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学刊(第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圣三论

(一)《圣经》

《圣经》的人性结构有二元至四元的讲法,说明如下:

二元的分法:保罗有“内在的人”与“外在的人”,旧人与新人的分法,若望(约翰)论天主子女的生命由男欲(man)、肉欲(flesh)所生,与由天主(God)所生的有分别。“教会要理”也采身体(body)与灵魂(soul)的二分法,灵魂与spirit不再区分。

Spirit可翻作神灵、神魂、灵性、精神; Holy Spirit是圣三中第三位,天主教译圣神,基督教译圣灵,本文采圣灵的译法,因为如果译作圣神,就易与“神”(God)相混淆。

三元的分法,有两种组合:身体(body)、灵魂(soul)、神灵(spirit) ;身体(body)、心能(mind)、灵魂(soul)。前者凸显灵魂与神灵之别,后者把人的精神部分细分为一般心理作用,以及与天主对越的灵魂。

四元的分法:身体(body)、心能(mind)、灵魂(soul)、神灵(spirit)。

笔者认为三元的分法是基本的结构,二分法是简化,四分法是补充,而《圣经》或犹太人没有个别独立的身、心、灵的看法,人性的结构综合见图1:[3]

img

图1

最近,荷兰学者梵谷叹(George Van Kooten)发表意见,[4]认为保罗(Paul of Tarsus,+67AD)与斐罗(Philo of Alexandria,20BC—50AD)对人性结构有同样的三分法的主张。以斐罗为例,斐罗分身体(body)、灵魂(soul)、神灵/灵性(nous,mind)或精神(pneuma,spirit),神灵是灵魂中的主师(sovereign element)与头部(top),也是神人沟通的肖像(eikon,image,《创世纪》一26—27),神灵的本质是精神或气息(上主的气息,《创世纪》二7),精神是灵魂的领导(leading part)。

讨论的重点:究竟人、神的相关性与差异性何在?如果以时间的先后架构去了解,配合保罗的思想,说明如下。

精神原属天主,在创造之初赋予人类,作人灵分享天主生命的所在(肖像),是人心与天主感通的起点。因此,精神虽然有如隶属人性的部分,却有待天主的圣化,也就是人类天性的成全。保罗的讲词:“愿赐平安的天主亲自完全圣化你们,将你们整个神魂、灵魂、肉身,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来临时,保持的无瑕可指”(《得撒洛尼前书》五23) ;以及“除了人内里的心神外,有谁能知道那人的事呢?同样,除了天主圣神外,谁也不能明了天主的事。”(《格林多前书》二11)大致表达了这种思想。

人类犯罪之后,天性败坏,有赖耶稣复活把人性再造。依保罗讲法(《格林多前书》十五45) :第一个人亚当只有灵魂部分的建构,也就是灵魂/生灵的身体(phychic body /soul-body) ;最后一个人亚当使人参与精神的生活,建构精神/属神的身体(pneumatic body/spiritual body)。

(二)神学

依神学传统,天主圣三是启示的真理,自然理性只得知天主的存在,无法得知天主存在的三个位格的内容,以及天主降世的道理;[5]然而,一些神学家仍依自然理性提出神学说明,一般称之为实证神学。换言之,虽然传统神学肯定启示真理的确实性(certitudo fidei),但是自然理性依其清晰性与可理解性,仍有提供了解的作用。[6]无论如何,历代教会的训导都肯定,天主本性对人性永远是一个“不可理解”(imcomprehensibile)与“不可言喻”(ineffabile)的奥迹,神的本体比人的思想更为真实。[7]笔者认为,天主的奥迹与天主的位格性,两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谷寒松在《天主论》著作中介绍奥斯汀的“心理圣三论”,批判黑格尔的圣三论,并提出阴阳的圣三论的假设,可作为下面论述的出发点。[8]

传统神学大致接受奥斯定的心理圣三论,依其内容(灵魂“属性”有三) :圣父作“存有”(esse)、圣子作“认识”(nosse)、圣神作“愿意”(velle)。[9]“心理圣三论”的优点指出人性依天主肖像而造的心理说明。

笔者根据人性依天主肖像受造(《创世纪》一27)的道理,配合身作为存有整体,心代表认识,灵象征意愿(合一)的对比,圣三与人性的结构见图2:

img

图2

奥斯汀“心理圣三论”的问题在于有过度拟人化的顾虑,有些神秘家(如艾克哈特,Meister Eckhart,1260—1327/8)把“存有”(Being,一些学者译作“存在”)保留给天主专用,作天主的全称,以凸显圣三的唯一性与至一性。

阴阳的圣三论的假设,依其内容:圣父作阳、圣子作阴、圣灵作合,大概用意是,圣父作阳取其主动性,圣子作阴取其被动性,圣灵作合取其结合的意义。

笔者补充,圣父作阳就是生命的“授予”,圣子作阴就是生命的“接受”,圣灵作生命的“授—受”的关系。耶稣基督面对圣父有“自我虚空”(kenosis《斐理伯书》二7)的一面,深层言之,圣父的“虚空”(非“虚无主义”)是圣子“自我虚空”之源。圣父的“虚空”来自人性经验与语言的极限,圣父无尽藏的生命宝库只能依圣父本体自身去观照或默观。

(三)哲学

黑格尔(C.W.F.Hegel,1770—1831)对圣三神学持肯定的立场,认为圣三神学是基督宗教的基本特色,是天主“自我媒传”(self-mediation)的三个时机,是“实在界”的基本结构。[10]

虽然黑格尔哲学超越了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于有限主体与物自体之间所设的对立关系,但传统神学大致上否定黑格尔的圣三论的观点,以之混淆绝对精神与受造世界,有“泛神论”(pantheism)色彩。[11]笔者认为,如果强调精神过程基本上是圣三恩宠的作用,建构一种“万有—在—神内论”(pan-en-theism),可以增强传统神学对天人关系的亲密性的论述,并解释圣三与人性内部精神发展的层层高升的辩证关系。

学者王煜以黑格尔辩证对比圣三道理,[12]依其见解:

正——在己之道(圣父)

反——对己之道(圣子)

合——在己/对己之道(圣灵)

综合前面意见,请参见图3:

img

图3

参照王煜的意见,依黑格尔形上学对精神生活或理念(Ideas)的进展与规律的三段式结构,能有下列的对比:[13]

逻各斯(Logos)——在己的理念//正/父

自然(Nature)——对己的理念(异化),历史与文化过程//反/子

精神(Spirit)——在己与对己的理念,理念由其别异、返回自身//合/灵

补充名词的厘清:黑格尔的“理念”(Ideas)包括“能思”与“所思”,又是思想的行动,而思想是一切之本,依其德国唯心论立场,“理念”只是“存有者”的“存有”。若把“存有”比作“道”,黑格尔的“理念”应作“存有者”之“道”,与基督宗教神秘家艾克哈特论述的“存有本身”之“道”不同。

此外,黑格尔三段式的逻各斯或逻辑学(Logos)指研究纯粹理念的学问,其中包括存有论、本质论、概念论;对比若望使徒所论(《若望福音》一1)与天主本质(道/理念)相等的圣子或圣言(Logos,verbum),二者意见,不尽相同。

沈清松教授强调黑格尔三段结构有互入与互摄的关系,配合综合的意见,精神生活或“理念”(Ideas)的进展规律与辩证如下[14]

1.始于逻各斯(L),止于精神(S),媒合于自然(N),有历史过渡特色//媒合于自然——圣子。

2.始于自然(N),止于逻各斯(L),媒合于精神(S),有主体反省特色//媒合于精神——圣灵。

3.始于精神(S),止于自然(N),媒合于逻各斯(L),有真伪判断特色//媒合于存有——圣父。

黑格尔论“道/理念”的进展与辩证,配合侧重“存有”的圣三道理,加上“肖像”(人)的部分,参见图4:

(四)小结

1.黑格尔思想提供“道/理念”的上升式辩证架构,可供协助建构“圣三”与“神元”(Godhead)的神学。[15]

2.天主圣三主要内容是一个天主(God),有父、子、灵三个位格;笔者增加“神元”(Godhead)部分,神与“神元”的关系有如道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神的本性就是神的“自(然而)然”。“神元”强调神的源头是绝对的玄同,即父元、子元、灵元的等同,也就是天主的“唯一性”与“至一性”或万有真原的“太一”。

img

图4

3.人与神的对越关系,基督宗教传统主要采用二分法:天主自身内在的生命,与天主对受造界外在的生命,二者以人“依天主肖像”受造作连贯。

4.人性既“依天主肖像”而造,人性的得救就是借着“真正的天主肖像”即万物首生者的圣子(《哥罗森书》一15),进入圣三内在生命的共融关系。

5.前面图表除了人性作为天主的肖像的三角形部分,天主圣三部分有三分法与七分法的可能,三分法与圣三相应,七分法与一般灵修七阶的对照有未来讨论的空间。

6.无论三阶或七阶基本上是一个螺旋式(辩证)的默观过程,其中有互相蕴含的横向部分(synchronic),与不断前进的纵向部分(diachronic)的互动关系(参见图5)。[16]

img

图5

前述以太极解释圣三道理的建议,以圣父作阳、圣子作阴表达生命之“授”(begetter)与生命之“受”(begotten)的关系。其实,太极是万物的原理,太极之上还有无极或“神元”,这些讲法都来自“后设语言”(meta-language)的“回推”(regress)作用,目标指向自身的“道”、“绝对”或“存有”。

依《易经·系辞传》见解,太极是天地阴阳未分之前的状态,太极生两仪就是太极产生阴阳二气,万物即是阴阳二气交感所产生的结果。宋代大儒周敦颐(1017—1073)与朱熹(1130—1200)对太极与无极都有论述,依周敦颐《太极图说》意见:“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17]

太极与阴阳的道理有其优点,除了表达“阴中阳、阳中阴”的思想,容易与中华文化的身心修养:古琴、书画、武术、中医等对照,如配合黑格尔论“道/理念”的进展与辩证,与天主圣三的道理,则更丰富,趣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