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本书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专利”,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积淀”。中华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表征,是象形的汉字,汉语的最大特点是同它农耕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同其他语言一样,汉语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发展过程。其间,不同语言的交融,是打破这种“稳定”的重要诱因。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给汉语带来变化的交融发生过很多次。这其中,作为当今世界上仅有的两个使用汉字的国家,中日语言的近代交流尤为值得关注。本书以后缀为切入口,探求中日两国近代语言的交流及演变情况。
1.近代词汇交流研究的概况
早在20世纪就有中国学者针对近代的汉语交流问题展开过研究。如王力(1958)论述中指出:“开明人士纷纷介绍西洋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因此,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名词术语大量传入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戊戌政变(1898),新词产生是有限的。从戊戌政变(1898)到‘五四’运动(1919),新词产生得比较快。”以此为契机,很多研究者开始对近代两国词汇交流,即“借词”问题进行研究。如王立达《现代汉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1958)、冯天瑜《新语探源》(2005)、朱京伟『《清議報》に見える日本語からの借用語』(2008)、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创制、容受与共享》(2010)等。目前中日词汇交流的研究相对偏重于个别“借词”的问题,缺乏关于两者构词法上的交流关系的关注。研究单位多局限为二字词汇,如“政治”“经济”等,但是对于更大语言单位上的研究,如三字词汇、派生构词等,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王立达曾指出过:“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从现代日语中借来的词汇。……我们试着翻阅一下《新名词词典》《新知识词典》一类的工具书,即可发现其中所收的词汇几乎有一半是借自日语的”;“现代汉语词汇里凡是词尾是‘化’‘式’‘炎’‘力’‘性’‘的’‘界’‘型’‘感’‘点’等的词,都是从现代日语中借用过来的,或是利用这种构词法创造的。例如:速成式、一元化、多元化、支配力、可能性、现实性、民族的、思想界、生命线、辩证法。”[1]笔者虽不能完全赞同论文作者的一些“结论”,但对上述两段论证中提及的问题产生了兴趣:文中所说汉语从日语中借用了很多带后缀的词汇,这些词汇是怎样从日语“借用”来的;文中提到的词尾应该就是现在汉语界多数定义为后缀或类词缀的用法[2],它们在现代汉语构词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能确定全部来自日语吗;为什么汉语语素会成为日语的后缀,其后又怎样传回到汉语中来;汉语与日语的这种交流与影响具体发生在何时,又是以何种方式与形式表现出来的,是否有规律可循等。上述问题是笔者兴趣所在,是笔者选择本课题的原因。
2.本书的研究内容、目标及意义
笔者希望通过对近代中日双方后缀的历时性研究,解决以下一些问题:(1)明确中日两国近代语中重要后缀“的”“性”“化”的使用情况;(2)明确各个研究对象在中日两国近代语言史上的交流情况及演变;(3)在近代语中和研究对象相关的词汇、结构的用法;(4)明确近代汉语中的用法是否受到日语的影响,若受到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5)各后缀在构词时表现出的特点及其规律。
本书首次系统地历时性研究后缀用法,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从中日词汇交流研究上来看,目前历时性研究中还有很多空白等待解决,弥补这些研究空白有助于构造中日词汇交流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2)从词汇学来看,后缀用法是主要的构词法,调查历史上的用法可以进一步完善目前后缀构词的研究;(3)整理近代词汇调查的资料,探讨历时性后缀研究的方法。
3.本书的研究方法
针对目前中日交流研究的现状,笔者解决本书的问题站在“中日词汇交流史”和“中日后缀研究”的两个研究背景中进行。由此,本书的研究方法为:(1)从近代中日词汇交流切入,总结目前在历史维度的研究及两国现代语后缀研究;(2)以调查近代资料为基础,分别对研究对象的中日两国近代语言中的用法进行分析;(3)从构词的角度,利用对实例的分析,考察近代汉语的后缀在与近代日语交融中产生的变化,两者的相互关系及影响;(4)最后尝试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中日近代词汇交流,尤其是对近代汉语后缀产生的影响,得出规律性认识及结论。
所谓“温故而知新”,笔者认为解决本书涉及的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中日两国词汇交流的认识,还可进一步追溯现代中日两种词汇用法异同的来源,从历时的视角透视中日词汇交流研究的现实意义。
[1] 王立达:《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中国语文》1958年第2期。
[2] 对于“词尾”和“后缀”的区别,《现代汉语词典》(1995)中如此解释:【词尾】,加在词的最后,表示词形变化的词素,如站着的“着”,孩子们的“们”,汉语语法著作中常用“词尾”兼指后缀和词尾。【后缀】,加在词根后面的构词成分,如“作家”、“科学家”里的“家”,“规范化”“绿化”里的“化”,“人民性”“党性”里的“性”。从这样的解释来看,本选题中涉及的对象更适合定义为“后缀”;另外考虑到日语中「接尾辞」的对应,“后缀”也是相对严密的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