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浙籍海外移民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作用
浙籍海外移民规模大,广泛分布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并主要聚集在作为“一带一路”优先建设方向的东南亚等地区。行业分布集中,具有成熟的生产营销网络,与国内交往密切。广泛地活跃于住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天然、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是可以依赖的一支独特的力量。他们既熟悉住在国的政策法规、文化环境与风土人情,又与故乡亲人血脉相通、同根同源,通晓双方贸易规则和惯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浙籍华人华侨在推动民间外交、弘扬中华文化、增进政治互信和深化贸易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利用空间集聚和人力资本优势,发挥文化辐射作用,促进文化交融
文化传播是不同社会、区域和群体在交往中所产生的文化互动现象。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及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冲突与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常态。“一带一路”建设,首先摆在眼前的就是巨大的文化鸿沟,重视并善于发挥海外移民对话友好力量在经贸与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化解文化障碍,需要充分调动海外移民作为中外沟通桥梁和民间外交使者的角色。长期以来,浙江华侨华人通过华侨社团、华文媒体和华文教育等多种渠道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重要贡献,在全球化语境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促进浙江华侨华人及海外留学人员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更是需要借助于华侨社团、华文媒体和华文教育这三大支柱的力量实现民间交流的对接。要将华文传媒和华文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社团文化传播主力军的作用。
同样地,在异国他乡,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置身海外的每一位中国人都是传播中国文化的“种子”。浙江籍海外移民在“一带一路”沿线人员数量众多,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他们从事贸易、餐饮和零售批发业等,与当地居民接触频繁,更多地展现的是中国人勤奋拼搏、诚信守法和中华民族文明友善的优良传统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潜移默化、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传播中华文化,扩大和深化对住在国民间的文化辐射作用。在“一带一路”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各个领域的密切合作,必须得到沿线各国人民的支持,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人文先行、争取民心,增强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意识。
2.发挥浙籍侨领等社会人士作用,增强政治互信,推动政策沟通
实现“一带一路”建设合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政治互信。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部分西方言论对中国的妖魔化,让很多国家对中国产生各种误解和排斥。加上中国国有企业的官方背景确实容易引起沿线国家的警惕和误解,使一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并不理解和支持,存在较多顾虑。可以说,政治因素是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主要障碍,很容易造成合作的不畅或失败。作为侨务大省的浙江,目前有浙籍华侨华人为骨干的社团735个,分布于68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华侨华人直接参与居住国的政治,有着较为深厚的政商人脉网络,同时与国内交往密切,很多的华人华商企业掌握着所在国家的经济命脉,有不少华人直接参与居住国的政治,有着较为深厚的政商人脉网络。同时,也积极参加国内的两会,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因此,充分利用这些华人政治领袖的影响力,需要借助于这些比较有影响力的华侨领袖,传递“一带一路”构想之互利性和光辉前景,加强相关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新丝绸之路建设倡议的认同和支持,协助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化解政治风险,规避不必要的麻烦,促成中国与居住国的合作,增强政治互信。
同时,广大华侨华人既心系祖国,又通晓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等方面的情况,在推动中国与沿线各国交流与沟通方面大有可为,通过构建多层次从政府到民间的、从行业到企业的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推动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共赢的合作机制。在推动区域合作规划和协议的制定实施,及时反映、帮助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为推动“一带一路”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的实施提供法律和政策上的帮助,化解法律风险,开发人力资源。
3.利用已有华商网络,结合“浙商回归”助推浙江省内企业“走出去”
海外浙商与中国经济休戚相关,分布于海外的浙江籍侨胞从事的行业分布与浙江省内产业布局较为契合。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而“一带一路”倡议则赋予了其可行性。“一带一路”建设将会强化与沿线各国的经贸互惠和产业建设,中国本土产业与海外华人华侨产业的对接,利用已有海外华商网络,激活产业资源是促进国内外华人经济“双向转型”的有效路径。浙江作为开放大省,又是“一带一路”规划中圈定的18个重点省份之一,当前,浙江省经济发展进入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无论是经济实力、外汇储备还是产业水平等都具备“走出去”的条件。“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已经成为推动浙江外贸平稳增长的积极力量。
“一带一路”区域覆盖的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许多都是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对商品的市场需求潜能巨大。沿线区域的浙籍华商集中的纺织、服装等在“一带一路”区域有着广阔的市场,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浙江的轻工、纺织、服装、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这些国家寻求海外投资的机会,将整个产业链外迁,实现本土化生产,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通过资本对接,接力海外华侨华商网络,有序引导企业“走出去”,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兴建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和经贸合作,全方位参与海外并购,加快推进部分产业向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梯度转移,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同时,借助于“浙商回归”,在“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通过并购、合作等途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及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王子昌:《“一带一路”战略与华侨华人的逻辑联系》,《东南亚研究》2015年第3期。
《“一带一路”连接海外华侨华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9日第A05版。
蔡建国:《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力量》,《人民政协报》2015年6月11日第004版。
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侨办:《2013年浙江侨情调查报告》。
中国报道网,http://www.chinareports.org.cn/news-13-25491.html。
郭剑波:《浙江籍华侨华人社团概论》,《八桂侨刊》2002年第4期。
《海内外侨讯》,《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第6期。
丁建辉:《浙江籍人士投资创办海外媒体研究》,《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
杨卫敏:《“一带一路”战略与海外统一战线的拓展——以浙江实践为例》,《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陈成吨:《华人华侨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龙岩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90页。
窦勇:《“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州开展华侨华人统战工作的思考》,《广州社会主义学报》2016年第2期。
王文:《发挥浙江在“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的重要作用》,《浙江经济》2015年第13期。
《2015全球浙商高端论坛共话“一带一路”下的浙商发展新出路》,http://zj.people.com.cn/n/2015/1021/c228592-26877366.html。
[1] 吴瑞君,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陈程,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