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后现代:当代西方视觉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具象绘画如何进入前卫经典?

2008年5月,当西方经济开始出现低迷时,英国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2)的《1976年的三联画》(Triptych,1976)在纽约的索斯比拍卖会上创下了8620万美元的纪录,在其后伦敦2008年7月的索斯比拍卖会中,培根1967年的作品《乔治·戴尔的头部研究》(Study for Head of George Dyer)再次以1380万英镑成交,使他成为继安迪·沃霍尔和毕加索之后作品价格攀升最快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二战后艺术家中作品价格最高的一位。

从培根的绘画市场可以看出,在当代文化中,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出现了一种十分明确的转变,以前被认为是难以理解的作品现在被更多的人接受。培根的绘画曾经被看成是带有恐怖的病态,而现在却被当成是有着令人兴奋的生猛。这种变化与两种文化潮流有关:一是艺术市场的风向标从纽约转向伦敦,二是具象绘画正逐步进入前卫经典之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像培根作品这种充满象征性内容的具象绘画在由美国主导的艺术市场上备受冷落,受到美国投资者青睐的不是格林伯格口味的抽象艺术,就是安迪·沃霍尔式的波普艺术。

在现代主义时期,绘画的未来曾经被认为只能是抽象的,再现、隐喻、象征、叙事都被认为是过时的传统。直到80年代,后现代时期开始,以德国新表现主义和意大利超前卫为代表的具象绘画才出现了回归的趋势。而自20世纪末至今,再次出现的具象绘画回潮使现代主义的抽象魔咒彻底被打破了,甚至反过来,抽象画似乎又过时了。(注:邵亦杨,《绘画又回来了吗?》,载《世界美术》2006年第3期。)不过,这种向具象绘画的回归并不是向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再现性绘画传统的回归。当代绘画不再强调素描和写生,而是关注现代生活中的各种图像。对于具象绘画来说,现在的问题不再是如何在二维的空间里更真实地呈现三维空间,而是如何把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肤浅的消费图像变得有心理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