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首都地区生态产业化研究:以林业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环首都生态产业化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第一节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十三五”规划是第一次将绿色发展作为独立内容进行布局的首个五年规划,标志着绿色发展从理念走向实施,从表层走向深层,从国内走向国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场合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生动的论述,阐释了生态文明理念,确立了生态文明原则,描画了生态文明愿景。

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超越了生态系统承载力,导致严重、深刻的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从而引发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面对物质匮乏和急迫的经济增长问题,加之资源和环境免费无限可用的传统观点,经济优先原则在事实上占据着支配地位。1983年,我国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1994年出台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战略。然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生态保育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事情仍屡见不鲜。结果,西方国家100多年分阶段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几十年内在我国呈集中式爆发,致使资源环境约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瓶颈。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便是绿色发展的先进理念没有找到一条通向现实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同志的“两山论”,生动形象地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一先进理念找到了现实的路径。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2015年5月25日,习近平在浙江舟山农家乐小院考察时表示:“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两山论”包含三个由浅到深、有机统一的命题:“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强调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把生态优美和经济增长“双赢”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价值标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强调绿水青山是比金山银山更基础、更宝贵的财富,在某些特定时空情境下,当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冲突时,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优先选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优美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绿水青山作为核心竞争力,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的优势,形成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是更高的境界。“两山论”为生态产业化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生态屏障。林业既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具有明显公益性的基础性产业,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在我国,林业已被提到战略全局的高度来部署和推动,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林改”“五级书记抓造林”的声势,中国人工林面积已居世界第一。然而必须看到,我国林木蓄积量等质量指标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林地生产力低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我国林业发展重点由木材利用向着生态利用转变的历史过程中,生态公益林(以下简称“生态林”)营造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李周2000年的研究,我国302个森林资源丰富县的贫困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时至今日,森林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两危”局面仍然困扰着林区。2017年6月,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在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介绍,监测结果表明,中国森林面积增速明显减缓,大部分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低。目前,林地逆转已成为当前森林资源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开荒种地使集体林逆转为耕地,经营性开发项目违法侵占国家级公益林,等等。

我国生态公益林供给不足和生态性贫困并存的问题,根源在于公益林建设缺乏长效的动力机制,没有形成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自我发展循环,没有形成全社会建设生态林业的体系。事实证明,要破解“国家要生态、地方要财政、农民要致富”三者之间的矛盾,唯一的出路在于对生态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和经营,培育以生态服务价值为核心,生态商品生产、交易和消费相结合,以生态型产业体系为支撑的生态服务型经济。这是巩固扶贫成果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体而言,应当承认生态环境的资本属性,通过产业化运作,变资源为资产,变资产为资本,从而破解财政投入的资金“瓶颈”。同时,把生态环境建设同调结构、转方式和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提高林业生产集约化经营水平,推动林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把林业建设成为富县裕民的支柱产业。为鼓励市场力量的参与,必须改革林业管理体制,从林权制度改革、采伐限额管理、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建立等方面做好配套改革。

近三十年来,世界上传统林业正在向现代林业转化,其经济活动内容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扩展:一是从林木采伐扩展到林木培育和森林维护;二是日益强调森林的多功能综合利用;三是日益重视山区开发、林业建设与当地农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将林业与乡村经济协调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在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协同发展的崭新阶段,林业产业化体现出其重大意义。

其一,林业产业化有利于推进林业的两个根本转变——林业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传统林业向现代化林业转变。林业产业化通过延伸产业链,与市场接轨,促进了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林产品的价值实现能力和增值能力,可避免林业因单纯出卖原料而造成的利益损失,提高了林业经营质量、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是增强林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现实选择。

其二,发展农村林业,不仅是生态工程,也是扶贫工程、富民工程、就业工程。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林业在很长时期内仍然以手工和体力劳动为主。因此,林业产业化有利于安置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起到稳定山区、稳定农村的重要作用,是增加财源、帮助林农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并且,在产业化链条中,生产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激发林农的市场经济意识,有利于促进林业劳动者生产技能和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其三,有利于促进生态平衡、改善环境。推进林业产业化,可增加植被覆盖,减缓旱涝等自然灾害,提高生态承载力,减少土地肥力的流失,形成林业与种植业、畜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产业化提高了林农的收入水平,会减少因生计所迫对森林资源的被动消耗,从而使森林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