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浙江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的优势与路径

除了侨情特点外,浙江的经济特点、政策环境、人文精神和社会网络等也为浙江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提供了全方位的优势条件。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经济层面:民企发达,商品经济发达

浙江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被视为民营经济的风向标,历来是民间投资最活跃的地方。以下几组数据可见一斑。

1.“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民间投资保持高速增长,2010—2015年,年平均增速19.7%,对总投资的年均贡献率为64.3%,高于同期国有投资29.3%。[4]

2.连续18年名列中国民企500强首位。2016年,浙江省分别有134家民营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22家民企入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17家民企入围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榜单。其中,中国民企500强是全国入围数量最多的省份,已连续18年名列“全国第一”。[5]

3.中国百强县中,浙江多年位列前三甲。以2016年为例,据工信部所属的赛迪公司对全国近3000个县(市)进行综合评估发布的“县域经济100强”名单,浙江、山东、江苏三省,分别占26席、22席和17席,占据百强的六成以上。[6]此次排名是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对县域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进行测算,综合评估产生的。浙江省有26个县跻身百强,位居第一,反映了浙江县域经济的发达。

(二)政治层面:浙江的政策制度环境

浙江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浙江经济率先发展,浙江商品、浙江制造逐渐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浙江企业、浙江商人也纷纷到省外、境外发展。浙江根据国家战略和自身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了自身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这些政策或者与海外浙商直接相关,或者便利于海外浙商的参与。略举几例。

1.2012年起,浙江开始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吸引和鼓励浙江民间资本回乡投资。包括产业回归、资本回归、总部回归、人才科技回归、社会公益事业回归。自“浙商回归”工程实施以来,在外浙商积极响应,回归项目、回归资金逐年增加。截至2015年9月底,全省共引进项目8300多个,累计到位资金7600多亿元,而且每年都大幅增长。[7]此外,浙江还启动实施重点针对省外、海外浙江商会的1000位会长和1万家浙商企业的“千万招引行动计划”,并每年确定一批浙商回归类重大产业项目。

2.2015年,浙江省全面启动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2015—2017),旨在构建起有利于小微企业成长、升级的有效工作机制和平台,有效破解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和难题,优化小微企业整体发展环境。目前,“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已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新的动力源之一。浙江省推行“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一年以来,新增小微企业5.8万家,小微企业整体环境优化,创业创新氛围浓厚。[8]

3.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项目率先发展。PP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旨在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2015年年初至今,浙江省推介的PPP项目投资已达4500亿元。从打通融资通道、引入民企参与、助推国企转型三个方面全力推进PPP进程,进一步加快PPP项目的落地。作为全国探索PPP模式最早的省份之一,浙江已经走出了一条将充裕的民资引入交通、医疗、教育以及环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新路径。[9]

4.强调战略融入。中国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正在释放政策红利。从浙江看,目前除了继续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国家战略外,正在大力推进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为包括海外浙商在内的广大浙商参与国家发展战略、借势发展自身事业、分享政策红利提供无限商机。

(三)文化层面:浙商文化与浙商精神

有关浙商文化和浙商精神已有不少研究。浙商精神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敢为天下先,勇于闯天下”。再具体些,可以概括为“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尽千辛万苦”,体现了浙商以销售为主导时期的“推销员”精神。在浙江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四千精神”提升为“新四千精神”——“千方百计提炼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体现了经济转型时期浙商的新追求、新理念。深受浙商文化熏陶的海外浙商无疑也具有鲜明的浙商精神。

赵小建将海外温州人的经商理念、创业模式、资金来源和企业运作的特点,归纳为“三小三大”——“小生意、大学问”“小资本、大流通”“小企业、大链接”。[10]从“小”做起,从“微”做起,最后做大做强,做到全世界。这就是浙商精神。

以义乌为例。在短短30多年时间里,义乌由一个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不便、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一穷二白”的落后县,快速发展成为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位居前列的国际商贸城市,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脱颖而出,成为百强县,并且排名不断跃升。1995年开始进入百强县,2014年进入前十强,2016年位列第五。其小商品商场辐射全球。世界上有50多万种商品,义乌就有40多万种,被誉为“世界超市”。“买全球、卖全球”已经不是一句口号。国家“一带一路”提出以后,义乌抓住了历史机遇,借助小商品贸易优势,依托国家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设立了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成了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义乌积极开辟国际贸易大通道,相继开通了义乌到中亚、西班牙、伊朗、阿富汗、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等国际货运班列,成为中国开通国际铁路集装箱运输线路最多的城市,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贸易重要地区和支点城市,取得了积极而明显的成效。

而作为义乌另一张名片的“义博会”(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自1995年创办以来,已经升格为由国家商务部、浙江省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展会。到2016年,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2届,每年10月21—25日在义乌举行。“义博会”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具规模、最有影响、最富成效的日用消费品展会。“义博会”以“面向世界、服务全国”为宗旨,对扩大商品出口,提升小商品制造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1]

(四)社会层面:侨务资源网络及其互动

目前,有200多万浙商活跃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以血缘、地缘、业缘、语缘等为纽带的社会网络。政府机构、侨务部门为海外浙江人参与浙江经济发展,推动浙江企业、产品走出去以及加强中外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特别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搭建了多种平台。华侨华人网络和侨务机构网络内外互动、纵横连接,优势互补,形成了独特的侨务资源网络,侨务资源网络为浙江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路径和平台。海外浙江人也被寄予厚望:做“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先遣队、浙江创新发展的引领者、对外合作交流的宣传者。

1.浙江旅外乡贤聚会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和浙江省海外交流协会举办的大型侨务活动。该活动始办于1990年10月,每两年举办一次。第十九届浙江旅外乡贤聚会暨海外侨团建设大会2016年9月19日在杭州举行。来自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乡贤欢聚一堂,畅叙爱国爱乡之情,共商家乡发展大计。本届旅外乡贤聚会旨在通过乡音、乡情、乡貌全方位展示浙江的新形象和新成就,交流侨团工作经验以及研讨侨团面临问题,共商侨团发展大计。[12]

2.世界浙商大会自2011年首届召开以来,已经举行了三届(2011、2013、2015)。其宗旨是“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世界浙商大会成为浙商交流、合作、发展的新平台,规模越来越大,成效越来越显著。在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举行的浙商创业创新项目签约仪式上,现场有43个浙商回归重大项目签约,总投资664.41亿元。[13]第三届世界浙商大会现场安排浙商回归重大项目60个,总投资1111亿元,突出信息、环保、旅游、健康、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万亿产业项目、特色小镇项目和浙商资本回归、总部回归项目,呈现出产业特色鲜明、投资规模较大、回归范围广泛的显著特点。[14]

3.浙江省侨联的五大工作品牌——留联会、侨商会、青年总会、名媛会、侨界文协,是凝聚侨心、汇集侨力的重要平台。浙江省侨联青年总会成立于2007年,它既是侨界青年交流、合作、发展的平台,更是省侨联发现人才、掌握侨情、拓展联谊、深化服务,培养海外侨团当前和未来骨干力量的工作主平台。目前,浙江省侨联青年总会共吸纳了来自82个国家和地区的816名浙江籍优秀青年,其中,300名就是今年新增的会员,而且绝大部分都是40岁以下青年。很明显,这些青年已经成为侨界的中流砥柱。这与浙江侨情特点相吻合。[15]

4.侨团网络:由浙江籍华侨华人为主(含港澳同胞),或以浙江籍华侨华人为主要骨干的社团有735个,分布在68个国家和地区。侨团数量前5位的国家是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美国、荷兰,分布特点与海外华侨华人空间分布基本吻合。而其中,温州籍华侨华人社团就占一半以上。各类社团的宗旨和功能不只停留在联络乡情、亲情,而是提升到了交流信息、传承文化、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等层面。宗亲会也不只是拜祖先,同乡会也不只是回家看看,大多数社团已从传统的联谊交流的模式发展成为传递各种商贸信息、寻找商机、开拓事业的互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