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环境
就人类社会而言,自然环境与交通条件是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因素。它们不仅决定了物产的分布、劳动的模式、交换的频率和书场的格局,甚至对人们风俗、交往方式、观念意识也产生不可抵御的模塑作用。[2]自然环境对于城市或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影响很大,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发展,多受自然因素影响。居民之所以能致富,有利的地理条件是重要原因。在工业技术尚未发达时,地理环境条件就显得极为重要。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又影响商业的发展,而商业不全是现代化的一项刺激因素,其发展与否,多由该地区之交通与产品而定。因此,自然生态环境往往是一个地区现代化的决定因素之一。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在徐州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近代徐州城市的社会变迁,与这一地区相当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保障,这主要体现在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气候等诸方面。
一 气候
徐州在气候区划上属暖温带的鲁淮区,具有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过渡的气候特点,而略近于黄河流域。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较为丰沛,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东部多于西部,930 — 800毫米不等,且季节变化、年际变化都较大。年日照时数在2280 —2440小时之间,平均无霜期208天。
历史上徐州地区的气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变化与全国气候变迁趋势基本一致,大致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公元前3000 — 前1000年,公元前 850年—公元初,公元600年—1000年,公元1200年—1300年四个阶段,另有四个寒冷期:公元前1000 —前850年,公元初—600年,公元1000年—1200年,公元1400年—1900年四个阶段。进入20世纪以来,气温有所回升,逐渐转暖。徐州气候的波动,影响着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区域降水季节及年际变化的差异又易造成旱涝灾害性天气,继而对城市本身产生直接威胁。如汉和帝永元十四年至十六年间,因兖、豫、荆、徐等州“雨水淫过,多伤农功”,下诏予以减租贷种,继而于十六年夏四月,朝廷“遣三府椽分行四州,贫民无以耕者,为雇犁牛直” [3]。又据《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一记载:“成化十四年八月,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范珠奏江北水灾,损伤苗稼。其间徐州尤甚,夏麦一空,秋禾失望,城垣坍塌,庐舍倾颓……暂且停征罢役,及将灾之地今年夏秋税粮量为除豁,以廷民困。”
二 山环水绕
我国古代城市一般都依托有利的自然条件,建在依山、傍原、临河之处,或者处于山涧、河谷之中,这样有利于城市地位的巩固和安全的保障。徐州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正是依赖于山水环绕这一地理环境特征。
襟山带水的徐州城市依托于黄淮冲积平原,四周有80余个山头绵延环绕,山岭以相山山脉为主干,城南有云龙山、泰山、癞俐山、驴尾山,城北有子房山、青童山、九里山、铜山;在柳泉到利国之间有鸡鸣山、公鸡山、二郎山、牛头山、五童山等,海拔约在100米左右。地层大体属寒武纪之灰岩层,走向多作西南—东北向;城东的狼山、黑山、狄山等,走向均作西南—东北向,高度约在70米以下。[4]城西有楚王山、海山、丁塘山等诸山。峰峦叠嶂的地形特征,使得徐州自古以来即成为华北和中原向东南的门户,江淮之屏障,为“北国之重镇”“南国之锁钥”[5]。
水源是城市建立和发展的重要自然环境因素。一般来说沿河的冲击低地、三角洲等,有充足的水源,而且行舟楫方便,是建城的理想之地。[6]流经徐州的河流较多,而对徐州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主要有黄河、泗水、汴水、沂水、沭水等。
若从水系来看,徐州属淮河流域,区内水流由汴水、泗水汇入淮河。1194年黄河从汴河经泗水夺淮入海;1855年黄河北徙,致使原来的水系遭到破坏,留下的黄河故道从西部到东南横贯市区,成为徐州南北两部分实际分水线。北面之水流入微山湖和大运河,南面的水则汇集于云龙湖和注入洪泽湖。
泗水是淮河的一大支流,纵贯徐州地区。据《水经注》记载,它源出山东泗水县,经曲阜西流会洙水、菏水折向东南,于湖陵城入沛县境,于城北合泡水,经留城、茶城达徐州城东北,纳汴水沿徐州城东墙南下,过秦梁洪、徐州洪、百步洪三处险滩趋向东南,会濉水于淮阴后入淮河。[7]
汴水是与徐州城市兴起与发展至关重要的又一条河流。汴水自开封以下又称获水、汳水。[8]获水西接自荥阳至开封之汴水,经商丘东北蒙县,东至徐州城西南回而北流,在城西北龚胜宅处转向东,至城东北入泗水,形成了徐州城三面环水的地理特征。[9]
泗水、汴水是徐州古代水运借以发展的两条重要河道。徐州境内其他河流,如沭、沂、房亭河、荆山河、奎河等在历史上对徐州城市的发展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作用。奎河对古代徐州城市的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甚至到了近代、当代,奎河都对徐州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据同治《徐州府志》记载:“明兵备陈文煫疏浚泄郡城水达于宿境”。“奎河在铜境者长一万九百九十三丈五尺。明季挑。乾隆二十二年水利案内,复疏浚以泄郡城之水。道光四年知府俞颖达请帑挑挖,自城西南石狗湖涵洞桥至东南铜萧界贾家湖止,共工长一万余丈,升高桥梁十三座。按,河在奎山东故名。东逼黄河堤,一名支河。《明史·河渠志》:万历十八年河臣潘季驯挑奎山支河,起自苏伯湖,入小河,即此导源云龙山西石狗湖,北出苏堤,经山西麓,又北入郡外成,经亚父冢西,东经户部山后左受郡城积水又南出土城,经魁(奎)山东,又东南过伊家桥,左受魏家河水,又南至贾家桥,入萧县境。同治五年,徐海道李鸿裔捐帑重挑。”[10]奎河不仅对徐州城市水灾的治理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徐州城市的水路交通的改观及商业贸易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历史上加强了徐州城市与南部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
河水的泛滥、气候的恶劣往往给徐州城市带来极大的灾害,有时是毁灭性的打击。徐州城市曾因河水的泛滥而遭受毁城的浩劫。但是,在公路、铁路没有出现之前,对于徐州来说,其地理优势是处于大河流域两岸以及便利的水上交通。
山环水绕的地形地貌奠定了徐州城市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自先秦时徐州即成为形胜之所在。
徐州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影响着本地区自然环境的发展和演化进程。徐州城市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