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我们的标准:语法变调

2.1 连读变调的性质及分类

声调是汉语语音的一个重要特征,连读变调则是声调在语流中的动态表现。但是,连读变调并不能仅仅看作音节与音节相连时发生的语音变化。因为有些连读变调现象不仅与语音条件有关,还和句法结构相关,并且有的还可具有一定的语义、语法功能。

根据连读变调的性质,通常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2]

第一种是语音变调。它是指仅仅由语音条件控制的变调。这类变调只要满足相关的语音条件即可发生。北京话中的上上变调,就是属于这一类。[3]

第二种是语法变调。它指的是与句法结构关系相关的变调现象。这类变调的变调规则往往与一定的句法结构相关联。不同的句法结构类型对应不同的变调规则,或者变调只发生在特定的句法结构中。

第三种是语义变调。它是指通过变调来表达一定语义的变调类型。例如常见的小称变调。

本文主要考查的是与句法结构密切相关的语法变调。

2.2 语法变调作为测试标准的可行性

连读变调,其实就是通过变调的方式,将一个结构中的几个成分重新组织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徐通锵(1990,2003)和李如龙(1999)对此均有过论述。概言之,他们都认为连读变调是汉语多音词占优势后引发的现象。在单音词占优势的时代,一个音表达一个意思,音义之间对应整齐;多音词产生后,出现了几个音共同表达一个意思的情况。音与义之间变得没有原来协调。因为在意义上需要几个语素重新组成一个新的意义,在语音上,也相应地要求把几个音节融为一体,由此产生了连读变调、变声、变韵的现象。

我们认为,对连读变调成因的这一解释也可以从连读变调产生的时间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如果单纯是声学因素造成连读变调的产生,那么在声调产生之初,就应该伴随出现连读变调。但和声调相比,连读变调是一种比较后起的现象。现存最早的关于连读变调的记载,目前来看是在明代。[4]李如龙(1999)也从普通话轻声儿化现象比较后起,教会所编《福州话词典》所反映的19世纪福州话连读变音情况,以及各方言区连读变音取向不同等三方面,说明了包括变调在内的一系列连音变读是比较后起的音变现象。从连读变调的产生动因来看,这种现象就很好理解:声调产生于单音节占主导的时代,那时候基本上是一音一义对应整齐,当然就不太需要连读变调这类平衡音义的手段。

换一个角度来看连读变调的产生过程,我们又可以认为,连读变调,反映了结构中成分与成分之间关系的松紧,凡是结合紧密的成分,往往比较容易发生变调,而结合松散的成分之间,则比较难以发生变调。这正是我们得以用连读变调来判断结构成分结合紧密度的理论依据。

原本几个成分各读本调,互不相干,通过相互之间的声调变化建立起了关联。这个过程虽然从表面上看仅仅是语音上的变化,但实际上与语义、结构密切相关。尤其是语法性变调,语音的变化直接受制于结构语义等因素。前面我们在提到句法和语义标准的相互关联性时指出,句法和语义本身是具有象似关系的。这里还需要补充的是,对于一个结构而言,语音也是这个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认为,对于一个结构的松紧度的考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句法、语义、语音的综合考察,这三方面的因素互相纠缠,很难独自剥离出来。因此,连读变调只是一个外化的窗口,通过它所观察到的,并不仅仅是某个结构各音节之间的紧密度,而是这个结构在句法、语义、语音上紧密度的综合表现。

我们认为语法变调可以作为结合紧密度判断标准,还有一个事实依据,那就是各地方言研究者的语感。在很多方言研究者的论著中,都曾经明确提到,不同的变调规律的运用,与结构成分之间的结合松紧度有关系。我们的判断也借助了这些调查者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