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生活质量分社会属性分析

从受访者的性别、年龄结构、婚姻状况、收入水平、区域类型、宗教信仰、民族身份、政治面貌等方面考察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状况,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和未来生活的信心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党员受访者的生活满意度和信心度显著高于非党员受访者。青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和信心度明显偏低,老年人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和生活信心度较高。中等收入群体受访者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最低,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度亦最低。汉族地区受访者和少数民族受访者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和未来生活的信心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对受访者的自然与社会特征的初步分析显示(见表3—1),性别差异对生活质量满意度和信心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分值为62.25,男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分值为63.06分;女性比男性对未来生活状况更有信心,男性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度分值为81.95,女性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度分值为82.27。统计还发现,无论在微观个人生活领域还是宏观社会质量层次,男性和女性的生活满意度和未来生活的信心度均无显著差异。

表3—1 生活满意度与信心度在各项社会属性特征值上的分布

img

续表

img

分年龄结构看,青年人年龄组受访者的生活现状满意度和未来生活信心度均为最低。可以说,中青年群体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和未来生活的信心度较低。5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和未来信心度最高,其满意度和信心度分值分别为65.71和82.97(见表3—1)。

分婚姻状况看,离婚群体受访者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最低,但其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度却最高,其分值分别为61.77和84.69。在婚或者同居群体受访者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一般,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度较低。未婚单身群体受访者对生活现状较为满意,并且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值得注意的是,丧偶群体受访者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度较低,得分仅为81.76。

分受教育程度看,各个群体的生活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1)。然而,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个人生活现状的满意度越高,而其对宏观社会质量的满意度越低。这就向国家提出了改进宏观社会质量的要求。

总体上,不信教和信教群体受访者的生活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信教者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度(82.39)高于不信教者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度(82.14)。由此看来,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受访者对未来生活信心程度。统计分析还显示,信教群体对微观个人生活的满意度(满意度分值为66.15)显著低于不信教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满意度分值为67.00)。一个可能的情况是受访者对生活现状不满而更倾向于选择宗教信仰。

分收入水平看,中等收入群体受访者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最低,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度亦最低。许多研究指出中等收入家庭群体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从这一结果来看,当前中国中等收入家庭群体对生活现状的主观感受不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分东、中、西和东北四个区域看,生活现状满意度和未来生活的信心度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中部地区受访者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地区的受访者,其满意度分值仅为61.90。西部地区受访者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度显著低于其他地区的受访者,其信心度分值仅为78.56。

分政治面貌看,党员群体受访者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其他群体受访者,生活满意度分值为65.06。群众群体受访者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和未来生活的信心度均显著低于其他群体受访者。党员、团员和群众对宏观社会质量的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区别,而在微观层次党员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其他群体(满意度分值为59.40,F=1.068,Sig.=0.344)。

分民族类型看,汉族地区受访者和少数民族受访者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和未来生活的信心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微观层次分析,汉族地区受访者和少数民族受访者对个人微观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区别。从宏观层次分析,汉族地区受访者和少数民族受访者对宏观社会质量的满意度也不存在显著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