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句中拗救
一句之中出现拗字而随之补救,谓之句中拗救。句中拗救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 孤平拗救
上文说过,格律诗要求避免“孤平”。唐人的诗作中,犯孤平的情况并不多见。这说明诗人们是在尽力按照诗律的规定,设法避免“孤平”。可是,在写作过程中,有时候又不得不犯“孤平”。于是,人们又设计出一个变通的方法,这就是在犯了“孤平”的情况下,必须在相应的位置上予以补救,这就叫作“孤平拗救”。对于五言律诗而言,其具体方法是,将第三字的仄声改为平声。为什么要用第三字来补救呢?原因很简单:二、四两字是节奏点所在,末一字的平仄又是固定的,这样,自然只能用非节奏点的第三字来补救了。请看以下各例: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首诗首联对句的“寂”字拗(犯了孤平),用第三字“无”字救(我们在拗字之后画×,在补救之字后画∨。下同)。颈联对句的“月”字拗(犯了孤平),用第三字“明”字救。这两处都是“孤平拗救”。像这样一首诗中出现两处孤平拗救的情况,是不多见的。又如:
奉送从兄宰晋陵 唐·韦应物
东郊春草歇,千里夏云生。
立马愁将夕,看山独送行。
依薇吴苑树,迢递晋陵城。
慰此断×行别,邑×人多∨颂声。
这首诗尾联对句的“邑”字拗(犯了孤平),用第三字“多”字救(同时也救了出句的“断”字)。关于颔联对句的“看”字,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这个“看”字,在这里应作平声,否则就犯了孤平。今按:“看”有二音,一为苦旰切,去声翰韵;一为苦寒切,平声寒韵。在表示“视”这一意义上,《广韵》正作平声寒韵。也就是说,它在这首诗中,应该读平声。
如果是七言律诗,则是第三字拗,用第五字救。例如:
九日五首(其一) 唐·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首联对句第三字“起”字拗,用第五字“江”救。(颔联出句的第六字“无”和尾联出句的第六字“何”皆拗,分别用第五字“既”字、“各”字救。说见下文“本句自救”。)又如:
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 柳宗元
圣代提封尽海壖,狼荒犹得纪山川。
华夷图上应初录,风土记×中殊∨未传。
椎髻老人难借问,黄茆深峒敢留连。
南宫有意求遗俗,试检周书王会篇。
颔联对句第三字“记”字拗,用第五字“殊”字救。下面的五绝和七绝,也都有孤平拗救的情况存在。
秋蛩 唐·雍裕之
雨绝苍苔地,月×斜青∨草阶。
蛩鸣谁不怨,况是正离怀。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上举五绝第二句的“月”字拗,用“青”字救;七绝末句的“客”字拗,用“何”字救。
2. 本句自救
上文说过,“在一定的条件下,平平平仄仄(即丙种句)句式中的第四字之仄声可以作平声。”所谓“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是必须拗而有救。对于五言律诗来说,就是当第四字出现了“拗”,则必须将第三字的平声改为仄声。这样,其平仄格式便成为“平平仄平仄”。人们把这种拗救叫作“本句自救”。例如: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颔联出句第四字“遥”字拗,因此,作者就用第三字“怨”字来补救了。又如: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咽,《广韵》作乌结切,音yè,屑部,入声。
这首诗的颈联出句第四字“危”字拗,用第三字“咽”字救。
如果是七言律诗,则是第六字拗,用第五字救。其平仄格式便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
秋兴八首(之五) 唐·杜甫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这首诗的颔联出句第六字“王”字拗,用第五字“降”字救。又如: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鲜妍,占断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诗颔联出句第六字“清”字拗,用第五字“水”救。尾联出句第六字“相”字拗,用第五字“可”字救。这也是在一首诗中出现两处本句自救的情况。
五绝和七绝中的情况也是如此。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种本句自救,原则上还要求第一字(七律为第三字)的平声不能变动。据我们所见,只有少数本句自救的句子有例外:第一字(七律为第三字)用了仄声字。如王力先生在其《汉语诗律学》一书中共列举了110个本句自救的诗句,其中仅有4例的第一字(七律为第三字)用了仄声字。它们是,杨颜《田家》“小园足生事,寻胜日倾壶”,祖咏《题韩少府水亭》“宁知武陵趣,宛在市朝间”,杨万里《辛亥元日送张德茂》“到得我来恰君去,正当腊后与春前”,杨万里《和昌英叔久雨》“更着好风堕清句,不知何地顿闲愁”。此外,复如,《入宅三首》之一:“客居愧迁次,春色渐多添。”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刘禹锡《早秋雨后寄乐天》“簟凉扇恩薄,室静琴思深”等。在我们抽样调查的218首诗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仄声者有24首,约占11%。
唐人的诗篇中,本句自救的情况甚为常见,所以,王力先生称之为“特种拗句”。“特”就特在其数量很多。我们统计了一下,《唐诗三百首》中共收五言律诗约80首,出现本句自救的地方约43处。此虽不无巧合,但也足见其数量之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写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