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青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二)

佛教青年不同于一般世俗青年,要有远大的志向。

佛教青年是为学人间菩萨道而来的,

所以应该努力实践人间菩萨的理想。

一、从发心中担当责任

佛教青年时常说要“发心”,但是很少听到要担当“责任”,也不明白责任的重要。因此,“发心”往往只有五分钟热度,而无法坚持与贯彻自己的发心。我们应当把发心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必须担当的一种责任。

除了“发心”,进一步更要了解“责任”的重要;例如船只遭遇海难,船即将沉没,船上的人纷纷逃生,但是最后离开船只的必定是船长。为什么?因为维护船上人员生命的安全,是船长应尽的责任;他重视责任甚于自己的生命。

我们平时认为发心只是一种义务,于是,高兴时就发心,不高兴就不发心,这是有流弊的。“发心”需要担当“责任”,因为发心本身就蕴含着责任。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并非他不爱家,不爱老母妻儿,而是责任使得他不容许放弃自己的职守,为了完成责任,只有牺牲小我。

《梵网经》说:“菩萨见外道及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为什么听见有人诽谤佛会觉得像三百矛刺心那么痛切?因为佛法不能兴隆,遭受外来的诽谤,就是我们没有尽到责任,心里怎么能不痛苦?常听人说:“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不论家务也好,事业也好,弘法利生是佛教青年理所当然应该负担的责任。

什么叫作责任?我为它下了三个定义:

(一)责任是利他的行为

世界除了我以外,还有许多人。我是人群中的一分子,因此我要为这许多人负起责任来。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责任是利他的行为,是勇者的担当,是有为青年的抱负。不肯负责任的人是弱者,肯负责任的人才是强者;不肯负责任的人是懦夫,肯负责的人才是勇者。

(二)责任是菩萨的本分

我们应该为佛教、为社会、为众生负担责任。为什么?因为我们是普利人群的圣者之徒,我们是佛教的信仰者,我们学习的是菩萨道,因此不容许我们推卸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的存亡继绝,也是佛弟子的责任。

(三)责任是能者的义务

负责任的人,都是能者;不负责任的人,不管学问多好,都是庸才。为国为民,固然要担当责任,守卫看门,也是担当责任。负责任不是你愿意不愿意,而是做人的义务。

父母生儿育女,养之教之,这是父母的责任。有些父母把爱给儿女,并不希望儿女回报,因为他把教养儿女的责任看作是义务,尽了义务才会心安。

佛教青年要发心,更要尽义务来担当责任。时下的青年普遍缺乏责任感,今后佛教青年要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担当起这个时代应负的责任,同时更要提起精神勇气,修养道德,学习佛法,未来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任务。

二、从拥有中养成节俭

谈到节俭,有人会说:“我根本没有什么钱财,还要节俭什么?”其实,节俭不光指钱财的节俭,个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应该节俭。例如我们拥有生命、时间,要好好利用我们的生命和时间,对于所拥有的生命、时间更要节俭。俗语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又说:“大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时间就是生命,节俭时间就是爱惜生命。我们浪费多少宝贵的时光在懈怠、放逸、散漫上?有多少宝贵的时间在颓唐、随便、马虎中消逝?把大好的年华、青春、生命虚度浪掷,世界上还有比这更浪费的事吗?

除了时间要节俭,对于感情也要节俭。每个人都拥有感情,假如不知节俭,滥用感情,会招来多少烦恼?把感情用在不当不正之处,也不是一个学道者应有的行为。

佛教并不是不重感情,而是要净化感情,以智化情,转化自己的私情私爱来爱佛教、爱国家、爱人群及爱自己未来的前途。只顾儿女情长,那是社会上一般未成熟男女的幼稚行为,进入佛门的人,感情已经过一番磨炼与净化,应该是成熟的。有成熟感情的人,应该懂得节俭感情,把节省下来的感情,运用在一切众生身上。

此外,对于物品也要节俭。竺摩长老一生节俭,一件海青洗破了自己缝补,补了再穿。佛教常说“惜福”,为什么要惜福?就如银行存款,有一定的数目,若不节制用度,随便支付,终会有取尽存款的时候,这时生活就艰难了。所以,平日应该“有时当思无时”,有的时候应该节省,好好珍惜自己的东西,时时记住一针一线,来处不易,一米一饭,得之维艰。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仰赖社会、国家、师长、父母、常住而有的,日常所需也都是社会大众成就的,而我们是否对他们有所贡献?能平白浪费物品吗?印光大师吃饭时仅吃一样菜,即使拿两样菜来也仅吃一样,弘一大师也是,认为淡有淡的滋味,咸有咸的滋味,因为真滋味是在内心的知足之中。因为他知道:我对社会贡献有限,不该享受丰富的物品。

佛教青年如果不能养成节俭的美德,将来不但不能贡献社会,反而会成为社会的消耗者,一文钱可以逼死英雄汉,我们不能拿不劳而获的金钱充阔佬,或者做人情,应该在有限的金钱之下,学习无限的知识,在少量的金钱之下,完成自己永恒的事业。

我对节俭下了三个定义:

(一)节俭是储蓄之法

节俭就能储蓄,感情如果不滥用,感情就能一天天地净化,自然能把感情化为大慈悲、大仁爱与大道德;时间如果能节俭,就是储蓄生命,将会使我们的人生延长许多;物品如果能爱惜,就能使我们的东西,更发挥效用;金钱如果能储蓄,就可以积沙成塔,集腋成裘。

未来的一切,往往是由现在一点一滴而成就的,正如大海是由一点一滴的水所汇集而成的一样。

(二)节俭是致富之道

养成节俭的习惯,将来才会富有。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有钱,一帆风顺,而不去探究那许多富有者,他们之所以致富成功的原因。如果未来想成为一个富有者,不仅是金钱上的富者,同时也是拥有大感情的圣者及拥有无量时间的寿者,就必须遵守致富之道——养成节俭的美德。

(三)节俭是事业之基

无论将来发展什么事业,如办图书馆、托儿所、育幼院或建讲堂弘法利生,都必须由基础做好,也就是从今天起开始节俭,唯有节俭的人,才能使时间长久,才能使情感丰富,才能使物品增加,才能使金钱富足;从现在起,将已拥有的时间、感情、物品、金钱节俭下来,才是佛教青年未来成功立业的基础。

三、从物欲中有力自制

对于世间的物欲诱惑,要有力量约束自己,克制自己。一个人的伟大与否,不是看他的钱财多少、地位大小,而是看他有没有自制的力量。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君子能自制,小人不能自制;快乐与烦恼的分别在于:快乐幸福的人生是由于能自制,烦恼痛苦的人生则由于不能自制。

佛教为什么讲布施?是要我们对于金钱物品不要贪着;为什么讲持戒?也是要我们在生活中有自制的力量;为什么要忍辱?就是在人事上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现在的青年血气方刚,行动往往凭着一时的血气冲动,这样的人并非勇者。真正有力量的人,是一个能自制、能自我要求的人。

唐朝玄奘大师“言无名利,行绝虚浮”,意即玄奘大师所说的话,没有一句为名或为利,行为也绝无一点轻浮暴躁。过去我曾认识一位法师,一见到人就说:“那位张先生很有钱。”“好久不见了,在哪里发财?”“那个人很有地位呀!”始终把金钱名利看得很重,所说的话,句句不离金钱名利,实在令人不敢苟同。不能视名利如浮云的人,是没有资格做出家人的。

玄奘大师有自我克制的力量,在名位之前,更加地虚心,更加地谨慎。但他并不因此而没有“名”,相反地,唐太宗每次要视察各地,第一个邀请的就是玄奘大师,他的生活所需都由国家供养,朝中文武大臣谁不恭敬他?玄奘大师对于名利,并不是绝对拒绝,有名利没有关系,但是在名利丛中,他懂得自我约束。

要培养自制的力量,生活才能快乐;生活有自制,面临任何诱惑,才有力量对付。关于“自制”,我为它下了三个定义:

(一)自制是人类的本能

虽然追求欲望是人类的本能,但是节制欲望也是我们的本能。有人说:“社会讲究纵欲,佛教提倡节欲,难免贻曲高和寡之讥”。其实佛教所提倡的节欲,不是绝对的禁欲。因为欲望是本能的,而人类另外有一种本能的节制力量,来对治欲望,使其平衡。如果节制的力量小,物欲的力量强,无法自我克制,那么就成为人间道德的失败者。如果要在道德人格中完成自己,就必须把自制的本能发挥出来。

(二)自制是君子的要务

自古的圣贤君子,没有一个不克己利人,佛教之所以有那么多戒律,也是要我们知道自制的方法,并具有自制的力量。自制,才能完成个人,成就大众。

(三)自制是修行的条件

佛陀在即将成道前,曾经遭受恶魔波旬及数以万计的天魔扰乱,但是佛陀完全不为所动,终于证得无上菩提。佛陀能不受天魔所扰的主要原因,便是他具有强大的定力与自制力。因此,修行学道的人,必须学习佛陀,培养一种自我克制的力量。能够自制的人,修行才可能成功。

四、从谦卑中长养自尊

人要有自尊自重的心。自尊自重不是傲慢与自大,自尊自重必须从谦卑中去陶冶。古人说:江海所以能成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居卑处下,不拒多少。

与人相处,最得众望的人,是懂得谦卑的人。作为一个佛教徒,所从事的是教义的传播,不但要有自尊自信的信念,更须培养谦卑的美德。

以前的出家人“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能够上与君王同坐,那是因为具有尊贵的德行,能得到君王的爱戴;肯与低贱的乞丐并行,那是因为明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虽然是乞丐,但人格并无欠缺,能够以谦卑的态度去纳受他们。一个伟大的人物,一定是谦卑的,唯有不成熟的人,才会趾高气扬,傲慢与自大。

谦虚不是畏怯退缩,也非卑劣懦弱,更不是对一切事情推诿而不负责任,当然,谦卑也不是要我们自暴自弃。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一个自暴的人,不可和他讲道理;一个自弃的人,不可与他共事,儒家说培养浩然之气,主要从谦卑中养成自尊,佛法也是一样的道理。

印度比丘以乞食为生,即是要出家人从与众生接近之中,培养谦卑的美德。平常我们至诚礼佛,把尊贵的头匍伏在地上,以双手承接佛陀的双脚,也是要祛除傲慢与自大,养成谦卑的个性。

为什么要谦卑?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为什么要自尊?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以怯懦的。西方哲学家说:“一个人如果骄傲,即使是身为天使,也会沦为魔鬼;如果谦卑,虽是凡人,也会成为圣贤。”成熟的稻穗一定会低垂下来,“宇宙有五尺高”,我们六尺之躯的人,要生存在宇宙中,都必须低一低头。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上,我们要学习常不轻菩萨的德行,过那低头而向前的人生。

关于自尊,我为它下了三个定义:

(一)自尊是自信的基石

自信心要建立在自尊的上面,没有自尊,哪有自信?有了自尊,才能培养自信心。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自尊,“三旬九遇食,十载着一冠”,他对自己的人格有无比的自信。佛教里多少古德深山苦修,甚至三餐无以为继,仍不肯放弃僧侣的尊严,随俗浮沉,他们对自己能体解大道有无限的信心。因为有信心,最后终有所成,所以自尊是自信的基石。

(二)自尊是节操的根本

社会人士有社会人士的节操,佛教徒也有佛教徒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不管什么人,他的节操必须建立在自尊的上面,唯有自尊的人才会尊敬人,自尊的人才不会冒犯人,自尊,是人类高贵的节操。隋朝的道悦禅师,住在荆州时,遇到朱粲造反,朱粲强搜寺中道粮后,命令禅师引路出城,若不从,即予杀害,禅师坐在地上说:“吾沙门也,非引路之人,浮幻形骸,任从白刃!”这种从自尊而产生的节操,虽是盗贼,也不得不肃然起敬。

(三)自尊是人格的标准

一个人有没有人格,主要看他的自尊程度如何?而人格的标准,人格的方向,完全取决于自尊心。出家人应该庄严,不能和俗人一样,一个出家人终日讨好世俗,向权贵奉承,或者只为了一点小利,甘心出卖人格。例如有人公然抽烟喝酒,不以为耻;有人出入淫乐场所,不以为羞,这都是由于不具备自尊心所致。

五、从笨拙中启发灵巧

我们一向把笨拙与灵巧看作两回事,但是,真正的笨拙就是灵巧的根基,聪明智巧不是从投机取巧当中得来的,真正的灵巧是从笨拙中增长的。很多老和尚自称老拙,“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他自干了,你也省力气,我也少烦恼。”老拙真的这样糊涂吗?这是老拙历练出来的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看起来好像很笨拙,这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

1946年,杭州武林佛学院院长会觉法师(太虚大师的弟子)在开学典礼上说:“我一生中最讨厌的就是聪明的人。”为什么他讨厌聪明的人?因为许多人聪明反被聪明误。人笨拙不要紧,只要肯脚踏实地慢慢做,所谓慢工出细活,不从笨拙中启发灵巧的聪明是靠不住的。所谓笨拙者,为学不求急取,做人不想取巧,一板一眼,稳稳当当,你笑我傻瓜也好,你笑我笨拙也好,依然本本分分地做人做事。

中国人常笑日本人笨,呆板、不懂取巧。有一次,我在日本一家饭店的楼上,看到一辆卡车开到十字路口,刚好红灯亮了,此时正值清晨2点,马路上一点声音、一个行人也没有,那辆卡车停在斑马线前等了1分多钟,直到绿灯亮了才开车。一定有人觉得他很笨,深更半夜的哪有行人,尽管往前开就是了。只是,路上虽无行人,但若常如此通行,养成闯红灯的习惯,难保以后不出车祸。守规矩,看起来虽然笨,却可以养成终身安全的良好习惯。现在的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如果日本人一点也不聪明,为什么会如此富强呢?这要归功于日本的国民从笨拙、守法之中,养成不取巧、守本分的习惯,所以社会就有秩序,国家就会强盛。常看到有些同学,正楷还不会写,就先学草字,龙飞凤舞,写到最后乱七八糟,不成字样。如果能够承认自己笨,一笔一画慢慢地写,自然而然就会灵巧了。

我对灵巧下了三个定义:

(一)灵巧是贯通的慧解

灵巧,是闻一知十、闻十知百的能力;灵巧,不是凭空捏造,虚造的假聪明,而是贯通的智慧。因为有了灵巧,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无事不知,无理不明。禅宗大德有的看到桃花开放而悟道,有的听到婴儿啼声而明心见性。不过,这种大道一以贯之的灵巧,不是偶然,也不是生来就有的,是从多少经历中、多少笨拙里才能贯通的。

(二)灵巧是敏捷的反应

有了灵巧的心思,对事情才会有敏捷的反应。过去的学子亲近善知识时,善知识会以没头没脑的说话,来考验一个人的灵巧、能不能有敏捷的反应。例如日本快川禅师被军阀织田信长放火烧寺,逼得无路可走时,快川禅师要求寺众参“大火中如何大转法轮”的话头,并且不时催着“快!快!快!”假如是灵巧的禅者,在敏捷的反应下,应该就能开悟了。

(三)灵巧是活用的经验

灵巧,是从多做、多说、多看、多用心来吸收经验,从经验中去灵活运用。俱胝的一指,使许多学子契悟佛法;黄檗和临济的棒喝,让多少人接触到禅机。高明的医师,甚至是砒霜、毒药,都可以用来治病。要灵巧才能活用,若无灵巧,即便是好事好话,有时也会惹来麻烦。灵巧非常重要,要学道,先要有灵巧。

六、从理想中实践抱负

今日的佛教青年最缺少的就是没有理想,没有抱负。一个人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就没有未来,没有未来希望的青年人,能有什么成就呢?

若将人分成上根、中根、下根等三种等级,上根的人凭着崇高的理想行事,为理想而辛苦工作,为理想而牺牲奉献,能否达到目的是另外一回事,总之为理想而奉献一切。中根的人,凭经验行事,认为理想太空幻了,因此做到哪里说到哪里。下根的人,凭需要而生活,认为有面包才能不死,有老婆、儿子才会满足,所以下根的人做事只讲需要不谈理想、经验;禽兽也是只凭本能,如牛马除了寻找水草作为食物,是不会有其他的要求。

青年人,尤其是佛教青年,不能只求满足于生活上的欲望,而抛弃一切理想!如果是这样,与禽兽有何分别?佛陀说,众生是无边的,烦恼是无尽的,法门是无量的,佛道是无上的,人生有那么多的无边、无尽、无量、无上,等着去追求,我们能做一个没有理想、犹如行尸走肉的人吗?人有了理想,工作就不会觉得辛苦;有了理想,吃点亏也不会计较;有了理想,生活中就有力量。所以佛教青年要有志愿、有抱负、有理想。

关于理想,我为它下三个定义。

(一)理想是正当的希望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很多的希望,而崇高的理想,则是我们正当的希望。希望,可以引导人走上正途。哀莫大于心死,人生最悲哀的事,就是没有希望,没有希望的人生,眼前一片灰色,暗淡无光。就算猫狗,也希望有美好的三餐;就算花草,也希望有朝露的滋润。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怎能没有正当的希望,怎么没有崇高的理想?

(二)理想是力量的源泉

人生有了理想,才有奋斗的力量;没有理想的人生,好比干涸的泉水,无法长养生机。有了理想,才有力量。人类能征服珠穆朗玛峰,是由于人类从理想中产生登高的力量;人类能够登陆月球,因为人类有上天的理想,所以就有力量上天。世界上多少伟大的事业,都是靠理想所产生的力量而完成的。

(三)理想是快乐的国土

有了理想,生命才有意义,人生才有希望,理想使生活充满快乐。有了理想,便拥有了一个理想的国度。人间的世界,不容易拥有,即使想拥有几百平方米的土地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其他,但是,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度。有些佛教青年,没有崇高的理想,只希望有一间小庙,根本不敢成大功、立大业;靠一些小庙怎么能复兴佛教呢?

想成功立业,必须具备理想。佛教青年不同于一般世俗青年,要有远大的志向。佛教青年是为学人间菩萨道而来的,所以应该努力实践人间菩萨的理想。

1976年6月讲于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