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简明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成熟瓷器的出现

东汉晚期成熟瓷器出现之前,原始瓷器的烧制一直在延续,规模和质量并没有明显的改进,但是秦汉时期的原始瓷器与战国时期的原始瓷器还是有很多区别:1.胎质不同。对胎土原料的处理不精细,烧制后器物胎质比较疏松;胎土中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增加。氧化铝提高了器物在高温中的烧结度,使器物不易变形;氧化铁能改变胎体的颜色,氧化铁含量越高,胎体的颜色就越深。2.釉质不同。秦汉时期的原始瓷器施釉较厚,釉料是以铁作为着色剂的石灰釉,氧化钙含量高,高温环境中易稀释流动,容易形成泪痕和聚釉现象。釉色偏深,多青绿色、黄褐色,上釉的部位也缩减为口部、肩部、内底等局部,采用刷釉的方法施釉。3.成型工艺采用器身和器底分制,然后粘接成器。4.器型以仿青铜礼器的鼎、盒、壶、钫等为主,少有碗、盘、盅等生活饮食器。这些特点说明秦汉时期的原始瓷器主要还是随葬用器而不是实用器,所以对胎釉的质量要求不是很高。

东汉时期原始青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浙江宁波、上虞、永嘉及江苏宜兴一带。特别是浙江上虞的窑场众多,是原始青瓷的主要产地。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这一区域开始出现。浙江地区瓷石矿产丰富,丘陵山坡地貌广阔,水系发达,为窑炉的建造和制瓷原料的开采加工提供了便利的外部条件,具有发展瓷业的地利条件。成熟青瓷烧制成功除了胎料的选择外,窑温的提高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战国时期已经有龙窑出现,东汉晚期浙江地区普遍使用龙窑,并且窑炉结构被改良。首先这种长条形的窑炉一般建在山坡上,利用山坡的斜度顺势修筑,窑身前后形成高度差,火膛同时也是烟囱,氧气充足使火焰温度提高到1200摄氏度以上。窑身加长,扩大了容量,装烧产量大幅增加。同时窑工在实践中学会了通过控制窑温来调节烧成过程中氧化、还原和冷却的时间,以达到预期的釉色和品质,使瓷器釉色青翠、少流釉和开片,胎釉结合紧密,达到成熟瓷器的标准。东汉成熟青瓷烧制成功,是中国陶瓷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随后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的瓷业逐渐成为商品经济中重要的一项,瓷器也逐渐成为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生活用器,并延续至今。

目前有明确纪年墓葬所出土的东汉青瓷有:东汉延熹七年(164年)墓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175年)墓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联罐、熏炉;绍兴出土刻有“永安三年”(260年)铭青釉谷仓罐等,这些有纪年判定的青瓷就是早期成熟青瓷的实例。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生产这些瓷器的窑址也逐渐浮出水面,墓中出土的瓷器产品和生产的窑场可以对应上,其基本来自上虞地区的窑场。

东汉晚期的青瓷窑址主要在浙江地区,目前的考古资料有:上虞小仙坛、帐子山、倒转岗;宁波郭塘岙、玉缸山;绍兴车水岭;慈溪上林湖周家岙、桃园等窑址,其中上虞小仙坛窑址在当时是产品质量最好的中心窑场。当时生产的器物主要是生活用器,如罍、壶、钟、罐、熏炉、碗、洗、盘、碟、五连罐等。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湖北、江西、福建等地也出现很多烧制青瓷的窑址,形成以越窑为先锋的南方瓷器产区。北方地区因长期战乱,生活不安定,青瓷的烧造开始较晚,目前推测始于北魏晚期,因为这个时期南北方瓷器烧制的水平和产量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后面我们会分别介绍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瓷业的特点和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