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宗教特色瓷器
佛教传入中国是汉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一件事情,从东汉三国时期佛教元素的出现和流行,到东晋时期为高僧法显立传,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和确立、融合经历了几百年的过程。佛教进入中国初期,在民间是与神仙信仰、道教信仰杂糅在一起的,成为人们表达愿望的渠道之一。这个时期流行的几种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瓷器产品,往往诸多神、佛、道标志性的符号同时出现在一件器物上,也正是这个时期宗教信仰特色在实物上的体现。
魂瓶(图2-16)是汉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流行的一种器型,往往特点是在一个瓷罐的肩部以上堆塑几层立体装饰,其造型比早一些的五联罐更加复杂,并且在罐肩部有明显的凸棱,将堆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在中心楼阁四周堆附四只小罐或小亭,同时围绕仙佛人像、飞鸟异兽、乐技杂耍等题材;下部罐的颈腹间常常贴塑动物、人像等。这种奇特造型的器物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开始就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四川大学的仝涛博士2006年的博士论文《长江下游地区汉晋五联罐和魂瓶的考古学综合研究》是对这种器物的一次系统研究,他收集了100多件出土实物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五连罐和魂瓶最早出现在宁绍地区并广泛出现在氏族阶层的墓葬中,与仓储、祭祀器物摆放在一起,属于明器。魂瓶上堆塑的伎乐人物、胡人、飞鸟、佛像、仙人骑兽、各种动物等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状况,以及灵魂观念和丧葬习俗,从一种谷仓功能的明器变成寄托灵魂升仙的许愿瓶。魂瓶主要出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产自越窑,覆盖范围大致为最北部到达苏北的淮阴,最西部溯江而上到江西的瑞昌,最南端到达福建霞浦。北方地区还没有发现同类型的魂瓶。宋元时期,江西地区流行一种堆塑青白瓷瓶,有的自铭“粮罂瓶”、“东仓”、“西库”,应该是这个时期魂瓶的一种延续产品。
图2-16 三国青釉魂瓶
青瓷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特有的一种青瓷器,其器型较大,高40—85厘米,外表装饰繁复的贴塑仰覆莲瓣纹及飞天、宝相花、团龙等纹饰,南朝地区在南京、武昌等地有出土,北朝地区在山东淄博、河北景县、河南上蔡等地有出土,是南北朝时期南北方都流行的一种器型。目前所知的世界各地博物馆收藏的青瓷莲花尊有18件,均为青釉,个别青黄釉,学者研究发现南北方的窑场均能烧制莲花尊。
以国家博物馆所藏1948年出土于河北景县封氏墓的青瓷莲花尊为例(图2-17),该尊有盖,通高63.6厘米,从颈部到圈足大约10层贴塑装饰,分别为宝相花、团龙、两层覆莲、一层忍冬纹,一层大覆莲、两层仰莲、两层覆莲,整个表面装饰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烈,精致华美,庄重神圣。这件莲花尊属北方青瓷系统,出自北朝渤海望族封氏家族墓群,一共出土有4件。封氏家族兴起始于封岌的五世孙封释,其在西晋怀帝时官至东夷校尉,后因“永嘉之乱”,封释带领族人迁居河西,归附于鲜卑慕容氏政权。鲜卑拓跋氏统一北方建立北魏之后,封氏家族也顺应历史潮流归附了北魏。封氏墓出土的瓷器也代表了当时贵族阶层用器。
图2-17 南朝青釉莲花尊
青瓷莲花尊的出现标志着制瓷工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体现出佛教信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莲花有“佛门圣花”之称,被作为佛教的象征。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中华大地经历了近400年的纷争、战乱、分裂、融合,百姓生活在一个苦难深重的时代,佛教在统治者的扶持下,凭借其抚慰心灵的力量得以快速传播,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生根发芽。佛寺僧侣众多,甚至因为佛教寺院不断扩大,占据了大量的田地,佛教僧侣不税不征,和封建国家争夺着劳动力和军队来源,直接触犯到了封建国家的经济政治利益,北方地区经历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两次灭佛。但是北齐和南朝的佛寺持续兴盛,南朝梁时佛寺多达2000多所,梁武帝萧衍把佛教尊为国教。1972年南京灵山南朝梁代大墓出土一对青瓷莲花尊,一高85厘米,一高79厘米,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最大、最精美的六朝青瓷器,号称“青瓷之王”,也是梁朝佛教兴盛的体现。
褐彩羽人瑞兽贴塑佛像青釉盖壶(见图2-12)于1983年南京雨花台区长岗村出土,墓葬年代为孙吴末年至西晋初年,壶通高32.1厘米、口径12.6厘米、腹径31.2厘米、底径13.6厘米。这件瓷器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为最早的釉下彩绘,并有繁复的彩绘和贴塑装饰内容。整个器物从上到下满饰纹饰,鸟回首造型盖纽四周绘两柿蒂纹及四组人首、鸟、仙草图案,罐身颈部绘异兽7只,肩部贴塑四铺首、两坐佛、两共命鸟;腹部绘两排持节羽人,共有22人,高低交叉排列,间以仙草和云气。这件彩绘盖壶自出土后20年未见其他同类型瓷器出土,直到2002年7月在南京市秦淮河南岸船板巷旁的工地发现了一件褐彩带盖双领罐(图2-18),罐有4个鸟形系,并有褐色点彩。肩部相间贴塑衔环铺首4个;通体釉下用黑褐彩彩绘,领口内绘卷云纹和变体龙纹,领口外绘折线纹,内有“十”字形纹和云纹。肩部绘一周覆莲瓣纹,内有“十”字形纹。下腹近底处为一周卷云纹。腹部主题花纹分三层,每层有8个圆形纹样,内有铺首、鸟、瑞兽、变体龙纹、芝草、珍禽等纹样。2004年南京大行宫地区又发现了几件同类型的瓷器,其中一件盘口壶较完整,贴塑铺首和佛像,满绘瑞兽、云气、莲瓣、仙草等纹饰。这几件孙吴后期至西晋初期的彩绘青瓷器制作精致,出土于孙吴都城高级贵族墓葬或宫苑区域,学者研究这种稀少而独特的釉下彩绘瓷器在孙吴晚期创烧可能与孙吴后期自宫内兴起的奢靡风气相关,是宫廷所用之器,彩绘内容是当时流行的祥瑞图案,“孙吴政权偏安江东一隅,较之曹魏、蜀汉其法统似最缺乏正当性,故特别看重所谓‘祥瑞’之兆,着力制造‘天命归吴’的舆论。史籍中关于孙吴‘祥瑞’的记载屡见不鲜,孙吴所行的十八个年号中至少有‘黄龙’、‘嘉禾’、‘赤乌’、‘神凤’、‘五凤’、‘甘露’、‘宝鼎’、‘凤凰’、‘天册’、‘天玺’、‘天纪’十一个与‘祥瑞’有关”。这种满饰彩绘瓷器西晋后迅速消失,成为昙花一现的精彩品种,可能因孙吴晚期宫廷的特别需求而突然勃兴,又因其政权的覆亡而突然消失。
图2-18 三国青釉褐彩盖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