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位世界著名参谋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德国军事改革的先驱者

——反法战争时期普鲁士军队参谋长沙恩霍斯特

普鲁士军事改革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1755-1813年),1755年11月12日出生在汉诺威博尔德瑙的一个农民家庭。1777年毕业于桑堡一利珀军事学校,后在汉诺威军队服役。1793年参加了第一次反法联盟的战争。他致力于军事改革,反对普鲁士政府对拿破仑的退让政策,主张发动民众抵抗外来入侵。1806年在不伦瑞克公爵的参谋部任参谋长,参加了奥尔斯泰特战争。1807年任“军事改革委员会”主席,主持军事改革。1813年任布吕歇尔将军的西里西亚驻军参谋长。为了表彰和纪念沙恩霍斯特在德国历史上的伟大贡献,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设有沙恩霍斯特勋章。

改革军制

1806年普鲁士在耶拿和奥尔斯泰特的惨败以及1807年提尔西特和约,使普鲁士军队和普鲁士行政管理机构完全陷入混乱。由于战争,国家财政枯竭,全国经济遭受巨大损害。国家沦亡与民族危机的威胁使普鲁士陷入了危险的境地。各阶层人民纷纷表示了对政府的强烈不满,人心思变。但欲从失败中复兴和摆脱外国的奴役,一场彻底的、深刻的内部变革是必不可少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脱颖而出,他们为复兴德意志而登上了政治舞台。

早在1802年,沙恩霍斯特就建立了由具有先进思想的军人组成的“军事协会”。协会每周进行一次集会,着重讨论军事理论和普鲁士军队等问题。格奈泽瑙、克劳塞维茨、格罗尔曼、博因等,都是这个协会的重要成员,他们后来都成为军事改革的重要领导人。

1807年7月17日,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任命沙恩霍斯特为军事改革委员会主席,辅助他的优秀人物有格奈泽瑙、格罗尔曼、博因和克劳塞维茨等。改革初期由沙恩霍斯特领导,1813年他去世后,格奈泽瑙和博因相继接替领导职务。1814年博因在其军事部长任内,以军事法规的形式把改革的大部分成果固定下来,改革至此结束。

沙恩霍斯特领导的军事改革委员会制定了一整套改革方针与目标,主要是:总结反法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以法国军队作为改革的样板,改造普鲁士军队,使在军队服役不再被视为是令人鄙视的行为,而变成公民应尽的责任。

沙恩霍斯特的改革首先是从军制开始的。军制涉及人(官兵)、武器装备、编制体制等方面。其中人是核心,而军官队伍的建设则是核心中的核心,因此,军队改革首先就是整顿改造军官队伍,提高军官队伍的素质。

普鲁士政府历来推行军国主义政策,保持容克贵族在军队中的特权。由于军官的晋升按出身、服役期限而不按战绩,使得贵族子弟几乎龚断了全部军官职位。贵族军官把容克的傲慢心理和阶级偏见带到军中,造成官兵的严重对立,因此军队中昏庸之辈甚多,军官老龄化十分明显。到1876年弗里德里希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军官团中90%由容克贵族组成。1806年,普军142名将军中,80岁以上的占4名,70岁以上的13名,60岁以上的62名。步兵945名校、尉级军官中,2名70岁以上,18名60岁以上,119名50岁以上。25%的团指挥官年龄已过60岁。军官的老龄化使得军队因循保守,缺乏朝气,这也是普军在耶拿和奥尔斯泰特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整顿改造军官,实行军官的年轻化就成了沙恩霍斯特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1807年11月27日,国王下令成立了一个调查在战争中投降的委员会,惩处那些在1806-1807年战争中表现怯懦和投降者的罪行,分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

委员会还根据已调查的情况,起草了一份长达600页的报告,根据报告对军官进行大规模清洗,不称职淘汰,过老者退休。至1808年9月军官改组工作完成止,1806年任职的142名将军中被撤职17名,解职86名,留任仅22名。855名参谋军官中被撤职55名,解职584名,留任185名。6069名下级军官中,被撤职141名,解职3924名,留任1584名,同时,在每个只有700人的团里编有70-80名现役军官,以保持一支干部队伍,便于战时及时扩充。

为了更好地调动广大士兵的作战积极性,真正使有军事才能的人走上军队领导岗位,从根本上提高军官的素质,沙恩霍斯特又把改革目标对准了不合理的晋升制度。为此,1908年6月颁布了一个《步兵、骑兵和炮兵高级军官选拔条例》,规定从颁布之日起,只有那些在和平时期学习知识、受过教育、在战争时期表现出类拔萃的勇敢和能驾驭全局的人,才有权利得到军官职位。因此,全民族中一切具备上述条件的人,均有权被提名担任军队中最高的荣誉职位,军队中完全废除一切等级特权,每个人均有同等的义务和权利,不得照顾其出身。同年11月又宣布,废除根据服役年限提升高级军官的规定,提升军官须经过考试,内容包括军事和文化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规定使得选拔军官主要以文化教育水平与本人能力为依据。

军队的教育训练是提高军官素质的重要途径,沙恩霍斯特对此也特别重视。他主持修改了旧军官学校的教学大纲,并在柏林、布累斯劳、柯尼斯堡新建了3所军校。并且还规定,候补军官不再以下士身份而是以列兵身份受训,以加强训练。

其次,采用适应现代战争的编制、装备和战略战术进行新式训练。改革前的普鲁士军队实行连队经理制度,即国王将全年兵饷一次发放给连队,每人月饷为3塔勒5格罗辛。训练期初为3个月,后减为2个月。其余10个月连长把本连70名本地士兵中的60名放假,只将外籍士兵保持足额。因放假士兵不领饷,这笔钱便进了连长的腰包。连队经理制度使得军内吃空饷颇为盛行,部队缺编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整顿军纪,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军队中取消连队经理制度,按法国的模式分为旅,配备各种新式武器和装备。

随着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中歼敌战略和散兵战术的出现,线式战术已变得毫无益处可言。因此,改变落后的战略战术就成为沙恩霍斯特改革的主要目标。

在战术上,沙恩霍斯特与克劳塞维茨等人共同制订了新的训练条例,于1812年颁布实施。新条例集线式、纵队和散兵战术之长,强调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压倒优势的火力进行进攻;修改炮兵战术,以给步兵最大支援,为步兵进攻开辟道路或配合步兵进攻;使骑兵配合步兵作战而不独立使用。在战略上,注重最大限度地利用全国的潜力和军事力量于初战,军队在向战场开进的过程中,利用有利条件尽快与敌交战;迅速动员和使用后备力量,千方百计分散敌人兵力或使敌人疲于奔命,追击溃败之敌并彻底歼灭。这些新的战略战术思想是在反对拿破仑的战争过程中,借鉴拿破仑战争的宝贵经验而形成的,它使普鲁士军队在改革后以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反拿破仑战场上。

沙恩霍斯特在军队建设中还注意整饰军纪、振奋精神,提高官兵的士气。改革前的普鲁士军队军纪十分涣散,其士兵来源于雇佣兵和本地的地痞无赖。为维护军纪,普军实行野蛮的惩罚制度。据规定,犯罪的士兵根据犯罪的轻重必须承受5-30次的夹鞭刑。

夹鞭刑由200人组成的队伍来执行。行刑前,执行队队长发给每个士兵一根用盐水浸过的长长的橡树条或柳树条,让罪犯带着手铐脚镣赤裸上身通过200人所组成的可怕的巷道。因此经过夹鞭刑的士兵非死即残。同时,为了保持容克贵族在军队的地位,规定军官可以任意体罚打骂士兵,因此军官殴打士兵而使士兵自杀的事件也屡见不鲜。这种严酷的惩罚制度使得士兵士气低落,许多人不愿进军队服役。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808年8月3日,沙恩霍斯特颁布了《军事惩罚条例》和《军官惩罚条例》,规定:取消夹鞭刑;不再枪毙逃兵,最高只判10年监禁;所有重大犯罪均须交临时军事法庭判决;特例死刑呈国王批准;对列兵的惩治仍由军官和军士执行。条例的颁布提高了官兵的爱国主义和服役热情,改善了军官与士兵的关系,加强了军纪。尽管在事实上军官殴打士兵的恶习尚未根除,但至少可以说,军队中最坏的封建弊端已被消除。

改革兵役制度

沙恩霍斯特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普遍义务兵役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普鲁士国情的武装力量体制。

普鲁士军队原实行雇佣兵制。从1733年起,大约有半数士兵是从欧洲各地和德意志各邦招募而来的,另一半则是由普鲁士本邦有服役义务的人组成。这种制度下的受雇者大多不关心战争的胜负,而只关心被雇后的经济收入。他们所追求的只是金钱,而把在战争中捐躯看成是愚蠢的事,因此作战态度消极,自觉性极差。作战时的行动主要靠高额兵饷的引诱和严格纪律的强制,靠采用密集的队形用鞭子来驱赶前进。采用这种制度雇佣费极高,供养一支军队要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国家因此难以维持数量众多的军队,军队的兵源也受到了限制。于是,改革雇佣兵役制,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就成为沙恩霍斯特奋斗的目标之一。

改革的结果,从1813年2月9日起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取消1792年2月12日军事法规定的所有特权和例外。凡17岁至24岁的青年,可以自己选择兵种,参加步兵、骑兵或炮兵。如果在此命令颁布后8天之内尚未向地方当局自愿报名,就只能去军事当局分配的部队服役。只有符合特殊规定(如寡妇的儿子、家庭的唯一供养者,以及现职的下级官吏或教士等)的极少数青年可以免于服役。原来所规定纳税的富裕市民可以免除兵役,而农民和城市平民服兵役平均为20年,现在一律取消,服役期限大大缩短。

为了更好地解决军队数量与质量的问题,保证国家在战争中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沙恩霍斯特决定创立所谓休假制度,秘密地为国家培训一支短期训练的后备军。休假制度规定:每个连队每个月都有一些人秘密休假,增补一些新兵来填满空额,这些新兵被称为“未受充分训练”的后备军。

为了调动民众参战的积极性,沙恩霍斯特还创立民兵这一组织。民兵是地方武装性质的后备军,包括所有有作战能力的男性公民,必要时同样可以上战场。从1813年2月起,还建立了“志愿军团”,吸收20-24岁的青年参加,其中有很多是知识分子和大学生。民兵在敌人入侵时,实行保护交通线、坚壁清野的任务,配合常备军作战。

兵役制度的改革,改变了普鲁士军队的组织成份。普鲁士军队不再由贵族、雇佣兵和破产农民所组成,而变成了一支由贵族、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农民和其他各阶级所组成的新的军队。这支新军队寓兵于民、平战结合,很好地体现了沙恩霍斯特动员一切力量反对拿破仑以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思想。

改革指挥机关

如何建立一个统一而高效的中央军事机关,更好地领导和落实改革的措施,改变政出多门、指挥系统紊乱是当时沙恩霍斯特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沙恩霍斯特分析了普军在战争中的失败原因,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是普军不能很好地发挥战斗力的重要原因。因此改革派于1808年11月24日迫使国王宣布成立军事部,下设军事局和军事经济局。前者由沙恩霍斯特任局长,主要负责军队指挥;后者由一保守分子任局长,主要负责军队管理。但是由于规定军事局局长兼任总参谋长,因此,沙恩霍斯特的地位就要高得多。

军事改革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改革唤醒普鲁士人民的爱国热情,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为反拿破仑战争的胜利和统一德国奠定了基础。

鼓动人民战争

在沙恩霍斯特的一生中,反对拿破仑的解放战争是军事活动的主要方面。他认为欲驱逐拿破仑,必须广泛地发动群众。现代战争是民众的战争,这在他的学生克劳塞维茨代表改革派撰写的说明他们的政治观点的《三个信条》中得到了精辟阐述:现代战争是全民战争,不是国王打国王,不是一支军队打另一支军队,而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作战,国王和军队都包括在民族之内。这种观点表明以沙恩霍斯特为代表的改革派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认为民族的利益高于王朝的利益,民族战争必须依靠全民参战才能取得胜利。在这一观点指导下,沙恩霍斯特处处注意武装民众、发动民众。

1813年,一场真正的民族运动形成,这正是沙恩霍斯特提倡的。沙恩霍斯特决心利用人民群众的热情为实现普鲁士的统一做最后的努力。1813年3月到5月,俄普联军与法军作战,互有胜负。法军3月份失去柏林,退到易北河以西,但5月初,在格罗森格尔辛和吕茨恩之战,联军又败于拿破仑。普军总参谋长沙恩霍斯特在格罗森格尔辛战役中身负重伤,不久在布拉格去世。此后反法战争则由他的学生和战友格奈泽瑙等人继续指挥进行。

为了纪念沙恩霍斯特对普鲁士人民的贡献,一战中和二战中德国都曾设有“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二战中的“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用于在大西洋进行破袭战。以后该舰调往挪威北部,任务是攻击开往苏联港口的盟国运输队,被英军击沉。纳粹分子想借用沙恩霍斯特的英名来鼓舞士气,但由于战争的非正义性,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尽管如此,沙恩霍斯特是不会被广大的德国人民所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