模式。建立模式时应考虑以下因素:组织的规模和结构、工艺技术的复杂性、管理者的位置与权力、人员的素质、环境的不确定性。
6)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伯法,其代表作是《现代生产管理》。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采用数学模型进行科学决策,减少决策的个人艺术成分,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方案是否可行的依据,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
7)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戴尔和杜拉克,戴尔的代表作是《伟大的组织者》、《管理:理论和实践》,杜拉克的代表作是《有效的管理者》。他们重点分析了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找出其中具有共性的东西,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并向管理人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