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壮丽的珠峰
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脉主峰,海拔8844.43米(29017英尺),为世界第一高峰。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纬 27°59′15.85″、东经86°55′39.51″,北坡在西藏定日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
珠穆朗玛,这是居住于珠峰北侧的藏族人民对世界最高峰的传统称谓,这个名字来源于藏族美丽的传说,有“女神”“圣女”“神女第三”“地神之母”等几种解释。珠穆朗玛峰在西方被称为“埃佛勒斯”(Everest),尼泊尔在20世纪将它称为“萨加玛塔”(Sagarmatha),在梵文中,“Sagar”意为“天空”,“Matha”意为“头部”。
珠穆朗玛峰景观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周边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珠穆朗玛峰覆盖着万年积雪,山谷中发育着巨大的冰川,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个现代冰川中心。
珠穆朗玛峰北坡有著名的绒布冰川,由东、西、中绒布冰川泄合而成。在海拔5500~6200米的地段,发育着众多的冰塔林,在冰塔林之间散布着绚丽多彩的冰湖和冰面河流。
位于珠峰南坡的昆布冰川,千姿百态,冰瀑高悬,海拔5500~ 6000米,是南坡登山者的必经之路,穿越这片异常险峻的冰川,需要通过架设在冰裂缝上的大约40座铝桥和天梯。
地质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距今2.8亿年前,珠穆朗玛山区以至整个喜马拉雅山一带,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那时,珠峰地区是一个鱼鳖活跃、各种海生动物充斥的世界。
距今约5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地区仍是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的组成部分。地质学家们称它为“喜马拉雅山地槽”。在地槽南北的古大陆滨海一带,气候暖热而干旱。
又过了一段漫长的时期,当地球的日历翻到了中新世晚期的时候,印度洋板块又开始往北移动,与亚欧板块发生了更为激烈的冲碰。在此作用下,地球上最为年轻的山脉和高原出现了,喜马拉雅山的轮廓终于基本形成。
在大约3400万年前的渐新世初期,地壳运动使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喜马拉雅地槽底部开始出现了山脉,并从特提斯海底部冉冉升起,渐渐浮出水面,与此同时, 特提斯海逐渐消失。
印度洋板块这位硬汉子,从南边漂移过来,与亚欧板块剧烈相撞,特提斯海顿无容身之地,那一片地区昂然而起,形成了如今横亘东西,在中国、印度和尼泊尔等国之间绵延2500千米的巨大弧形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这片年轻的陆地,进入强烈的隆升时代,成为地球上最高又最年轻的高原,孕育着地球上最高的山峰。
在随后发生的一系列造山运动中,珠穆朗玛峰崛然而升。但是,它的南面与北面,仍长期在海水以下。直到第三纪末,它才彻底摆脱了海洋。
珠穆朗玛峰从那时起一直在不断上升,虽然在山南山北的很多断层,消除了相当一部分地球内部的应力,但最终还是被抬升为世界第一高峰,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山峰。
从距今300~200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冰期以来,珠峰已经上升了约1400米。在抬升过程中,来自地球内部向上穿越的花岗岩岩浆的顶托,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人们现在看到的珠峰的“颈部”——8700米的“第二台阶”和峰顶部,都是奥陶纪灰岩,实际上珠峰8500米以上,就已经都是奥陶纪灰岩了。而珠峰的“身体”部分,则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花岗岩和变质岩——片麻岩、眼球状片麻岩,它们都是原始的沉积岩,因为遭到花岗岩侵入和区域的地质事件而改变了原来的性质。在东绒布冰川一侧,人们常见深灰黑色的岩石,那就是片麻岩。
在2005年进行的中国第四次珠峰综合科考中,科学家们在珠峰地区的多个地方发现了拉伸变形的岩层,这些变形的岩层显现出S形或香肠串形状,这就证明了在喜马拉雅山脉北坡确实存在断裂带,而珠峰就处在这个绵延数千公里的断裂带上。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自然地理独具特色,具有典型的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高地两个区域的特征。青藏高原的崛起,阻断了湿润的太平洋、印度洋的东南季风,构成了屏蔽效应,导致了气候突变,并促使这里的地质、地理及地貌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雪山、高原、河流、湖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数以万计的农牧民,在珠峰地区,与山川大地相互依存、和谐共生。
如果从印度洋越过喜马拉雅山脉,画一张剖面图,喜马拉雅山属于“单面山”地貌类型,山脉的北坡平缓,南坡陡峻。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区的自然景象也不断变化,形成明显的垂直自然带。
喜马拉雅山连绵的高峰,阻挡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较少,植被稀疏。
珠峰北坡气候干寒,降水量少,自然景观垂直分布的层次,比南坡少得多。在北坡山麓地带,是中国青藏高原湖盆带,湖滨牧草丰美,是良好的牧场。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几乎都发源于北坡,切穿大喜马拉雅山脉形成高山峡谷,河水奔流,势如飞瀑,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
在喜马拉雅中段北坡,山谷冰川上有世界上最雄伟壮丽的冰塔林。冰塔高度为数米至30多米不等,形貌如丘陵和金字塔。有的冰塔表面有密集的浅圆形消融坑,晶莹闪耀;有的冰塔间有星罗棋布的冰湖,十分奇妙。有的冰塔内部有河道,在这些冰融水的长期作用下,又形成了冰桥、冰洞、冰帘、冰钟乳石、冰柱和冰笋等,好似天然形成的冰雕群。
在珠峰的北侧,群山苍茫,河谷错落。西南方向的季风受到阻隔,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巨大,内陆河流往往形成了尾间,很多淡水湖逐渐成了咸水湖,甚至最终成了盐湖或干盐湖。
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陈塘、绒辖、樟木、吉隆和贡当河谷,为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高原提供了通道,发育出喜马拉雅南翼湿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从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草甸,到海拔2000米的灌丛、森林、亚热带植物,山高谷深,森林郁密,奇花异草,五彩缤纷,形成一种独具风姿的自然景观。
由于高喜马拉雅的屏障作用,印度洋暖湿气流在翻越山地时受到重重阻挡,大量水汽被南翼山地截去,气流翻山后,下沉绝热增温产生的焚风效应,更加剧了北部气候的干旱,致使这里呈现出大陆性高原气候特征,发育了半干旱灌丛、草原生态系统。
静卧在聂拉木群山之中的佩枯错,面积约300平方千米,是珠峰地区最大的湖泊。每年春天成群的赤麻鸭、棕头鸥、斑头雁、黑颈鹤,飞越喜马拉雅山,在河心滩地上筑起无数窝巢,或在湖边沼泽草丛中寻觅几处佳地产卵育雏。夏季,无数水鸟带着它们的儿女在湖中嬉戏。
珠峰地区有辽阔的牧场,因高原严寒干旱,牧草生长低矮稀疏,产量很低。近年来牲畜大量繁殖,高原草场不断退化,载畜量越来越低,同时也威胁着草原上野生动物的生存。
珠穆朗玛峰的南坡,群山巍峨壮美,冰峰林立。山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山下是四季常青的花草,阳光灿烂,四季如春。
尼泊尔珠峰地区,位于尼泊尔东部的索卢、昆布(Solo-Khumbu)一带,珠穆朗玛峰南坡的萨加玛塔国家公园(Sagarmatha National Park)里,这里也是举世闻名的高山民族夏尔巴人的家乡。
尼泊尔珠峰地区对外不通公路,进出唯一的门户是位于萨加玛塔国家公园入口处南部的卢克拉机场,人们由加德满都(Kathmandu)乘公共巴士前往小镇吉里(Jiri),再由那里徒步前往海拔2840米的卢克拉(Lukla)。
1976年入选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的萨加玛塔国家公园,占地1113平方千米,全区遍布高海拔雪山、冰河、深谷,从海拔2805米的公园入口处到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顶,景观十分丰富。麋鹿、雪豹和小熊猫在这里出没,将近400种鸟类在这里翱翔。喜马拉雅雪松、银枞、杜松、银桦等树木葱郁耸立,低处的河谷地带,红色、玫瑰色以及罕见的白色杜鹃花漫山遍野,千姿百态,和山上的皑皑白雪交相辉映。
珠峰南坡分布着三个植被带,低处是由橡树、松树、桦树和杜鹃构成的林地,中间带以矮小的杜鹃和刺柏树为主,高处则生长着苔藓和地衣。从海拔仅2000多米的河谷,上升到8000多米的山峰,河谷的水平距离不过几十千米,自然景象却迅速更替。
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人类的破坏,近年来珠峰地区整个生态系统处于退化状态。珠峰地区的生态,非常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遥远的第三极,也难以逃脱人类的烦扰。
警号正在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