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微信时代的总体特征

如果说微信是一种媒介技术,那它的来临和普及必然会对社会中人的生活造成一种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无疑是正在发生之中,即便是这样,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对于我们生活和观念上的诸多影响,如果细细追踪和回顾,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去总结。

微信时代来临的第一个特征便是人们基础生活开始遭遇频频的颠覆。因为互联网介入人的生活是一种人际交往生活中最为基本的沟通方式的改变,故它将会以一种逐渐对实际生活的替代以至逐渐对它的依赖的方式而使我们原本日常的生活遭遇频繁的颠覆。从支付宝、网贷、滴滴打车、专车服务到最近的导游员网上预约和评价,乃至洗车、理发、宠物护理等,我们生活里最为实在的面对面的交往模式,在被一种微信互联网所逐渐虚拟化的空间所取代。而在此潜移默化过程之中,我们行为与价值的信念会遭遇一种无情的改变,自我表达更为倾向于发自于内心而远离此前惯常的道德说教,比如“洪荒之力”这个网络词语在2016年夏季的走红。[2]除此之外,我们会更多地与陌生人去约会来完成某项社会中的工作,诸如快递接送人员、滴滴快车、专车服务之类网上预约的司机师傅。总之和熟人或者亲人见面机会减少的同时,与陌生人约会和见面的机会在不断地增加,具有多重含义的“约吧”成为一个网络走红的新概念。

第二个特征便是一种现实社会生活的功能紧迫性的改变在倒逼着社会结构的种种转型。制度结构乃至于社会结构相比人的行为的灵动性而言,总有一段迟缓的落差存在。当微信扫码支付已经在小贩的手里普及开来之时,作为制度形态的银行体系自然会随之而发生一种带有颠覆性的革命,因为再顽固的制度也难于去阻挡现实生活的那些改变以及个体的一种带有偏好性的选择,特别是在这样一个越来越注重个人意愿的时代里。这一定会倒逼着一种制度上的重大的扭转。由此又进而强化了一种生活方式转变的能力。自微信交流平台出现以来,我们的种种刚性的制度日益受此现实处境改变的逼迫而引起的彻底性的扭转还少吗?城市出租车的管理制度面对“滴滴打车”所出现的危机便是一个极好的案例,未来的公司化管理下的出租车将有可能出现无法维持的局面,人们也许会更多地依赖于方便支付和出行的“滴滴打车”而不是街头拉客的出租车。[3]而其不同于一种革命时代的变革的,不是因为现实的无动于衷而引发的制度性的变革而是因为现实本身的躁动和嬗变所引发的不得不去跟随的一种变革。

第三个特征便是一个网络式平面化世界的日益突显。可以这样说,微信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全球范围内的彼此互联的真正实现。电子邮件也许是这种互联世界得以形成的最为初级的形式,但即时推送信息的微信平台真正实现了彼此之间同时虚拟在场的联系和交流。世界的任何阻隔似乎在此一平台上都得到了一种削平,世界在变得越来越平面化。[4]其所带来的结果就是社会地方性组织的衰败和失落。人们开始以各种复古的形式在试图去重建这种地方性的组织,甚至微信群的建立都属于这一重建的一部分。但很显然,社会组织的松散化无疑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人们似乎无须进入任何的组织之中就能实现融入社会生活的社会化的目标。人们不再是团体性的或者差序性的相互联系起来的模式关系,而凡属于这方面的实践活动都得到了一种推翻和倒转。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互惠、互联与共享的价值模式。凡是试图遮蔽、隐藏以及自我保护和强调积累而不交流分享的行为,在此新的模式之下都会自我瓦解,难以有真正的发展拓殖,反之,敞开、表现以及分享便是这个微信新时代的核心特征,因为就本质意义而言,这个微信所构建的平台就是因为前面的社会的种种闭塞、限制和不能够真正开放而发明和设计出来的。这是一种技术性的而非政治意义上的革命,基于这样一场革命,欲求在被平面化的网络所带动而得到了无限放大。一种潜在人心底层的力比多的能量在此一空间中得到了瞬时的爆发而非抑制。人们在此过程中创造着越来越多的从来没有之物和事件,比如为单身汉自嘲而创办的全民狂欢的“双十一”[5],随之各种类似形式的网络节日相继被创造了出来。人们可以在网上一掷千金,却毫无节制之思,欢天喜地地等待着快递小哥的到来,这些几乎成为新一代人消费和生活的一种基本模式。人们因此再无山水阻隔、道路难行的自然观念,这一切在新生代的眼中都是可以通过越来越便捷的全球快递服务而予以快速地解决,在他们的眼中,一切皆有可能,其中唯一不可能的便是阻断或者停止他们手中的在网络和微信上的一次接一次的点击和浏览。

而微信时代的第四个特征便是信息的网络搜索而非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成为一种知识生产的常态。之前试图将知识通过个体记忆的方式而存于大脑之中的知识存储的方式在可以包括云计算在内的无限量存储信息的互联网方面败下阵来。互联网对人的记忆能力的取代和提取真正的外在化使人自身不再是一个纯粹知识的拥有者而是转换为新知识的创造者和持有者,所有经典的知识积累和准备都不过是为了创造和占有而准备的。显然之前多少年,对一位研究者而言,案头一本大百科全书的便览和查阅的知识汲取方式在越来越多地被一种网络搜索关键词的方式而取代,其方便之处和知识容量的浩瀚无穷绝非传统的《大英百科全书》这样的工具书所能真正比拟。由此自印刷术发明以来而逐渐建构起来的图书馆藏书模式为之而有一个巨变。当越来越多的纸质知识载体开始为数字化的媒介所取代之后,售卖图书的书店越来越多地转化为一种共同交流和休闲的空间,真正阅读和查阅的可能并非是纸上的文字,而是时时更新却又内容无比巨大的数字存储空间,借助的不是书本,而是计算机、手机上可以看到的电子书或者PDF文档。所有知识越来越多地转化成一种暂时性的知识存储,因为在不停变换信息的微信朋友圈中,一种不断滚动的知识更新和传播正在发生,并不断会有一种带有创新的知识、设计和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不能再用既有的过于单一化的真善美的原则去衡量这些知识、设计和形式,而只可能归结到一个新字上去,新代表了一切,否则便不能吸引眼球,引起注意,最终淹没在无穷无尽不断翻新的网络知识存储与更新的海洋之中。

微信时代来临的第五个特征是移动互联致使一种时空碎片化。时空自身原本是一个连续体,本无所谓区隔、划分与碎片化的存在,但人的活动及其文化上的作为,使得一种连续体的时空有了相对而言的种种切分。可以说,传统时代做的是一种循环的时空分化,它的基础便是自然世界周而复始的运转,人使自己有了年、月、日以及上、下、左、右以及内、外的时空划分,这种划分对人的生活而言不过是一种意义的映射,且相对而言是固定化了的,因为自然本身也是这样动中有静,错落有致,而非完全的变化无常,无规则可循。即便有一些超出常规的状态存在,人们也会通过自我调适的做法而使之归于一种正常的状态,比如通过闰月的做法而使得一年又一年的时间上的计算差别不会太大,通过风水的观念而使得某种突兀的空间得到一些改变和调整。这基本上算是传统时代的循环社会的时空观,农业社会如此,游牧社会如此,即便是行为散漫的狩猎采集社会亦不过如此。但现代世界的兴起,情形则大为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一种时空的分离上面,即时间和空间必须相互绑定在一起的生活场景在此时逐渐相互脱离,通过刻度时间、远距离传输技术以及数码光纤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日益普及,人们可以在依赖于时间和依赖于空间之间做一种彻底的分离,时间和空间的因素在此得到了一种区分。如果排除掉时差的原因,原则上我们可以和在八点十分这个刻度上的地球任何一个角落中的人们进行电话、视频和微信的联系,技术的意义上已经不存在障碍,但随着刻度分秒时间成为我们今天不可或缺的依赖,时空对人而言的碎片化生存逐渐成为一种常态。所谓的时空的碎片化就是指在场的生活被不在场的存在所把握,而我们所做的便是时时刻刻需要对这种不在场的观念做出一种行为上的回应。可以想象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时空坐落之下,人的时空安排也是相对固定的,今天和昨天的生活之间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人生的轨迹也是可以通过时空的线索去清晰把握的,但在一个彼此并不在场便可以知道和了解对方的彼此虚拟联系的微信互联网的时代,时间和空间都在一点点地被微信“绑架”,时空本身也一点点地被撕扯成了大大小小的碎片。首先是旅行对时空的撕扯,循环社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行,人们分成不同的人群,占据一片空间,经营自己的独特的日常生活。但现代社会,旅行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为着各种目的而开展的旅行,使得一个人的生活在时空的意义上碎片化了。随着交通通信的发达,一个人早晨在家里吃早餐,中午到香港看海吃午餐,而傍晚在巴厘岛感受异国情调的种种时空转换,这已经不再是一种电影中的蒙太奇,而是成为针对某一个人而言的再具体不过的生活现实。在此过程中,人实际上已经不再依赖于具体而言的时空坐落的坐标系,而是准确无误的刻度时间,以及总是充满新意的空间存在。本该像曾经的过去一样,中午十二点在百年老宅中与父母日复一日的午餐,经过一种旅行的时空转换而到了维多利亚港湾的游艇上,而从来也不会错过的家庭晚餐,却在夜晚来临之时变换到了巴厘岛街头的餐厅之中,窗外所呈现的则可能是原来似乎只有对异文化感兴趣的人类学家才能真正呈现给我们的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斗鸡表演的那一幕。而所有这些,似乎都是基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有能力在全球旅行所造成的。[6]另外一个撕扯时空的整体存在而使之碎片化的要素就是时时在线互动的微信技术的普及。

无线网络的无处不在催生了微信技术的普及,以及一个对人类学家而言更具意义的微信民族志书写时代的来临。每个人都在借助智能手机的屏幕阅读、书写和传输着自己和他人的用符号表征所呈现出来的即时性的感受、觉知和反思,这些书写本身便是碎片化的,同时也跟周围环境和时间的早和晚没有任何关系,它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来传播、接收与回应,这种行为无意中使得一个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就此而被撕扯成了一种碎片化的难于有路径可循的存在。而另外一种撕扯时空的力量就是对于时间和空间不断且任意被打扰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常态。在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无所谓真正意义的打扰,更无所谓骚扰,寒暄揖让、插科打诨、嬉笑怒骂都是人际互动中时常会碰到的社会现象,而这在一个并不以面对面交流为主的强调虚拟空间交流的微信时代中却可能变成一种严重的骚扰,但这种骚扰却又无处不在,四处涌动,可以在任何的时间和空间向另外的任何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微信的发送和接收,这显然已经是不存在任何技术上的障碍。人的生活也因此而处在一种碎片化的断裂状态,我们必须对来自不确定时空的突发事件做出一种必要和积极的反应,否则一天的生活是难于真正持续下去的,微信通过打碎我们的时间和空间的安排而重新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微信时代来临的第六个特征是一种去中心化生活空间的形成。网络社会的核心特征是无法找到一种社会网络中心的存在,中心不过是一个联结的节点。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去中心化生活空间开始形成。平面化空间的形成促成了产品和货物乃至生活必需品的全球流动,与此同时,人员的流动也在全球这个平面上做了一种朝向生活空间均质化的运动,从一种结构化的中心与边缘的结构关系转换成为中心与边缘可以任意穿行和摆动的流动以及动态的关系。中心在此意义上只具有一种象征性的意义,人们以此为中心却在所谓的边缘安排自己完全中心化了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的中心化因此而从中心蔓延到了周边的世界之中,人们为此而熟悉并按照中心生活的样子对此加以模仿和复制,形成自己的生活状态,这些要去努力模仿的生活大部分是跟微信讯息的快速传播直接相关的,人们从那里了解了一切,并形成了一种反省性的意识和能力。平面化以及虚拟化的生活可以出现的社会基础在于各类知识作为讯息日益侵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去,今天可以说再没有什么知识是真正难于明白易懂的,再没有什么知识是需要人们逐字逐句去阅读和记忆的,人们把反反复复揉了又揉的知识分解包装,类似小步子教学以及幼儿园一般将极为难懂的知识转化为童话般的易懂、新鲜且带有感官刺激的资讯和图解,传到你的头脑之中,转换成你的行为反应,然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淹没在知识信息的浩瀚海洋之中,当你需要之时,再通过各种的搜索引擎而将其加以找寻到。

芸芸大众在虚拟网络上的互动交流,讯息制造使得他们已经不再有要么默默无闻,要么就是揭竿而起的乌合之众那样的极端化的行为反应,他们借助网络平台在彰显着自己对于生命、生活、价值、道理、公平和正义的自我理解、选择和评判,形成一种自然主义意义上的道德判断。仅仅2016年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起接着一起的网络、微信推动的关乎普通人公共生活的事件,诸如涉及公安执法系统的雷洋案,涉及大学教育与薪酬体系的兰州交通大学女教师身患绝症后被学校开除的案件[7],以及刚刚过去的王宝强离婚案[8],凡此种种网络新闻和事件,都曾经吸引了世界范围内数以亿计人的眼球,并制造和生产了数以千万计的网络上的吐槽和评论,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政策和相关权力机构的制度安排和变革,至少也对其产生了一种触动和警示。可以这样说,今天的网民或者微信群不再单单是一个大家都用以娱乐共享的平台,而且是形成一种民众共同体意识的平台,尽管此种民众共同体是被彼此虚拟的在场而被想象出来的。但想象的力量有时可能要比实际的发生来得更为具有力量,它往往成为人们获得权利的一种新模式,这不是直接获得而是间接获取,即每一个人借此而形成了一种自我反思性地去看待社会的思维习惯,凡遭遇一种自认为不公平之事便上网公开发布,通过微信朋友圈而大量地将其转发出去,并期待着一种旁观者的评判或者热议。“网红”在这个意义上便是一种力量,它同时也是一种人们心里所想之共同意识的外在投射,它由此制造了新的群体认同和多中心的流行文化,当一个社会有近乎百万甚至更多的“网红”存在之时,一个权威中心自我构建的神话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9]

微信时代来临的第七个特征便是一种金融驱动消费的时代的到来。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绝非单单是一个金融的问题,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问题。就社会而言,它从来不是由上而下推行开来的,而是由互联网的底层先在而逐渐去倒逼上层结构的转型和上层予以合理应对合作共谋的产物。它的存在赋予人们以生活上的方便的同时,更为重要的则是赋予人们以自由做主进行交易支付的权利,人们无须拥有国家中央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现金,无须花时间到银行的营业厅等候,无须在商场交款台前的排队等待,无须刷各大银行认可的信用卡,无须和社会中人有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人们只需要点击支付的按钮或者扫一下微信支付码便可以成功地完成一次交易,并且可以在无线网络覆盖下的任何时间和空间中完成此项原来可能受到货币、信用卡支付的限制,如果没有一些国家政策层面人为的硬性限制,这种金融系统的彻底被微信交易所取代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上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这种变化不过是在六年的时间里便发生并波及数以亿计的人口而已。[10]由此一种金融管理的旧有模式在发生着转变,互联网金融的即时、方便和快捷在影响着人们自身消费模式的选择,人们无须再考虑作为现金的钱币的携带和储存,随时随地微信支付使得人们并不再是完完全全考虑到口袋里究竟有多少现金,而是支付宝中有多少钱的数字存量。总之,金融支付模式的新转变在刺激人们的新购买欲望,影响着人们对于网上无限丰富商品的全身心投入的消费追求。

微信时代来临的第八个特征便是微信群上的点击互动、分享鼓励成为一种团体性生活的基本模式,转而成为一种日常的需要,尽管彼此之间并非真实而是虚拟的在场。这是可以涵盖更大范围的社会团结模式的社会网络的构建,曾经相互分离开来的个人借助此一新媒体的平台而重新虚拟地在一起,彼此之间互动交流,相互分享鼓励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认同。对这个空间中的每一个人而言,这种模式是需要一种反思力的,其不同于旧有现实团结的模式之处就在于,那一模式可以是无言的仪式性的狂欢或者集体欢腾,而今天在虚拟存在的互联网微信的平台之上,在通过一种有来有往、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交流而把更大范围的人群联结在一起的同时,人们也在反思性地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群体在一起共存的方式,这是借助将各自观点看法直接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呈现而实现的,朋友圈中彼此毫不客气地争论吐槽,乃至彼此的谩骂和相互的攻击。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人们的自由形式地表达,只是每个人不会随意地去表达,当微信的媒介空间给予了人们以充足的自由表达之时,人们对此也回报了深度的尊敬。人在这个意义上终究是人而非禽兽。相比传统时代的更多使用肢体语言的互动模式,微信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会更多地使用手指的点击、眼睛的注视以及大脑的思考。很显然,人们尽管在不停地点击计算机和手机,但每一次的点击却又不是随随便便做出的,今天每一个使用微信和网络之人都为此而投入了大量的即时性反应的反思性的思考力,而该如何去书写微信、发送照片、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去到人海茫茫的朋友圈中真正恰如其分地呈现自我,所有这些都在重新向每一个有微信的存在者、使用者提出了“存在何为”的严肃性问题的思考。人们也在此过程之中,体会到彼此互联、相互鼓励分享的乐趣。一个新的社会互动团结的新范式也因此而在成长之中。这实际上与一种虚拟空间的群的生活方式之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后者成为微信时代来临的第九个特征。

最后,作为人类共同体的世界共同体的场景想象,在今天的微信时代变得更为突出和真实了,这成为微信时代来临的第十个特征。这种特征保证了人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共同价值的追求和实现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之中,一种无边界的交流在一种迅速而骚动的氛围中开始得到了涌现,一种无边界的世界想象的共同体在人们的观念下得到了一种认可,但与此同时,一种反向的运动也必然会存在,那就是新的边界的设立以及对于各种无边界、无底线交流的恐惧和审查。民族主义在今天不再是简单的爱国主义或者以民族构建为中心的一种自我认同,更为重要的是,它已经演变成为国际意义上的以及全人类意义上的对于自我边界存在的肯定和强化。文化的相对性观念又被重新捡拾起来而纳入新的我族认同的边界设定和监视之上。换言之,一种无边界的交往和互联互通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而与此同时,各种既有的族群边界阻隔的重新建构被转化成为一种文化利益和存在权利上的新主张而在符号化地支配着人们对新的领地、权利和支配的认可、认同以及实施。一种“祛除”还是“守卫”的族群以及文化边界保卫战将成为未来世界共同体想象政治中的一个核心途径和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