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朱志敏
胡国胜200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随我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在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傅玉能二位先生门下已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加之聪明勤奋,进步很快。经过钻研摸索,选择了从符号文化的视角探索中共党史研究的课题。如他所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学术接轨,大量引进了人文社会科学新学科新理论新方法,但系统介绍符号学的不多,更少有人将其运用于中共党史研究。国胜下功夫探索相关理论和方法,寻找两个学科的结合点,从新的视野出发搜集资料,反复琢磨,终于成文。答辩中得到好评,并经院学术委员会推荐到学校参与北京市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现在这部书稿经3年多沉淀、修订,多有充实、完善。我认为这是一部有创见的著作:
其一,本书根据符号学理论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这一概念,指出“具有中国共产党特征的携有政治信息、具有政治意义的符号,都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这个定义是否周延容有讨论的余地,但循此,就将探究思考从以往人们熟悉的理论思想、政策宣传、政党组织、政治文化、社会活动、革命斗争诸研究引申到文字语言、标识口号、音乐小说戏剧绘画、行为(工作)方式方法、纪念文物……的形象、表现、感染、影响等方面。这是一个新的观察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角度。使党史研究延伸向历史事实、经验总结、价值意义之外的文化、艺术、心理等维度。这也是一个新的观察政党史、政治史、文化史,以至于人们的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史的角度,可能为诸多相关学科拓展研究空间提供有益的借鉴。
其二,本书概括梳理了1921—1949年领导革命时期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产生、发展、演变的史实,并将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作了两重分类:一是就其内容分为理论符号、行为符号、视觉符号,二是就其形式分为文字符号、声音符号、图像符号、象征符号;再概括出这一时期中共政治符号的“革命性与象征性”、“多样性与变动性”、“灌输性与互动性”、“政治性与艺术性”、“普遍性与特殊性”5对10个特征;进而分析中共政治符号的“历史功能”、“传播路径”、“社会影响”,并在总体上给以辩证分析、评价。这就基本上形成了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的逻辑体系,为推进研究建构了基本范畴和初步认知模式。
其三,作为一项跨学科尝试,此书为中共党史研究拓宽视野、合理运用新方法提供了有益借鉴。近年来学术界不少学科学者倡导并尝试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作跨领域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出现了若干优秀成果,但也有不少研究特别是学位论文在借鉴多学科理论或国外研究新范式新方法时不能较好地处理其他学科理论与本学科研究对象内容之间的关系,出现理论架构与研究内容枘凿相格的情况。国胜研读有关符号学的论著,用心揣摩,借助较好的专业知识积累,洽切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几无凿枘之感,算得上一次较为成功的跨学科研究尝试。
《道德经》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说,《庄子》有“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唯道集虚”说,《易•系辞》引孔子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说,《金刚经》述释迦牟尼有“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说,维特根斯坦有“语言游戏”说,托马斯•库恩有“不同语言范式不能通约”之说,后现代学者有“一切文本都是文学文本”之说……凡此都揭示一个问题:语言能否准确表达心意?人类能否赖语言畅行无阻地交流?以符号学视角研究中共党史以至社会政治文化,即研究人们的行为展示、表达,将观察的眼光从“事实”转入“事象”,其意义不止于开拓新的认知境界,更因发现象与事的关联区别,揭示人类表达、展示、识别、认知无法避免的有限性和矛盾性,从一个侧面再次提示了我们应当面对、反思的理性与非理性——这一关乎“普世价值”暨信仰根基的问题。希望国胜将此书出版仅仅作为起点,以更开阔的视野,吸收更多的知识,探索更有意义的问题,取得更有价值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