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目前,中国正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政府有力推动下,创业成为时尚,创新成为流行,创新创业学院成为大学新宠。在肯定“双创”重要而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看到,在社会急功近利化的大背景下,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和就业指标,缺乏对“双创”理论研究和对“双创”者的内在修养的关注,换句话说,“外学”与“内学”脱节,严重影响了“双创”深入、可持续性发展。
20世纪以来,人类高度重视创造精神和实践,40年代在美国逐渐形成以创造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创造工程学(创造技法)为应用导向的创造学新领域。80年代中国大陆引进创造学,1983年在广西南宁召开了首届创造学学术研讨会,1994年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国创造学学会(隶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目前仅国内学者所著的创造学著作已达2000多种。当然,创造学危困问题也不少:由于其是跨学科的新领域,在我国现有学科分类中“挂不上号”,长期依靠个人兴趣自生自灭,没有创造学的科研、教育、刊物平台,研究资金和人才培养无法落实。受急功近利思潮影响,跟风炒作的口号和文章很多,许多教材大同小异,十分缺乏有前瞻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无论创造理论或创造技法,中国自己原创的贡献都很少。
中国创造学要深化发展,首先需要对创造学发展的历史做深入考察。简红江博士的专著《中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从中外比较的视角,对创造学发展历程做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全书共七章,既包括对中外创造学发展历史一般性回顾,也有进一步深入到创造学理论、专利发明、创造教育、创造学传播等主题的中外比较分析。第七章则对中国创造学未来发展做了展望。全书结构完整、脉络清晰、资料丰富、分析深入、对比鲜明,特别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观出发,提出中国创造学未来建设与发展的人格转化观、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富有新意。这是一部充满探索精神的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佳作。
在中国哲学大师张岱年“综合创新”思想指引下,笔者和笔者的博士团队正在“中西会通创造学”(创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除了笔者的《中西会通创造学》外,几位博士出版的专著,如漆捷的《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于惠玲的《简明创新方法教程》、赵四学的《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裴晓敏的《创造方法学》以及简红江的《中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都从不同视角,对“创学”理论建设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创造学结合会通“创学”,正在成为中华文化复兴、创造性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
刘仲林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月树书屋
2017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