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论篇三十一 热性疾病的传变与治疗
本篇论述了感受外邪所引起发热性疾病的发病形式,传变次序,六经主症,一般治疗原则等。
热病治疗效果不同的原因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译文】
黄帝问道:伤寒一类的病就是一般所说的热病。根据情况的不同,有的能够痊愈,有的却死亡了。对于死亡的情况,去世时间多在发病后的六七天之间;对于痊愈的情况,却要持续十天以上才能恢复健康。这是为什么?
岐伯答道:足太阳经,是诸阳所会合的地方,它的经脉和风府穴相连,能够统领全身的阳气。寒邪伤人的时候,身体就要发热,如果仅仅表现出发热的症状,即使很严重,也没有生命危险。但阳经、阴经同时感受了寒邪而生病,就必死无疑了。
伤寒症状及六经的传变
【原文】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日,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译文】
黄帝道:请您详细讲一讲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的第一日,寒邪侵袭太阳经,所以头项腰脊都会有痛感。第二日,寒邪传到阳明经。阳明经主肌肉,它的经脉挟鼻,连络于目。如果出现身热、眼痛、鼻干、不能安卧的症状,就是阳明经气不通畅引起的。第三日,寒邪传到少阳经。少阳经主胆,它的经脉循行于两胁,连络于两耳。如果少阳经气不通畅,胸胁痛、耳聋的症状就会出现。寒邪虽然传遍三阳经,但还没有传入到脏腑里,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治愈。第四日,寒邪传到太阴经。太阴经脉分布于胃,连络于咽喉,如果太阴经气不通畅,就会因腹胀满而感到咽喉发干。第五日,寒邪传入少阴经。少阴经脉通肾,连络肺,再连接于舌根,如果少阴经气不畅通,就会感到舌干、口渴。第六日,寒邪传入厥阴经。厥阴经脉环绕阴器,连络于肝,所以就会感到烦闷。如果三阴三阳经、五脏六腑都让病邪侵害了,以至于营卫也发挥不了作用,五脏精气也不能畅通,那人离死亡就很近了。
【原文】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译文】
如果是阴阳两经没有同时受寒邪侵犯的情况,到第七日,太阳经脉的病就会缓和,头痛的症状也好转一些;到第八日,阳明经脉的病会衰退,身热也会稍微消退;到第九日,少阳经脉的病邪会得到控制,耳聋的情况也略微好转,已经能够听到轻微的声音;到第十日,太阴经脉的病邪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胀起的腹部也慢慢恢复到与往常一样,也不再厌食;到第十一日,少阴经病情好转,口不渴了,不烦闷,舌也不再干燥,并且也开始打喷嚏;到第十二日,厥阴经脉的病邪减缓,阴囊也不像以前那样收缩着,小腹部渐渐也觉得舒服,邪气全部退去,病也一天天好转。
热病的治疗与禁忌
【原文】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译文】
黄帝问:怎样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治疗应根据疾病所在的脏腑经脉,分别施治,这样,病邪日渐衰退,身体渐渐恢复健康了。一般来说,生病未满三天的,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进行治疗,汗出了,病就好了;发病已超过三天的,可以采用泻法治疗,病就会痊愈。
【原文】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可使必已矣。
【译文】
黄帝道:热病已经好了,为什么常常还有余热难消的情况呢?
岐伯说:因为在发热重的时候,还勉强进食引起的。虽然病痛已经减轻了,可是体内还有余热,因为没有消化的食物产生的热与余热相互作用于体内,所以余热不消的现象就出现了。
黄帝说:那么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只要根据病的虚实情况,分别采用正治和反治的治疗方法,病就会好的。
【原文】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遗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余,此其禁也。
【译文】
黄帝道:有关热病,应注意哪些禁忌呢?岐伯说:生热病的,病稍好些如果再吃肉类的东西,就会复发;如果多吃谷食,也会有余热。
阴阳两经同时受寒邪侵袭时的症状
【原文】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如何?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译文】
黄帝道:阴阳两经同时受寒邪侵袭的病人,脉象和症状各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这种病人,第一日病邪入侵太阳和少阴二经,症状为头痛、口干、烦闷;第二日病邪入侵阳明与太阴二经,症状是腹中胀满、发烧、厌食,并且神志不清;第三日病邪入侵少阳与厥阴经,有耳聋、阴囊抽缩、厥逆的症状。如果病情再发展到不能喝水吃饭、神志昏迷,到第六日,人也就死亡了。
【原文】
帝曰:五藏已伤,六府不通,营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译文】
黄帝说:五脏都已损伤、六腑不通畅、营卫不调和,病情发展到这样的阶段,为什么三天之后,人才会死亡呢?
岐伯说: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经脉就是阳明经,它血气最盛,此处患病情况就特别严重,病人就容易神志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经气的血气就已经衰竭了,所以人即将死亡。凡因寒邪侵袭伤人而引起的温热病,在夏至前发病的称为温病,在夏至后发病的称为暑病。暑病宜用发汗疗法,使热邪随汗一起排出,切不可采用止汗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