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吼,轻松养出好孩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健康的睡眠是美好生活的开始

美的生活需要仪式感,健康的睡眠也需要仪式感。想要让孩子安稳睡觉,重要的是帮孩子培养仪式感——做完这件事就可以安心睡觉了。

为了让孩子早点入睡,很多妈妈被逼成了凶妈妈

“我儿子5岁了,每天晚上睡觉都很磨人。睡觉前讲整整一个小时的故事,不睡;我不理他也不和他说话,不睡;训斥他或者打他,还是不睡!他不睡觉,我晚上就什么事儿也干不了!”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类似的睡眠问题?

入睡时间晚:很晚才能睡着,每天晚上都超过10点。

入睡时间长:从躺下到入睡超过30分钟。

入睡困难:一个星期内有超过3个晚上闹着不睡觉,各种折腾。

必须哄睡:孩子必须吃着妈妈的奶,或者抱着,甚至要开车出去兜风才能睡着。

必须陪睡:孩子睡觉一定要有人陪在身边,特别是妈妈,一旦妈妈离开,就会很快醒来。

容易夜醒:孩子在入睡后2个小时左右醒来,哭闹喊叫,很难安静下来。

睡眠障碍:孩子经常做噩梦或者梦游。

如果以上描述中至少有两个符合你的情况,建议你在孩子睡眠方面的问题上要重视起来了。通常,睡眠问题在6岁以下的孩子当中会比较普遍。虽然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的睡眠问题会逐渐得到改善,但是家长在经历这个过程时往往会感到非常无助和挫败。

为了更好应对孩子的睡眠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关于睡眠的常识。

睡眠标准时长表(根据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数据绘制)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孩子在3个月之前需要的睡眠时间比较长,可能在16个小时以上,1岁时睡眠时间减少到11~14小时,3岁时又减少到10~13小时。

家长可以计算一下自己孩子全天的睡眠时间。如果孩子晚上不肯睡觉,家长可以对照看看孩子是不是白天已经睡够了。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可以适度减少午睡时间,甚至不午睡也并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要想让孩子在夜晚快速入睡,可以尝试从3个维度入手:环境、规律、能力。

环境(Environment):创造合适的入睡环境

父母可以通过下表判断是否给孩子营造了合适的入睡环境。

入睡环境测试表

如果有5个以上问题的回答为“是”,那么说明孩子的睡眠环境不太理想,甚至存在一些会阻碍他们入睡的刺激因素,这时家长就要调整孩子的入睡环境,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声音:孩子睡眠的环境,环境音尽量不要超过30分贝。当然,家长也并不需要小心翼翼,一丁点儿声音也不发出来。孩子从在妈妈子宫里开始,面对的就不是完全安静的环境,宝宝在睡觉的时候,妈妈可能在走动或者工作。只要把入睡前的声音强度降低一些,和白天的嘈杂形成对比就可以了。

光线:日光灯直射会让孩子的潜意识仍觉得是白天,导致孩子不容易入睡。因此睡觉前需要将直射的日光灯关闭,如果一定要开灯,就开光线柔和的夜灯或小灯。

温度:夏天要适当开启空调,冬天要适当保暖,过冷或者过热都会影响孩子入睡。

装饰:不要使用艳丽的色彩装饰房间,过分繁杂的装饰,也会刺激孩子无法进入睡眠。

玩具:睡觉的房间和玩耍的场所需要分开,卧室不要有声光电的电子产品,减少诱惑。

规律(Routine):形成规律的“入睡仪式感”

如果说有睡眠魔法,睡前仪式一定是关键的一环。《小王子》中写道:“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睡前仪式,帮助孩子不再抗拒睡眠时刻的到来,从兴奋状态转为平静状态,同时也会让孩子感到安全,每天都能带着父母的爱和祝福入睡。

形成仪式感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固定”。固定睡觉的时间,固定睡前的项目,固定结束的方式。睡前仪式的目的是通过每天相对固定的一些行为,来建立孩子的睡眠联想,直到形成条件反射,进入睡前仪式后,孩子马上就会有困意。这也能确保父母在孩子睡觉之前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去做一些双方都能很愉悦的事情。

睡前仪式包括例行的工作和甜蜜的尾声。

例行工作包括洗澡、洗脸、刷牙、换睡衣等。

甜蜜的尾声是指和爸爸妈妈的游戏和亲密接触,比如平缓的游戏、讲故事、聊天、亲吻和互道晚安。

建议入睡前尽量不要跟孩子玩太激烈的游戏,也尽量不要讲容易让孩子兴奋的故事。因为睡觉前仪式的目的是让孩子逐渐进入睡眠状态,而不是让孩子越来越兴奋。

“凯叔讲故事”平台有1000多万粉丝,它的睡前故事栏目开始只有几千个用户,妈妈们反馈说,孩子们听完凯叔的故事太兴奋了,反而睡不着觉。于是,凯叔就调整了策略,每天故事的最后会读一首诗,重复十遍,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弱……孩子们听着听着就慢慢睡着了。这样,妈妈们就非常乐意把“凯叔讲故事”作为睡前节目,平台的收听粉丝也慢慢地涨到了千万级。

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制订一个简单易懂的睡前惯例表,将睡前要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包括例行工作和甜蜜尾声,然后用好玩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比如使用孩子自己的照片,按照时间顺序贴在一张大纸上,将其挂在容易看到的位置。每做一项工作,就提醒孩子:“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了?”久而久之,孩子会自觉地形成一套规律,遵照惯例表执行。

能力(Capability):培养孩子独立入睡的能力

睡前仪式一结束,妈妈要马上离开房间,培养孩子独立入睡的习惯。

如果,我们能在上一个步骤的睡前仪式中保证每一步都是高质量的陪伴,那么孩子就不会在妈妈离开时感到害怕和孤单。孩子之所以缠着妈妈,往往是因为孩子有个敏感的“雷达”,他们敏锐地探测到——“我一睡着,妈妈就会溜走!”

因为有时候,妈妈虽然陪伴了一两个小时,事实上却心不在焉,大部分时候都在想:“孩子怎么还没睡着?他睡着了,我好干点儿自己的事儿啊!”有时候,家长一遍一遍地给孩子读故事,并不代表家长的心在孩子身上。很有可能家长早已厌烦了,只是忍耐着,不表现出来而已,孩子也能感觉到。真心的陪伴和用爱去讲故事,孩子一下子就能感觉到。如果孩子的心理满足了,他是不会让妈妈一遍一遍地讲故事的,而是可以做到事先约定好讲几本,就是几本。

一旦孩子有了安全感,他们就会很快入睡。同时,当妈妈培养出孩子独立入睡的能力,孩子也就在养成独立人格的道路上又迈了一大步。

微案例:5岁威威独立睡的约定

妈妈跟威威有过约定——5岁生日后,自己独立在一个房间睡觉。

然而,随着威威5岁生日的临近,独立睡觉的焦虑却开始蔓延。一提到独立睡觉的事情,威威就会说“可是我一个人睡觉会害怕啊!”或者“要是我的5岁生日一直都到不了呢?”焦虑和担心相互传染着,妈妈对独立睡觉这件事也小心翼翼的,不敢多提。

环境

就在威威5岁生日前一晚,妈妈开始跟威威一起布置他的房间。当他们把威威喜欢的印有奥特曼图案的床单铺到床上时,威威兴奋地说:“嘿,妈妈,这是我的房间啦!您只能坐着,不能躺着哦!”于是,威威第一次独立入睡的问题一下就解决了。

可惜好景不长,自己睡“奥特曼房”的第3天,威威就褪去了最初的新鲜和兴奋,开始赖着妈妈:“妈妈,你陪我睡嘛!”一开始,妈妈会陪着威威入睡,然后再回到自己房间,到了半夜,妈妈睡得正香,突然就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威威凄厉的哭声:“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妈妈噌地一下子就蹿起来,本能地冲到孩子房间,抱起大哭的威威。

一个星期过后,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得到任何好转,反而更糟糕了,孩子半夜醒来的时间越来越早,甚至因为担心妈妈半夜不见而不愿意入睡。而妈妈也有时妥协,有时强硬,被折腾得疲惫不堪,一点儿精神都没有。

能力

一个月后,威威妈妈在一次家长课堂上和其他妈妈讨论了这个问题,她发现,孩子并不是没有能力自己睡,而是妈妈没有帮孩子发现自己有能力独立睡。妈妈以前只是纠结他哪一天没有自己睡,却没有看到,孩子从决定独立睡到现在,已经有超过20天都是自己睡的呢!妈妈只关注到孩子没做到的,却没有看到他已经做到的。于是,妈妈回到家真诚地鼓励了孩子:“妈妈看到这周有5天你都是自己睡的,而且一直睡得很踏实。算起来,这个月你已经独立睡觉超过20天了!”威威骄傲地说:“对啊!我都是自己睡的呢!”

“那咱们来做一个表格吧,你自己睡一天,就在上边贴一个贴纸,这样一个月下来,咱们就能看到威威自己睡了多少天呢!”威威很兴奋,觉得完成这样的表格很有成就感。

规律(仪式感)

同时,妈妈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敷衍和应付孩子,而是认真执行孩子的睡前仪式,完全放下手机,放下焦虑,全身心地投入。每天晚上八点半,妈妈会点亮一个小乌龟夜灯,只要看到夜灯亮了,威威就知道该睡觉了。妈妈提醒一句,他就会自己刷牙、洗脸、换睡衣。

他会到书架上选一本绘本,递到妈妈手里,靠在妈妈身上,听妈妈讲故事。讲完故事之后,妈妈会问:“亲爱的宝贝,你今天想要用头关灯还是用脚关灯啊?”威威嬉笑着,伸出小脚丫,关掉卧室灯,躺回妈妈身边。

接下来,妈妈会闭着眼睛,跟他一起玩一个叫“玫瑰与刺”的游戏。

“玫瑰”是问“你今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刺”是问“你今天最不开心的事是什么?”

威威最喜欢跟妈妈玩这个游戏了,他们可以相互诉说,然后安静地倾听。

整个入睡仪式不超过30分钟,既没有争吵也没有哭闹,平静而安定。通过这样的方式,威威顺利地度过了独立睡觉的特殊阶段,孩子和妈妈都体会到了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