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
延续巴尔-曼基夫-罗默(Ball-Mankiw-Romer,1988)提出,菲利普斯曲线具有阶段性的动态特征,大量研究发现菲利普斯的产出-通胀的替代关系有所变化,但是变化的方向却没有得到统一。尽管全球化是否能够纳入理论框架尚未得到研究界的一致意见,但是全球化因素研究菲利普斯曲线还是让诸多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其中,认为全球化使菲利普斯曲线变得更加陡峭的主要代表是罗戈夫(2003,2004,2006),他认为这是由于全球化竞争使得工资和价格更加富有弹性,陡峭的菲利普斯曲线使得通胀的均衡水平下降,因此央行减少了扩张性政策。虽然该研究基于巴罗-戈登(Barro-Gordon)模型得出了关于产出-通胀替代关系的推导,但是,研究却始终没有相应的实证支持。
相比之下,对于菲利普斯变平的假说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证方面更具有说服力。
《世界济展望》(2006)通过实证分析认为由于全球化使得竞争加剧,提高价格变得困难,价格对国内经济条件变化的敏感度下降,因此,菲利普斯曲线变平(见表3-2)。依照估计的弹性系数,当前一国产出增加2%,通胀的上涨幅度由1983年以来的0.6%下降到0.4%。此外,Ihrig和Marquez(2003)对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等在内的20个OECD的发达工业国家的1990-2001年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产出以及生产率进行研究分析,通胀下降的同时,年失业率的平均值也出现下降趋势。
表3-2 发达国家的通胀-产出弹性系数估值
Loungani等(2001)在卢卡斯(Lucas,1973)和巴尔-曼基夫-罗默(1988)的研究基础上,运用随机框架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建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资本流动与产出-通胀替代的关系模型,比较了不同资本控制条件下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并利用《IMF交换协议和交换限制年度报告》的相关数据构造了资本管制强度指标进行了实证检验,其研究结果发现资本管制严格的国家的产出-通胀参数较小,菲利普斯曲线较为陡峭。这一发现意味着对于资本流动诸多限制的国家,降低通胀而使得产出减少的幅度较低。在此基础上,Razin和Yuen(2001)运用最优化的新凯恩斯理论框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他们认为资本市场的开放以及消费的平稳化被纳入垄断性竞争供应商的战略考虑中,这使得价格更加黏性,从而扩大了产出对于名义GDP冲击的反应,因此,降低资金流动性将提高产出-通胀的替代率。接着,Loungani等(2002)使用巴尔(1993)关于19个OECD国家的有关数据的回归检验,证实低通胀时期的产出-通胀替代率取决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限制,这一系列的研究为全球化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成作出了较为完整的论证。之后,Badinger(2009)也从贸易开放与金融开放对通胀-产出和通胀的影响,通过对91国的跨部门的1985-2004年的经验研究表明,贸易与金融流动的提高将(1)降低央行的通胀偏差(bias),产生较低的通胀率(2)产生较大的产出-通胀替代。这与新凯恩斯强调的不完全竞争和名义刚性作用相一致,并支持了时间不一致假说对全球化与通胀的预见。
在各种研究的基础上,Razin和Binyamini(2007)在新凯恩斯框架下纳入了有关劳动力流动的全球化对通胀-产出消长关系的影响问题。他们将全球化因素分解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商品贸易以及国际人口流动。该研究分别讨论了在新凯斯理论框架下的(1)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国际间流动的理想状态;(2)商品和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理想状态而劳动力不流动的状态;(3)商品在国际间流动的理想状态而资本和劳动力不流动的状态;(4)封闭经济条件状态等的总产出曲线斜率所确定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这一斜率取决于贸易开放度参数、厂商产出的边际成本弹性和价格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国外产出、国外工资以及过去、当前和未来的真实汇率的冲击是国内通胀的影响因素。如果将上述四种状态的斜率分别表示为ψ1,ψ2,ψ3,ψ4,则ψ1<ψ2<ψ3<ψ4。
在国别的重点研究方面,米什金(Mishkin,2007)认为,美国通胀与产出的消长关系正在缓和;通胀对于失业缺口的反应变得缓和,资源利用程度的波动对通胀的影响变小。Beanti(2004)以及比恩(Bean,2006)在考察因果的菲利普斯曲线实质变化中发现,英国1970年年底通胀-产出关系可以用几近垂直的曲线加以描述,而到了1980年,由于经济的萧条降低了通胀的发展,向下的斜线趋势重新出现;然而到了90年代早期,二者的关系曲线显得较为平坦。为此Beanti(2004)认为,平坦趋势的产生主要在于英国采取通胀目标制以后,此外,国际金融一体化和欧洲统一市场的建立也是重要的解释因素。比恩(2006)主要倚重于产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对通胀-产出替代关系变化的影响,他认为专业化的提高、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竞争的加剧和工资行为的转移对通胀和国内通胀产出的关系曲线共同发生作用,使其变得平坦。
同样,尽管巴尔(2006)同意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变平的观点,但是他并不支持全球化的解释因素。他通过对G7国1971-2005年的菲利普斯曲线函数的检验发现,贸易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因此他更加倾向认为在黏性价格模型下的低通胀趋势减少了名义价格调整的频率,以及央行提高的货币可信度锚定了通胀预期,从而抑制了通胀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