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论篇四十三 剖析痹证
本篇是论述痹证的,主要包括痹证的病因、病的机理、症状、分类和治疗方法,痹证的形成和营卫气血,自然气候的关系。
痹病病因
【原文】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译文】
黄帝问:痹病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说:风、寒、湿三气一起袭来,相互错杂形成痹证。偏重于风则为行痹,偏重于寒则为痛痹,偏重于湿则为着痹证。
痹病的分类
【原文】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译文】
黄帝问:痹病可分为哪五种?
岐伯说:痹病分为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所谓骨痹,就是在冬天得的痹病;所谓筋痹,就是在春天得的痹病;所谓脉痹,就是在农历六月生的痹病;所谓肌痹,就是在夏季得的痹病;所谓皮痹,就是在秋天得的痹病。
痹病的形成原因
【原文】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译文】
黄帝问:痹病的病邪滞留于五脏六腑,是由什么气形成的?
岐伯说:五脏与筋、脉、肉、皮、骨,是内外相应的。病邪久留在体表而不离开,就会侵入它所相应的内脏。因而骨痹没有治好,当感受了邪气时,就会内藏于肾;筋痹没有治好,当感受了邪气时,就会内藏于肝;脉痹没有治好,当感受了邪气时,就会内藏于心;肌痹没有治好,当感受了邪气时,就会内藏于脾;皮痹没有治好,当感受了邪气时,就会内藏于肺。所以说,痹病,是由其在所主季节里感受了风、寒、湿三气而形成的。
五脏六腑的痹病
【原文】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懈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译文】
痹病侵入到五脏,所发生的病变是不同的。烦闷,气喘而呕吐,这是肺痹的症状表现。血脉不通,心烦而且心跳,暴气上冲而气喘,咽喉干燥,经常嗳气,逆气上乘于心,易惊恐。这是心痹的症状表现。夜间睡眠多受惊,喜欢饮水,小便次数多,小腹部膨胀得像怀孕时一样。这是肝痹的症状表现。浑身肿胀,胀得只能坐而不能行,好像用尾骨着地,又好像颈骨下倾、脊骨上耸。这是肾痹的症状表现。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吐沫,胸部闭塞。这是脾痹的症状表现。常喝水却小便困难,中气喘急,偶尔发生飧泄。这是肠痹的症状表现。小腹、膀胱用手按之有痛感,并且腹中感觉热,好像灌了热汤,小便涩滞,上部鼻流清涕。这是胞痹的症状表现。
【原文】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译文】
五脏的阴气,当处于安静的环境时就使精神内藏;当处于躁动的环境时就易于耗散。假如吃得过多,就会损伤肠胃。气不平和,人就喘息急促,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肺;气不平和,人就忧愁思虑,那么风寒湿所致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心;气不平和,人就可能遗尿,那么风寒湿所致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肾;气不平和,人就容易疲乏口渴,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肝;气不平和,人就会过度饥饿而损伤胃,那么风寒湿所致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脾。
各种痹病很长时间没有治愈,就会逐渐向人体的内部发展。如果属于风气偏盛的,那么病就比较容易治好。
患脾病的结果
【原文】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问者疼久,其留皮肤问者易已。
帝曰:其容于六府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译文】
黄帝问:患痹病后,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常常存在这样几种情况:有死亡的;有疼痛长期不好的;有很快就好的。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痹病如果发展到五脏,就会导致病人死亡;如果还在筋骨间徘徊,疼痛的时间就会很长;如果邪气只停留在皮肤上,那就容易治好。
黄帝道:有的痹病为什么会侵入到六腑?
岐伯说:导致腑痹的根本原因为饮食不节制,房屋不适合居住。六腑各有腧穴,风寒湿三气从外面侵袭了某个腧穴,恰好饮食又失调,内外相应,病邪就顺着腧穴而进入,各自潜留在相应的腑中。
黄帝道:用针刺法可以治疗痹证吗?
岐伯说:五脏有腧穴,六腑有合穴,根据脏腑经脉的分布,各种疾病都有其所主处,只要在其所主处进行治疗,病就会治愈的。
四季养生之道
五脏痹虽由五体痹发展而来,但两者性质完全不同,已经由五体痹的皮肤、肌肉、筋骨、营卫气血的痹阻凝滞,发展到脏腑气血的不畅和闭塞。
营气和卫气
【原文】
曰: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译文】
黄帝问:营气、卫气也能够与风寒湿三气相结合而形成痹病吗?
岐伯说:所谓营气,就是由水谷转化而成的精气,它能够调和五脏,散布在六腑,并进入脉中,循着经脉的道路而上下,具有贯通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所谓卫气,就是由水谷转化而成的悍气,悍气流动快而且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只能循行于皮肤之中、腠理之间,在上熏蒸于肓膜,在下不散布胸腹中。如果营气和卫气运行紊乱,就会产生疾病;相反,营气和卫气运行正常,疾病就会痊愈。如果营气和卫气正常运行,又没有机会与风、寒、湿邪相结合,痹病是不会发生的。
痹病的各种情况
【原文】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病气胜,阳乘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
【译文】
黄帝道:讲得有道理!痹病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有痛的;有不痛的;有麻木的;还有寒、热、燥、湿等不同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痛是由感受寒邪偏多造成的,寒气使气血运行缓慢,经脉阻滞,所以疼痛。倘若不痛而麻木不仁,就表明生病的时间很久了,病邪继续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滞涩不畅通,但经络有时还能疏通,所以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假如寒多,就说明阳气少、阴气多,阴气加剧了风寒湿的痹气,所以就寒冷;假如热多,就说明阳气多、阴气少,阳盛于阴,病气占上风,所以把这称之为痹热。如出汗量大而沾湿衣服,就说明感受湿气过多,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阴气和湿气相互感应,所以出现多汗而沾湿衣服的情况。
黄帝问:痹病也有不痛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痹在骨的,身体就沉重;痹在脉的,血就凝滞而不流畅;痹在筋的,四肢就弯屈而伸不直;痹在肌肉的,就会出现麻木不仁的症状;痹在皮肤的,就会发寒。如果这五种症状都同时具备,就不会有疼痛的感觉。一般来说,痹病这类疾病,遇到寒气就会加重,遇到热气就会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