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承上启下——隋代瓷器
隋朝是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政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统一政权,仅延续了38年。统一政权的建立,使南北的经济往来畅通频繁,作为商品的瓷器开始在南北流通,瓷业的发展也逐渐均衡,主要体现在北方瓷业的快速崛起。从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看,以安阳为中心的关东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西地区,以济南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瓷器生产得到长足发展,青瓷质量不断提高,北齐时期北方青瓷胎质粗厚、釉层厚薄不均的状况得到改善。
隋代是白瓷开始增多并发展的时代。自从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安阳地区范粹墓出土的9件白瓷器被认定为目前最早的白瓷以来,对北方地区白瓷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问题,虽然还没有发现烧制这些白瓷器的窑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产自河南安阳相州窑或河南巩县窑,这两个窑场在北齐时期以烧青瓷为主,有少量白瓷。隋代烧制白瓷的窑址目前发现不多,隋代白瓷的面貌主要通过目前已发现的隋代墓葬出土白瓷器来呈现。例如:
开皇十五年(595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白瓷器70余件;
仁寿元年(601年)陕西咸阳元威夫妇墓出土白瓷器6件;
大业元年(605年)陕西西安李裕墓出土白瓷11件;
大业四年(608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白瓷器约6件;
大业四年(608年)陕西西安苏统师墓出土白瓷器5件;
大业六年(610年)陕西西安姬威墓出土白瓷器3件;
大业八年(612年)河北曲阳尉仁弘墓出土白瓷器1件。
隋朝的统治时间是581—618年,以上墓葬出土白瓷基本代表了隋代白瓷从早到晚的发展过程。早期张盛墓虽然出土白瓷数量最多,但是这批瓷器在釉色上还带有若干青瓷的特征,一度被认为是青瓷产品。随着早期白瓷资料的增多,这批隋代早期的白瓷产品才被重新认识和定位,例如该墓出土的白釉龙柄象首壶(图3-1),龙形柄象首流,造型独特,褐色瓷胎质地较粗,白釉泛灰,釉面光亮,可见白瓷的烧制工艺此时已有较大进步。而元威夫妇墓出土的6件白瓷,胎质细白,施化妆土,内外皆施釉,底无釉。釉色纯净透明,积釉处呈水绿色,代表了早期精品白瓷制作水平。李静训墓的双龙柄白瓷传瓶(图3-2)和白瓷鸡首壶、苏统师墓的白瓷杯,是隋代中期白瓷器的杰作。李静训为皇室,其外祖母杨丽华是隋开国皇帝杨坚之女,她深受外祖母宠爱,9岁不幸夭折,厚葬于离宫城不远的万善尼寺内,其墓中随葬的白瓷器,也是宫中所用之器。双龙柄白瓷传瓶造型奇特,双腹相通,共长颈和盘口,双龙柄如二龙探首吸取琼浆,如此精美造型的瓷器在前世的青瓷产品中也未见。苏统师墓的白瓷杯内外满釉,釉面细腻有光泽,绝妙的是其器壁最薄处仅1毫米,几乎脱胎,均匀的釉色下达到了光照见影的效果,如此精美的产品,初步判定为邢窑产品,说明隋代中期,北方邢窑的制瓷技术已经快速发展,白瓷产品的质量大大提高。尉仁弘墓出土的白瓷盘口瓶,胎色灰白,施化妆土,釉色细腻有小开片,是隋代晚期的代表作品。
图3-1 隋白釉龙柄象首壶
图3-2 隋白釉双龙柄传瓶
隋代瓷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北方瓷业的迅猛发展,其中白瓷产品的增加为唐代白瓷器的盛行奠定了基础。白瓷胎色较白,釉色白中微泛蓝。化妆土的使用,使白瓷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小型器物如碗、杯内外满施釉,大型器物如罐、瓶外壁一般施釉不到底。圈足多为假圈足,底微内凹,一般不施釉。河南安阳相州窑、河北邢台窑、河北邢窑、河南荥阳窑是白瓷主要生产地,其中以邢窑出土的精细白瓷为最。
隋代瓷器的器型多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的造型,仍流行鸡头壶、盘口壶、四系罐、盘口罐、盘口瓶等,新出现盘口四系瓶、八棱形短嘴壶、龙柄双身瓶等,器型的变化基本上是从矮小向瘦长方向发展。装饰风格多为印花、划花和贴花,流行朵花纹、草叶纹、几何纹、莲瓣纹、卷叶纹、波浪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