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走向成熟——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的发展
原始瓷器的烧制在战国晚期秦国兼并战争中逐渐衰落,直到东汉晚期成熟瓷器出现,秦至汉经历了制陶业空前发展的时期。秦汉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经济逐步繁荣,社会的变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制陶手工业再次步入繁盛期。我们熟悉的秦始皇兵马俑以其众多的数量,仿真大小及复杂的姿态、服饰而震惊世界,这些巨大的陶俑,集全国之力而制造,代表了秦王朝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咸阳附近窑址发现的窑炉比战国时期的窑炉有进一步改进,窑床面积增大,且前高后低,防止了前排产品因受热过快而发生倾倒,是一种创造性的技术革新。
秦汉时期陶业兴盛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1.手工业者的地位提高。秦律规定禁止贵族畜养工匠,从业者可以脱离官府的奴役,成为独立的从业者,并且有一定的迁徙自由。手工业者地位的改善,刺激了包括制陶业在内的民营作坊的发展。2.铁器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制陶的工作效率。铁器自从春秋晚期出现以后,在战国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因其坚硬而有韧性,不易折断的优点,铁制农具和工具很快普及到农业和手工业领域。生产工具的便利大大提高了各行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成本,使商品的需求覆盖面扩大,反过来又刺激生产规模的扩大。3.生活习俗的变化。秦汉时期,漆器和陶器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品,随葬习俗也从青铜礼器变更为仿青铜礼器的陶制品。古人“事死如生”的观念由来已久,商周时期王侯贵族以生活中的礼乐及实用器随葬,遵循着周王室制定的器物组合等级制度。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贵族阶层尽其财富而厚葬,以保证其死后在另一个世界仍能享受富贵。秦汉随葬陶明器习俗的流行,使各种仿青铜礼器的陶鼎、壶、钫、及陶俑、陶日用器的需求量大增,陶制品的种类不断扩大,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西汉中期墓中普遍出现陶仓、陶灶、陶灯的模型;西汉晚期还有陶井。东汉时期仿青铜礼器的陶器消失,庄园地主阶层的兴盛,随葬陶器还增加了陶院落、楼阁、车马、水田、池塘、猪圈等。大量陶塑制品的需求,促进了陶工的塑、捏、堆、贴、刻、划等的工艺水平提高,为两晋南北朝瓷器的立体装饰技艺奠定了基础。
西汉中期以后,一种有着玻璃光泽釉面的铅釉陶器开始流行。铅釉陶是一种在釉料中加入铅作为助熔剂的釉陶,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在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700—800℃火候就可以烧成,同时能增加釉面亮度,使铜、铁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其中以绿釉为多,亮丽如翡翠。铅釉陶器的出现大约与仿青铜礼器的需求有关,铅釉能遮盖陶器粗糙的材质,更接近模仿的效果。铅釉陶器在关中地区率先出现后,便迅速在全国各个地区普及,成为最流行的一种明器,如鼎、壶、仓、灶、楼阁、院落等各类明器。铅釉陶器的大量生产,使工匠们在施釉工艺方面有了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技艺逐步精练。当原料提炼、素胎制作和施釉技法开始完美结合的时候,陶瓷工艺开始出现质的飞跃——成熟瓷器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