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汉语”因汉代而得名,即用为汉氏族语言的名称,为历代所通用。“汉言”虽然也跟“汉语”具有同样的功用,但它只是对“汉语”的称述,没有取得汉民族语言的名称。因别的朝代而得名的语言的名称,或则指一代,如“晋语”,或则指同名的先后两代,如“宋语”,或则成为专指方言的名称,如“吴语”。其相应的称述“晋言”“宋言”“吴言”,虽然也具有同样的功用,但不是名称。研究汉语词汇史,特别要注意的就是这些不同时期的不同的名称或称述。“秦语”“汉语”的例证见前,不再重复。《开元释教录》一:
沙门昙柯迦罗,魏云法时。
沙门昙无谛亦云昙谛,魏云法实。
《开元释教录》二:
优婆塞支谦字恭明,一名越,大月支人。……越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莫有解者。既善华戎之语,乃收集众本,译为吴言。
沙门支疆梁接,吴云正无畏。
“魏云”是曹魏时期(公元220年—265年)的“汉语叫作”的意思。支谦是三国孙吴时期(公元222年—280年)的佛经翻译家,《祐录》十三、《高僧传》一有他的传,前面已经引用。《高僧传》说是“译为汉言”,《开元释教录》说是“译为吴言”,意思是一样的,只是三国吴时的汉语称述为“吴言”;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时期,对“汉语”有不同的称述。
“晋语”的例子见前。“晋言”“晋文”称说不同,而所指相同。《高僧传》六《慧远传》:
昔安法师在关,请昙摩难提出《阿毗昙心》,其人未善晋言,颇多疑滞……后有弗若多罗来适关中,诵出《十诵》梵本,罗什译为晋文。
南朝刘宋时期,称说则为“宋语”或“宋言”。《高僧传》三《求那跋摩传》:
但西国尼年腊未登,又十人不满,且分学宋语。
《求那跋陀罗传》:
跋陀自忖,未善宋言。
南齐之世,“齐言”外,亦称为“齐文”。《开元释教录》六:
以武帝永明十年壬申秋九月,译为齐文,即《百喻经也》。
萧梁之世,称述则为“梁言”。《开元释教录》六:
沙门曼陀罗仙,梁言弱声……虽事传译,未善梁言。
沙门波罗末陀,梁言真谛。
后魏,或为“魏云”,或为“魏言”。《开元释教录》六:
沙门昙摩流支,魏云法希,亦云法乐。
沙门勒那摩提,或云婆提,魏言宝意。
字文周世,则称“周云”或“周言”。《开元释教录》七:
沙门攘那跋陀罗,周云智贤。
沙门阇那崛多,周言志德。
陈世,则称“陈言”或“陈语”。《开元释教录》七:
王子月婆首那,陈言高空。中印度优禅尼国王之子。从魏之梁,译业无辍……民之所欲,天必从焉。遂属陈朝,霸于建业。首那负笈怀经,自远而至……首那躬执梵文,译为陈语。
隋代,称“隋言”或“隋语”,也有“汉言”之称。《开元释教录》七:
沙门那连提黎耶舍,隋言尊称。
沙门阇那崛多,隋云志德……既处京华,渐通隋语。
沙门达摩笈多,隋云法密……其国僧侣,多学汉言。
唐世,则“唐言”“唐云”或“唐曰”。《开元释教录》八:
沙门释玄奘,本名祎,俗姓陈氏,陈留人也……小乘学徒号奘为木义提婆,唐言解脱天;大乘法众号摩诃耶那提婆,唐言大乘天。
沙门伽梵达摩,唐云尊法。
《开元释教录》九:
沙门那提,唐曰福生。
此外,唐代以前北凉之世,则称“凉言”或“凉云”等,不备录。
唐代从前,虽然已有“华言”之称,但自唐代以后,则多称“华言”。《旧唐书》一四四《突厥传》上:
登利者,华言果报也。
《宋史》四九一《外国传》七:
雍熙元年,日本国僧奝然与其徒五六人浮海而至……奝然衣绿,自云姓藤原氏,父为真连;其国五品官也。奝然善隶书,不通华言。
《元史》二百八《外夷传》一袭《宋史》,所记略同:
宋雍熙元年,日本僧奝然,与其徒五六人浮海而至,奉职贡,并献铜器十余事。奝然善隶书,不通华言。
《明史》三二四《外国传》五:
尔国有晓华言者,其选择以来,当令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