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内容
对于突发事件舆情的研究,目前尚无专题论著,主要在网络舆情相关研究中零星述及,通常以个案形式展示。本书拟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学科融合的视角,尝试运用案例研究、演绎推理、实证研究的方法揭示突发事件舆情从生成、传播到预警应对的普适性演化特征。
由于突发事件舆情生成、传播到应对等各个环节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不尽相同,所以各个环节的演变特征和规律的分析方法也应各有特点。我们希望采用系统研究方法,试图跳出对突发事件舆情个案研究的约束,从突发事件舆情本体构建—话题追踪—主体博弈—动力学仿真这一思路进行探索,希望所得结论能具有普适性,力图为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网络舆情发展概述
明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才能够准确把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和演化规律。关于舆情和网络舆情的国内外研究比较广泛和深入,由于突发事件问题在近几年呈现短期、即时、集中爆发的特征,因此在理论上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本书梳理了网络舆情的研究成果,试图在借鉴网络舆情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突发事件问题事件的特殊性,深入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以及各构成要素的特点,建立包括主体、客体、载体、时空因素和舆情本体特征的较为完整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构成体系。同时,结合近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现状,从舆情缘起、传播、演化、监管等角度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
(二)网络舆情本体构建
现有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由于缺乏语义层面的匹配,检索时必然会降低系统查全率和查准率。解决该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将查询关键词的语义信息充分表达出来,实现基于语义的信息检索功能。本体可以对领域知识进行语义层次上的形式化描述,近几年作为信息抽象和知识描述的工具被计算机领域采用。基于本体的领域知识形式化描述,可以有效解决信息异构及海量信息的处理问题。要实现基于本体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检索,就需要有相应的本体库。
(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话题演化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成为反映突发事件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民能够通过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围绕中介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产生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以及行为倾向。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突发事件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因此有关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也接踵而至,如央视主持赵普曝光“老酸奶”事件、蛆虫柑橘短信事件等。与其他社会问题所激起的舆情相比,食品危机事件导致的网络舆情应对更是迫在眉睫,究其原因:首先,突发事件舆情受关注程度更高,一日三餐的安全是每个人生活所必需,食品问题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突发事件舆情更会获得群众留意与关切,舆情社会反响更大,更容易使个别的突发事件事故演变为全国性的食品危机;其次,事件舆情变异程度更高,不同阶层和背景的群众对于突发事件问题,由于知识水平不同、认知能力不同,容易变异,甚至造谣传谣导致社会恐慌;再次,食品供应链中从种/养殖、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相关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均可导致突发事件隐患并引发突发事件,然而相关企业不能积极应对甚至回避问题,与网民信息交互分布不均,更易导致网民对整个食品供应链的恐慌。
突发事件问题发生,特别是通过互联网络快速、大面积传播形成网络舆情,食品企业、政府监管部门、新闻媒体等各组织信用资本便会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失,使社会陷入信任危机状态,对企业经营、人民生活、政府公信力甚至社会稳定都将形成威胁。因此,追踪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话题演化特点,加强政府对突发事件舆情的应对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四)舆情演化中的主体博弈
将目光转向产品背后的供应链,不难发现食品供应链各节点上的运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第一,上游养殖或种植环节的安全隐患传导至供应链下游,如重金属、抗生素、激素以及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植物、禽、畜、水产品体内;第二,生产加工过程管理不严致使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如使用劣质原料、保存不当致使产品变质或者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第三,篡改生产日期继续销售过期产品。此外,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和网络覆盖的日益普及,使得公众对突发事件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提高。网络成为食品问题曝光的主要渠道和信息源头,突发事件监督呈现出全民参与的态势。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旦爆发,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利润将直接受到影响,甚至导致供应链的破裂。
(五)群体性事件舆情动力学演变机制
当突发事件问题出现并在网络上大范围传播和扩散时,公众通过多种渠道尤其是通过网络媒体了解相关情况后再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形成自己对突发事件问题的观念态度,并通过网络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由于突发事件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涉及公众身体健康,加上大部分公众、媒体、政府部门缺乏相应的突发事件的专业知识,这种大面积、大范围的涟漪效应极易造成公众对突发事件的恐慌行为,诱发抢购、停购等消极市场行为,甚至造成不同规模的群体上访事件,危及社会稳定。在风险社会中,任何一种公众恐慌行为所带来群体性事件的危害都难以估量,日积月累所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难以消除,其后果远远高于即期的市场危害。为此,了解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主体、演变机理,从理论上把握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舆情的内生机理,对规避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舆情的负面影响具有积极的意义。本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食品安全微博舆情事件进行研究,得出微博谣言的小世界效应不显著,意见领袖推动食品安全微博谣言的流动和传播等结论。
(六)网络舆情处置的公众感知路径
相比医疗改革、社会保障等舆情话题,食品安全舆情传播的时效性更快、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量更大、互动性更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传播与扩散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加大了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处置的难度。近年来,相关监管部门对于食品安全舆情的应对、处置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舆情响应时间、宣传疏导、信息公开程度、舆情监测等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强。然而,令监管部门担忧的是,在食品安全监管重拳迭出、食品安全舆情应对强度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依然在高位徘徊,已经到了“谈食色变”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