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三分其书《庄子》篇目
今本《庄子》是以西晋郭象本为标准的,他把《庄子》分为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三个部分。
篇目概要
《庄子》应于先秦时期就已成书,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十三篇本《庄子》,是经西晋郭象删订流传下来的。汉代《庄子》有五十二篇十余万字,这种五十二篇本到魏晋时期仍然较为常见。魏晋时玄风盛行,庄学渐起,为《庄子》作注者多达数十家,但这些注庄者往往根据自身对庄子的理解和个人喜好,对《庄子》一书的篇目作了一定的删改,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庄子》版本。郭象以前,主要的《庄子》版本有崔本、向秀本、司马彪本、李颐本。其中崔、向秀本为二十七篇(向秀本一作二十六篇,一作二十八篇),司马彪本五十二篇,李颐本三十篇。现在人们看到的郭象的三十三篇本,是他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尤其是向秀庄学成果之后删订的。经过郭象删订的《庄子》,无论从篇章还是字句方面,都更为精纯。由于他吸收和借鉴了向秀及当时各家之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己颇富改造性的独特诠释,故为历代推崇,逐渐成为定本,流传至今。
今本《庄子》有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这是由郭象划定的。但在郭象之前,就已有内、外或内、外、杂篇之分,且篇目构成上与郭象不尽相同。至于划分内、外、杂篇的依据和标准,则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主要有根据文意之深浅、风格功用之不同和标题有无寓意来划分等观点,但都缺乏确凿无疑的证据。
内篇与外、杂篇的对应关系
自宋代以来,学术界逐渐形成了一种为多数人所接受的观点,内篇为庄子自著,成文在先;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所作,附翼其后。这一观点已成为当今最流行的说法。从古本、今本《庄子》的体例看来,全书是以内篇为基本,以外、杂篇反复阐发、补充。它们之间既有一定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是不可或缺的完整、统一的体系。全书的结构体系就是由内、外、杂篇组成的三重回旋结构体系。外、杂篇可以与内七篇相对应,是对内七篇相关思想的再论述。
《庄子》之书
《庄子》篇目
现在我们看到的《庄子》一书,是由晋代郭象删订而成的。他把其分为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三部分,共计三十三篇。
《庄子》内篇与外、杂篇的对应关系
从古本、今本《庄子》的体例来看,全书是以内篇为基本,以外、杂篇反复阐发、补充。它们之间既有一定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是不可或缺的完整、统一的体系。本书即在此基础上对庄子思想加以阐发。以下图表将《庄子》内篇与外、杂篇对应关系整理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