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论篇三十五 疟疾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本篇论述了疟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各种发作形式;指出了疟疾与风病的异同点;讨论了寒疟、温疟、瘅疟的各自特点及其机理;阐述了疟疾的治疗原则。
风邪易引发疟疾病
【原文】
黄帝问曰:夫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仍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译文】
黄帝问道:疟疾都是因为感受了风邪而引起的,它的潜伏或发作都有一定的时间,这是为什么?
岐伯答道: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是出现毫毛竖立,接着身体神志都感到疲倦,然后寒冷发抖,下巴打战鼓动,腰脊酸痛,到寒冷过去的时候,全身内外又发烧,头痛得简直要裂开,口渴,想要喝冷饮解热。
【原文】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译文】
黄帝道:什么邪气会产生这样的病呢?
岐伯说:这是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发作、阴阳相互转化的缘故。阳气合并到阴气中,所以阴气实而阳气就虚。阳明经气虚了,就会寒冷得发抖、战栗以至于下巴打战鼓动。太阳经气虚了,就会引发腰脊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了,则阴气更盛。阴气盛,就会引起骨节寒冷疼痛。寒从内生,所以里外都觉得冷。阳主外,阳盛的时候,就要生外热;阴主内,阴虚的时候,就要生内热;如果内外都发热了,就会出现气喘、口渴、喜欢喝冷饮解热的症状。
被暑气所伤容易引发疟疾病
【原文】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穴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曰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译文】
夏天被暑气所伤就容易引发疟疾病。热气过盛,藏在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就是邪气占据了营气停留的地方。由于暑热,人的汗孔疏松,腠理开泄。遇上秋天的肃杀之气,汗出时就会感受风邪,或者洗澡、洗头时受到风邪水气的入侵,病情就会进一步发展。这样,风邪水气停留在皮肤之内,与卫气相结合,疟疾就会发作。卫气是白天行于阳分,夜间行于阴分。这种邪气并入阳气时就向外发散,并于阴气时就向内里侵袭,阴气阳气内外相互对抗,所以每天都要发作一次。
黄帝问道:疟疾有隔一天而发作的,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这样,阴气与阳气相互斗争却使邪气得不到发散,所以隔日才发作一次。
疟疾病发作早晚的原因
【原文】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膜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译文】
黄帝道:感觉就是这样的道理!那么对于一些疟疾病,在发作的时间上,有的早,有的晚,原因在哪里?
岐伯说:人体的卫气每一昼夜在风府穴有一次会合。这时候,人体表面的汗孔就舒张开。如果邪气趁机侵入,与卫气合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作。邪气侵入风府穴后,沿着脊柱逐渐下移,每过一天便向下移动一个骨节,卫气与邪气会合的时间日益推迟,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一天比一天晚。这是邪气先侵入脊骨时的缘故。卫气每当到达风府的时候,腠理便会开泄,腠理一开泄,则邪气就会侵入,邪气侵入,于是病就发作。这就是发病一天比一天晚的原因。邪气从风府穴开始每天向下移动一节,经过二十五天,到达骶骨,第二十六天又进入脊椎,沿冲脉向上,经过九天到达任脉的天突穴。因为邪气的位置逐日上行,与卫气相遇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早,所以病发作的时间就逐日提前。有关隔日发病的情形,主要是因为邪气在内压迫五脏,横连膜原。因距离较远,邪气深藏,循环运行缓慢,所以不能与当日卫气同时共进共出,所以隔日才能发作。
卫气与邪气相遇导致疟疾病
【原文】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腰背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译文】
黄帝道:您曾讲过如果当卫气到达风府,腠理就开放了,病邪就会趁机而入,这样就会引发疾病。现在卫气每天下行一节,邪气并不在风府穴上,疾病仍然每天发作,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上面所讲的是指邪气侵入头顶,沿脊椎骨下行的情况。人体的组织,分为虚实,而病邪所侵入的部位也不一样。因此,就不一定到风府穴才发病。所以邪气侵入头项的,当卫气此时正好运行到头项,就会与邪气相遇而发病;邪气侵入背部的,恰好卫气此时也运行到背部,与邪气相遇就会发病;同样,邪气侵入腰脊的,卫气运行到腰脊时,与邪气相遇就会发病;邪气侵入手足的,卫气运行到手足时,与邪气相遇就会发病。总之,卫气所在的地方,与邪气相遇,就要发病。因为风邪所侵入时并没有固定的地方,只要卫气经过,腠理开泄,邪气与之相逢,就会发病。
风病和疟病的异同点
【原文】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译文】
黄帝道:风病和疟病,从表面看起来,似乎属于同一类情况。那为什么风病持续发作,而疟病却间歇发作呢?
岐伯说:风邪病常常停留在所侵犯之处,所以它持续发作;疟气随经络循行,是依次内传的,要等到卫气和它相遇时,病才能发作,所以有间歇性的特点。
寒疟、温疟和瘅疟
【原文】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译文】
黄帝道:疟疾发作,为什么有先感觉寒冷而后感觉发热的现象?
岐伯说: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气,流了很多汗,腠理开泄了,寒凉水湿之气便乘机侵入,藏在皮肤里面,到秋天时被风邪所伤,就转为疟疾病了。寒性质为阴,风性质为阳,先伤于寒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发寒而后发热。这种病的发作也有一定的时间的,称为“寒疟”。
【原文】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译文】
黄帝道:那么,另一种先热而后寒的疟疾病,又如何解释呢?
岐伯说:显然,这是先被风邪所伤,然后又被寒邪所伤造成的。这种病的发作同样也有一定的时间,称为“温疟”。其中只发热而不发寒的这种病,是因为阴气先断绝,阳气单独旺盛起来,所以在病发作时,患者就会感到呼吸气少、烦闷,手足发热,想要呕吐。医学上把这种病称为“瘅疟”。
【原文】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能温也,及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译文】
黄帝道:医书中曾提到有余的应当泻,不足的应当补。现在认为发热为有余,发冷为不足。疟疾病患者的寒冷,即使用热水和烤火,也不能使之温暖;发热时,就是用冰水,也不能使之清凉。这种寒热症状,都属于有余或不足之类。当其发热发冷的时候,就是良医也只能顺应当时的情况,耐心等待身体自行冷热衰退时,才可采用针刺法治疗。这是为什么?希望听您详细分析其中的道理。
不能进行针刺治疗的情况
【原文】
岐伯曰:经言无刺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译文】
岐伯说:医经上指出,有三种情况不能进行针刺治疗,第一种是高热时;第二种是脉搏混乱时;第三种是汗大出时。原因在于病在逆行,所以不能治疗。疟疾在开始发作时,外阳并于里阴,这时是阳分虚而阴分实,体外无阳气,所以先感到寒冷战栗。到阴气逆乱到了极点,则又外出到达阳分,因此阴阳又相并于外部,这时转为阴分虚而阳分实,所以感到热而干渴。疟疾病并于阳分则阳气胜,并于阴分则阴气胜。阴气胜就发寒,阳气胜就发热。由于风寒之气的变化异常,阳热到极点,则阴邪的寒气来了;阴寒到极点,则阳邪的热气来了,疟疾就是这样形成的。当疟疾发作的时候,热时就像火在燃烧,寒时就像风雨般不可抵御。所以医经上说,当邪气正盛的时候,不要攻邪,待邪气衰退时,治疗才更有效果,就是这个意思。疟疾在没有发作的时候,阴气没有并入阳分,阳气也没有并入阴分,这时如果能够及时进行调治,那么正气不会损伤,也把邪气除去了。由于病人在发病的时候,正气和邪气逆乱,所以医生不能此时对病人进行治疗。
治疗疟疾的方法
【原文】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如何?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未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紧束其处,今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译文】
黄帝道:究竟该怎样治疗疟疾?应当怎样掌控治疗时间?
岐伯说:疟疾将要发作时,正是阴阳也将相移的时候,它必定是从四肢的末端开始发作,原因在于人体的阴阳经脉是在四肢末端交接。如果阳气已被邪气所伤,阴气定会受影响,所以就在阴阳之气还没有合并的时候,用绳子牢固地绑住病人四肢的末端,使邪气不能侵入,阴气不能跑出,再仔细地审察脉络的情况,找到孙络充实的地方,观察其淤血所在的位置,将血刺出,这样就能达到除掉真邪气,而邪气也没有并入体内的效果。
【原文】
帝曰:疟不发其应如何?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译文】
黄帝道:疟疾在没有发作的时候,情况是怎样的?岐伯说:在人体内,疟气会使阴阳虚实轮流更替,它依据邪气的所在部位而发作。当病在阳分时,就会发热而脉搏躁疾;当病在阴分时,就会发冷而脉搏沉静;当病到达极点时,阴气阳气都已经衰退了,卫气和邪气分离,疟疾病也就暂时不对人体发生作用了;但当卫气与邪气再相合时,病就会重新发作。
疟疾发作的原因
【原文】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译文】
黄帝道:疟疾的发作,有的间隔两天,有的间隔数天;发作时有口渴的症状,也有不口渴的情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岐伯说:因为邪气与卫气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样,有时是错开的,所以要间隔几天才再发作。疟疾是阴阳轮流相胜,阳气比阴气重些就会感到很热;阳气比阴气轻些就会感到冷,所以有时口渴,有时不口渴。
【原文】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岐伯曰:上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译文】
黄帝道:医经上写着,夏天被暑气所伤,秋天就一定得疟疾。可是现在有些疟疾,却并一定是这样,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夏天被暑气所伤,秋天就一定得疟疾,这是指顺应四时发病规律而言的。也有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的,所以产生了症状不同的疟疾。发作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作于冬天的,寒冷不重;发作于春天的,多怕风;发作于夏天的,便会多汗。
【原文】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译文】
黄帝道:对于温疟和寒疟,病邪是怎么样侵入的?停留在哪一脏?
岐伯说:温疟是在冬天受了风寒,寒气留在了骨髓里面,到了春天阳气生发的时候,因邪气不能自行外出,到了夏天,暑热炽盛,就会使人倦怠,头脑昏沉,肌肉消瘦,腠理发泄,这时一旦劳动强度大一些,邪气就会随汗排到体外。这种病是邪气先伏藏于肾,发作的时候,邪气从内向外出。此病症,阴气先虚,而阳气偏盛,阳盛就会发热,但盛到极点就会衰退,邪气又乘机回到人体内。这样阳气又虚,阳虚就发冷。这是先发热后发寒的病,所以命名为温疟。
【原文】
帝曰:瘅疟如何?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氛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氛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疟病发作的时间
【译文】
黄帝道:瘅疟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瘅疟由于肺内先有热,肺气盛,气逆上冲,胸中气实不能向外发泻,如果正赶上劳累,腠理开泄,风寒侵袭于皮肤之间,肌肉之内,那么就会发病。发病时,阳气偏盛而不衰退。病邪始终停在体表的阳气中,而没有深入体内并入阴气,所以只是热而不寒。邪气内藏于里,而外留于肌肉之间,能使人肌肉消瘦的这种病,就叫做瘅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