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语研究文献选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华语区域特有词语”的定义、外延和分类

存在于全球整个华语区内的所谓“华语区域特有词语”,从总体上说,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从语源来看,它们是由某一个通行华语区域的人们根据该地区的社会特点率先创造出来的;从空间上看,它们是流行于某一个特定的区域的词语,为该地区的人们所理解并使用;从时间上看,它们涵盖了产生那些词语的特定的区域的历时和共时的范畴;从内容来看,它们反映该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面的特有事物。

如果深入地去观察,这种“华语区域词”的定义主要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一) 狭义的“华语区域特有词语”

从狭义来看,那些只在或者主要在某一特有的区域内流行,代表着该地区某一特有概念或者某种特定事物的词语,才叫作“华语区域特有词语”。这些词语不仅表层词形有所不同,而且深层语义也很独特甚至独有。这类词语也可以看作是“特义异形异音”词语。譬如(以双个音节的词语为例):

中国: 大腕、黑哨、呼死、驴友、团购、禁摩、考级、私宰、减负、双规;

中国台湾: 拜票、桩脚、黑金、求刑、飚车、国府、国宅、公保、情治、研拟;

中国香港: 清吧、金禧、卖旗、团契、拍丸、大圈、鸭店、差饷、笼屋、凤阁;

新加坡: 峇峇、浆绿、必甲、卜基、扯购、大万、二司、购兴、鸠收、康联。

这类某区域(地区)特有的词语可以称之为“××华语特有词语”,如“中国大陆华语特有词语”“中国台湾华语特有词语”等。也可以简称为“××特有词语”,如“中国香港特有词语”“新加坡特有词语”等。

(二) 广义的“华语区域特有词语”

从广义上看,除了上述那些“特义异形异音”词语外,凡是华语区内不同说法的词语都可以称之为“华语区域特有词语”。它们还包括以下两小类:

1. “同义异形异音”词语。这是一些表层词形不一而深层所指相同的词语,即同一样事物在不同地区有不同说法。它包括:

(1) 外来词语或者外来概念词语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翻译。譬如taxi,中国大陆叫“出租汽车”,中国台湾叫“计程车”,中国香港叫“的士”,新加坡叫“德士”;“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即SARS)在不同地区分别被叫作“非典”或者“沙士”,另外还有叫“沙示”“萨斯”“沙斯”“撒肆”等的,不一而足。

(2) 同一种事物在不同地区的叫法。譬如:中国大陆的“人际关系”,中国台湾叫“人脉”;中国大陆的“期房”,中国香港叫“楼花”;中国大陆的“赌博”,中国澳门叫“博彩”;中国大陆的“药方”,新加坡叫“配药单”;中国大陆的“外国人”,马来西亚叫“红毛人”;等等。它们词义深层所指的是几乎同一的事物(不包括语义色彩在内)。这些词语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完全同义词”。

2. “近义异形异音”词语。这是指那些词形不一而语义大致相近,但在某些方面都不尽相等的词语。譬如:中国台湾的“背书”,中国大陆相应只能叫“签署同意”;中国香港的“凤阁”,中国大陆大致叫“窑子”;中国澳门的“监场”,中国大陆可以翻成“现场监督”;新加坡的“卫生所”,中国大陆对应的只能是“太平间”;等等。这些词语之间的关系只能是“部分同义词”,即“近义词”的关系。

以上两小类词语我们认为可以明确地把它们叫作“华语异称词语”。对这些“华语异称词语”以及“华语特有词语”,并不是所有学者都加以区分的,他们甚至认为不如一律简称“内地词”“台湾词”“香港词”“澳门词”和“新加坡词”更为直截了当。而本人则认为细分两类词语对深入研究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